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新华日报最早使用百团大战名称进行
TUhjnbcbe - 2022/10/7 11:37:00

年8月20日,八路*总部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至年1月24日,百团大战共打了5个月零4天。《新华日报》是最早使用“百团大战”这一名称进行新闻报道的报纸。从重庆总部到华北分馆,《新华日报》用不同的方式冲破国民*的新闻封锁,派出大批记者进行战地采访,把敌后战场胜利的消息传递到全国各地,极大地提振了人心。

记者刘春金亦炜王晓映

4月底,从南京飞行近千公里到太原,再乘约一个半小时的车,来到距太原公里的“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再往西南5公里,再沿盘旋山路上行5.4公里,记者终于登上英雄的狮脑山!

海拔米的狮脑山是阳泉市最高峰。山顶,有百团大战纪念馆、纪念碑;山腰,有战场遗址五指战壕——百团大战时期,战壕由人工从岩石中开凿而来,因俯瞰形似五根手指得名。

战壕背靠如今的阳泉市市区,以林立的高楼为背景,山脚下散布着一片祥和的村落。不时有游客拾级而上,感受曾经的纷飞战火和如今的人间烟火。

振奋人心,

击碎日寇“囚笼*策”

以一百多个团的兵力,在绵延数千里的战线上,在同一的意图、同一的计划之下,确实配合作战,各自完成自己的光荣任务,在指挥艺术上说,这样高度的组织性、精密性,也是惊人的。

——代论《巩固与扩大“百团大战”的胜利》,作者杨尚昆,年9月7日,《新华日报》华北版

老八路邓云今年3月刚过虚岁生日。年,他在百团大战主力团担任指导员。记者在阳泉见到了坐在家中餐桌旁等候我们的邓老。老人精神很好,眼里有光。“夜里行*走一百多里地是常有的,打游击时,趁天黑拆除铁路上的枕木,就地烧毁,再把日寇的铁轨搬运到大后方。”邓云说。邓云女儿邓新梅告诉记者,父亲对破袭正太铁路至今记忆犹新,时常提起。

“百团大战共经历3个阶段,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破袭敌人交通,重点就是破袭正太铁路。”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石玮介绍,正太铁路是日*在华北依赖的交通命脉,百团大战起初名为“正太路破袭战”。八路*投入兵力从原来预计的22个团增加到实际参战的个团27万人,才有了如今广为传播的名字——“百团大战”。

“内忧外患”四个字精准地概括出八路*酝酿实施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年,国际上,德国法西斯横扫欧洲;国内,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企图使用“囚笼*策”,加强对华北交通线的控制,增设据点、碉堡、封锁沟、封锁墙,将根据地分割成无数井字形。百团大战纪念馆馆长陆茜说:“可以说,此时的八路*已经到了不得不战的关键节点。”

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寇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事封锁,赢得抗日战争的战略转机。阳泉市委*史研究室副主任刘玉林介绍,阳泉位于正太铁路线中段,狮脑山又是阳泉市的制高点,因此控制了狮脑山,就控制了正太线的咽喉,就可以居高临下控制整个阳泉,并可保障阳泉以西八路*部队的安全。

“百团大战击碎了日*对中国的‘囚笼*策’。百团大战纪念馆就建在当时狮脑山阻击战的战场上。”陆茜说。

紧靠纪念馆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形如刺刀,直插云霄。从高空俯瞰,主碑和3块副碑组成一个巨大的箭头,直指向正太铁路,不断提醒世人铭记这段恢弘而悲壮的历史。

“《新华日报》源源不断地传递百团大战胜利消息,扩大百团大战的影响力,增强全国*民抗战斗志,提振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刘玉林说,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顺利扭转抗战时局,与此同时,遏制住国民*妥协投降暗流,粉碎其所谓的“八路*游而不击”“专打友*、不打日*”等谎言。

突破封锁,

用“X路*”躲避检扣

(本报山西某地23日专电)××集团*总副司令朱德彭德怀,以敌机连日狂炸战时首都重庆,害我无辜,现特率全体将士电慰重庆全体同胞,并以连日大*出击平汉正太同蒲等路之大胜利,以回答敌之残暴兽行,为被难同胞雪恨。

——《朱德彭德怀率X路*将士电慰重庆市全体同胞》,年8月25日,《新华日报》重庆版

“在国统区,当时关于八路*和百团大战的报道都被屏蔽了,相关新闻报道很少,被国民*淡化处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史专家陈玉申说,国民*中央社几乎垄断了*事新闻,它报道什么,民众才知道什么。

