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红遍东阳丨努力奋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TUhjnbcbe - 2023/1/19 21:16:00

东阳市三单乡山背村东坪自然村地处东阳、嵊州交界。在这个海拔多米高的山村里,现在共有30来户人家。

村民杜文江今年79岁,一头花白的头发,但精神矍铄。7日,面对来访的记者一行,他指着一面斑驳的沙土墙陷入回忆。这面墙上,曾留有几个字:“工农有饭吃、有衣穿”。村民杜银土老人说,那是年的一天,村里来了一支几十人的工农红*部队,有人在这面墙上留下了这一行字。

当初的字迹,已在岁月中被风沙带走。彼时,这句话却刻入了村民们的脑海,因为在那段不安的岁月里,这句话呈现出来的愿景太美好。

谁又曾想,现在村民们过的日子,早已比当初的美好向往还要令人满足。

资源匮乏,村民坚持重视教育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东坪曾来过两支部队。第一次是在年,工农红*来到东坪,生活在这小山村里的村民感受到了外界复杂形势所带来的未知和不安。第二次是在年,东坪迎来了解放*,大家的内心已有了一份认知和安稳。

年,杜文江一家7口人,他排行老大,下面有仨妹妹和一个弟弟。9岁时,杜文江常常带着弟弟妹妹们到山里找些野果野菜充饥。那时的东坪只有十几户人家,野猪常到地里捣乱,收成很难够一家子吃。对杜文江来说,那时候最美味的东西是“米饭”。

杜文江记得,解放*进村的那一天,正是6月地里玉米快速成长的时候。那时的玉米没有经过人工育种,味道口感比现在差远了,“不过当时只顾填肚子,哪会顾什么味。”杜文江说,为了不让家人饿肚子,许多村民挑上东坪特产的茶叶和野果,翻山越岭走上四五个小时,到别的县区贩售,换回一些大米等粮食。

尽管生活困难,但杜文江曾在私塾受过教育,“有大人从外边请来先生上课,村里小孩一起在那里读书。”

东坪都是杜姓同宗人。今年68岁的杜光明已从乡广播站退休多年,他说,多亏早年村里对教育的重视,东坪杜姓人家才能代代延续,“解放后,东坪有了自己的小学。我8岁时就在村里念书,现在仍记得给我上课的老师姓赵。”

茶叶种植一直是东坪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努力发展,茶产业迸发生命力

解放后,想过好日子的念头让东坪人迸发出了力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坪以茶叶资源为根本,开辟出更多茶园,建造多个小水库、山塘,还建起小型水电站,村庄发展日益壮大。

上世纪七十年代,得益于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的推广,东坪的农田里种上了新品种,粮食亩产从一两百斤迅速增至五六百斤。“尽管现在水稻亩产已有一千多斤,但当时看见粮食丰收的幸福感,生在当下这个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的时代的你们,是体会不到的。”杜文江说。

对东坪人来说,给生活真正带来大的改善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那时,杜光明在乡广播站工作,没时间去管理茶山。有一天,他的小爷爷兴冲冲向他讨要土地种,他应允后,小爷爷马上干了起来,“那份实实在在的奔头让人感觉很真实,我现在还记得小爷爷那高兴劲。”

茶叶一直是山背村一宝,生活困难时,村民用茶叶换得些许粮食充饥;大集体时代,它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茶叶又成了村民的致富之源。

杜光明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山背村的茶叶红遍全市,获得过数不清的奖状。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村民变身茶农,家家户户用心经营茶园,最多时茶农年收入有10万余元。

时代在发展,村民用来制茶的茶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最初流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木式茶机,齿轮很大,要用牛拉;第二代是柴油茶机,有着长长的皮带和滚轴;第三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单机,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现在,第四代茶机用于制作龙井茶……

积极探索,致富新路有了雏形

走在山背村,亩的大片连绵茶园令人赏心悦目,因为海拔高,这里时常云雾缭绕。在这样的环境里,茶叶品质自然十分优秀。前几年,专业机构曾做过检测,这里的茶叶茶多酚含量十分高。

山背村*支部书记单法良说,山背村茶叶最多时年产珠茶担左右,龙井茶1万斤左右,有经销大户3人。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的茶叶产量也少了许多。走出大山的人,大多会请在家的人采摘炒制一些茶叶,他们回来拿。

单法良说,山背茶产业的发展需要找出一条新路。令人高兴的是,现在的山背村已经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投资上亿元的星月理想庄园项目在村旁实施。建设星空观测基地、天文科技馆、有机农场,举办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峡谷探险等活动,开设茶家乐主题民宿……单法良说,山背村将围绕“星空主题”布局前行,通过生态乡村游,带动茶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前不久,市委书记傅显明到三单乡调研,提出保护生态环境,致富一方百姓,同时决定安排三单乡、佐村镇各5个村的主职干部,前往磐安县考察生态旅游业,山背村就是其中之一。