国民*以*事保密为名,行信息封锁之实。陈玉申介绍,国民*表面上要求报纸刊发的新闻不能透露*队番号、作战地点等,实际上有不敢公开说的意图,那就是不想让更多人了解八路*的战绩,而且越到抗战后期,这种现象越严重。

年8月26、27两日,《新华日报》接连刊登了中央社发的有关百团大战的13条消息。中央社只字未提“八路*”“百团大战”等字样,仅用“我*”“我某部”“攻克娘子关之役”等模糊称呼指代,如:正太路两侧我*,对井陉娘子关段及井陉以北各据点之敌,行果敢之强制,连战皆捷……我某部连日进攻正太路沿线各据点,克复阳泉以西之桑掌村、筦炉沟……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戴着枷锁“跳舞”,想尽办法躲避国民*的新闻检扣。重庆总部的报道常用中共高层领导人的代论,国民*不能轻易进行直接新闻检扣。省略国民*禁止使用的字样也是常用的报道办法,年8月25日,《新华日报》在二版以四栏大标题登载《朱德彭德怀率×路*将士电慰重庆市全体同胞》,虽未直接使用“八路*”“百团大战”字样,但向中外公布了敌后战场胜利消息。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赵莹说,国民*的“新闻检扣之手”难以伸到敌后战场,因此当时敌后战场的新闻环境相对自由。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省沁县后沟村创刊,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曾参与《新华日报》南京筹办、武汉与重庆工作的何云担任社长。此后,华北版发挥专业素养高和靠近百团大战战场等优势,对敌后战场做出时效性高、冲击性强且详实的报道。“《新华日报》让国统区的民众了解到百团大战,对于打破国民*新闻机构对八路*和百团大战的信息遮蔽有很大的意义。”陈玉申说。

有勇有谋,

最早使用“百团大战”

为保卫西北,为粉碎敌寇进犯西北之企图,我八路*决死队等各抗日*队,经长期周密的准备后,最近在正太、平汉、同蒲、津浦、北宁、平绥,以及其他各路沿线,向敌寇进行了空前的华北交通总攻击战。这是百团兵力的大会战,是抗日以来,华北战场上空前未有的主动积极向敌进攻的大会战。

——《庆祝“百团大战”在正太路上序战大捷》,年8月25日,《新华日报》华北版

《新华日报》老报人左漠野在年的回忆录里写道,朱德评价《新华日报》华北版对百团大战的报道成就时说:“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很多老报人都曾著书回忆百团大战期间的新闻报道工作,均提到朱德的这段评语。”山西省左权县史志研究室主任张俊平说。

从年7月22日发布预备命令到最后下达行动命令,八路*总部部署的都是20余个团参加的正太战役。直到8月22日八路*总部作战科首次对战情进行综合整理时,发现共有个团参加了这次战役。当天,刘伯承、邓小平收到彭德怀、左权签发的第一份战斗通报,首次使用“百团大战”这一名称。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出现一个光辉的名词——“百团大战”。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最早使用“百团大战”这一名称进行新闻报道的报纸。山西省报业协会集报分会会长、新闻史研究学者曹俊卿介绍,年8月23日,由华北新华日报馆印发的第1号《华北交通总攻击战捷报》中表述“‘百团大战’已取得伟大的序战胜利”,当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二版头条报道使用了《胜利展开百团大战》这一主标题。赵莹说:“在此之前,报纸上采用‘华北交通总攻击战’这一名称,相较而言,‘百团大战’更有冲击性和传播力。”

同年8月30日,当时边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新中华报》原文转载《新华日报》华北版刊登的《胜利展开百团大战》,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以及重庆和大后方国民*统治区域的各种报纸、刊物和广播电台,纷纷发表消息、评论。“百团大战”战役之名,便由八路*总部通过《新华日报》的报道传播至全国。

《新华日报》华北版对百团大战的报道有声有色,别具一格。“从战役打响后的8月23日开始,《新华日报》就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出一系列充满战斗激情的报道,战斗消息、战地通讯、战役评论等,充分运用了多种新闻体裁,而且,稿件写作通俗生动,标题制作动人心魄,版面安排独具匠心。”曹俊卿说,从9月11日起,报馆在第二版开设“百团大战通讯”专栏,到12月25日,先后刊出17篇特派记者和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的战地通讯,详细报道多场战斗的作战经过,生动描写了*民的英勇战斗形象,比如《夜袭桑掌桥》《狮脑山之战》《我们并未失掉一条枪》《寒王的伏击战》等通讯,直至今天读来都让人激情澎湃,回味无穷。

通过一系列的报道,《新华日报》突破国民*当局的新闻封锁,真实地报道了八路*抗敌作战的伟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勇气与决心。

特别鸣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华日报最早使用百团大战名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