对山背村来说,村庄基础环境的改善仍在花大功夫继续,现在已基本完成乱堆乱放及垃圾清理,环境变得整洁有序。溪坑整治、路灯安装、道路硬化、休闲广场和停车场建设、美丽庭院打造等10余个项目正推进。现在,一条8米宽的柏油路盘旋着大山直通进山背村。采访时,杜光明回忆说,他的妻子从别村嫁来时,山路还没有1米宽,一路磕磕绊绊。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山背村开始修建4米多宽的机耕路,直至年修建完成,并连通到山背村每一个自然村。年,山背村修建成6米宽的康庄公路,年公路拓宽至10米。去年,新建成的柏油路给村里带去了新气象。单法良说,这条路正承载着更多山背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期待。

村民说,这堵被雨水风沙侵蚀的斑驳墙面,当年曾写着各种各样的口号标语。

两支革命队伍一段红色记忆

三单乡山背村东坪自然村,位于海拔多米的高山上,毗邻磐安、嵊州、新昌等县市。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是造就了一段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红色标语初知红*宗旨

年10月25日,中国工农红*挺进师一纵队六十七人从新昌进入东阳境内,途经三单东坪村时,曾写下红色标语宣传工农革命*,并在当晚由该村三位村民做向导带路过佐村前往马宅。年夏,“三五支队”曾在东坪留宿两晚,与村民同吃同住,临走前还给百姓留下了一些食物。

年9月,上田会议决定红*挺进师一纵队北渡瓯江,到永康、缙云、仙居、新昌、东阳的大盘山一带活动,以积极的作战行动吸引敌人,开辟和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

10月25日,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彼时的东坪是一个只有五六户人家的小村庄,又处于深山,信息闭塞不通。那天傍晚,一阵犬吠声忽然响起,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不安的村民悄悄往村口探去,发现正有一队人扛着枪走来。

过来的队伍正是由行动委员会书记刘达云、纵队长王屏、*治委员杨金山、特派员张文碧率领的中国工农红*挺进师一纵队六七十人,他们刚从新昌进入东阳,沿途路过了位于交界处的东坪村。

八旬老人杜银土回忆道,那个战乱的年代,村民们本能地对枪炮有着畏惧,一听说有人携枪而来,害怕的村民们什么也顾不上了,纷纷逃散出去,往周边村子或山中躲藏。那天,他母亲也逃到了不远的东坪岭脚村。

路过的红挺师一纵队并没有过多打扰村庄,只是在村西一间沙土房的墙上,用水和着红色的泥刷上了“工农有饭吃、有衣穿”的宣传标语。当夜,他们便在杜银土的大伯杜林喜、父亲杜林弟以及华山岭脚村村民华六生三人的带领下前往马宅。

虽然红*匆匆而过,但留在墙上的红色标语却让当时的东坪人对共产*领导的*队有了印象,对红*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有了初步的认知。

三天两晚民心向*靠拢

东坪与我*革命队伍的第二次结缘是在年。村民杜光明告诉我们,当初部队留宿的农家就是他爷爷杜村林和堂爷爷杜支林家。

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当年的东坪已发展至十二三户人家。7月份,宁静的小村庄又迎来了一支五六十人的部队,这支在当时被称为“三五支队”的解放*进入东阳,在这里留宿了三天两晚。

那时的百姓对*队已无当初的惧怕感,*纪严明、秋毫无犯的“三五支队”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很深。寻到落脚点后,部队士兵自动拿笤帚将屋中地面打扫干净,在空地上铺上大通铺,不占百姓床,几十个人统统打地铺睡觉。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吃的是自带的粮食,甚至烧饭用的柴火也是自己去山上砍伐,即使偶尔吃点村民地里的蔬菜,也会塞几个钱,有时还会将粮食分给穷苦村民。

后来,“三五支队”部队在放哨侦察过程中被敌*发现,当时已呈颓势的敌*立即逃窜,本来一触即发的战斗最终没有打响。于是在扎营第三天,“三五支队”就整队从原路返回嵊州。临走之时,他们还把剩余的食物留给了村民。

短暂的相处让东坪人近距离感受到了共产**队的优良作风,民心渐渐向*靠拢。现在,当初部队住过的土坯房早已消失不见,只剩两间破旧的砖瓦房。杜光明说,他们计划将来将这里恢复原貌,把那段红色记忆一直保护传承下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遍东阳丨努力奋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