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真相寻找毛岸英兄弟过程及毛岸龙确实下落
TUhjnbcbe - 2022/8/29 21:06:00
北京皮炎医院电话 http://m.39.net/pf/a_9051934.html

阖家团圆,这对于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幸福。但在战火纷乱的年代里,尤其是对于革命先烈,这样寻常的幸福却是一种奢侈。

在局势动荡岁月里,生离死别,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等等,都是时代洪流中寻常人家的磨难。在那个年代里,就算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不得不面对这些艰难的问题。

在那些年,毛泽东的第一任夫人杨开慧,以及他的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到底经历了什么?后来他们都怎么样了?当失散之后,关于寻找毛岸英兄弟过程以及毛岸龙确实下落的一些真相。

一、注定坎坷:诞生在战火之中的毛氏三兄弟

年的冬天,两个年轻人用最简单的方式同居了,并以此来表示他们结婚了,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俗人之举”。再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才向挚友们宣布他们的喜讯。这两个年轻人就是毛泽东和他的第一任夫人杨开慧。

两年过后,在年深秋时节的湖南,一个头戴草帽,穿着简陋的衣裤和草鞋的洋包车车夫,急急忙忙来医院-湘雅医学院,寻找他的一位老朋友李振翩。

李振翩

李振翩一看到这个车夫,马上就笑了,这可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车夫,而是他在当《新湖南》杂志编辑时就结下深厚友谊的毛泽东。看着这副乔装打扮,李振翩又怎么会不知道毛泽东的处境呢?

尽管共产*的力量尚在成长的阶段,但是也有不少敌对势力把毛泽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先除之而后快。而且,毛泽东当时已经是中国共产*湘区执行委员会的书记,正秘密在湖南范围内建立*的基层组织,工作和日常要都保持小心谨慎。

所以,毛泽医院找他,肯定是有非常要紧的事情。

李振翩笑道:“原来是你这个洋车夫找我呀!”毛泽东火急火燎地说:“你管他洋车夫、土车夫,赶快跟我走,叫上张维,我有急事求你俩帮忙。”都说道求他们帮忙的份上了,李振翩也着急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快要临产了。

但是囿于毛泽东的身份,医院生孩子,只能请李振翩前去接生的。李振翩二话不说,赶紧带上接生用的药物和医疗用品,带上一名助手,就赶往毛泽东在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的住处。幸运的是,孩子顺利诞生了,母子平安。

其实就这个孩子出生的那天,毛泽东领导下的历时20多天的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终于获得了胜利,这一次大罢工,是长沙工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罢工的胜利,让长沙乃至整个湖南的贫苦工人的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那一天可谓是双喜临门的一天,于是,毛泽东给这个儿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毛岸英。出生在如此特殊的岁月里,早就预兆着毛岸英从一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他与中国解放事业深深结合在一起,也仿佛注定了他的一生将会波折重重。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毛泽东的革命工作还是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着,在年的秋天辗转于广州、上海、长沙,并且在10月初还建立了国民*的长沙支部,创建了湖南总部。在百忙的工作中,有一件天大的喜事悄悄地来到毛家。

同年11月,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第二个孩子也在湖南长沙东乡板仓平安出生了。这一位就是日后毛泽东唯一在世的儿子,毛岸青。可是,革命事业还得继续,当毛岸青才刚刚满月,毛泽东又要离开妻儿身边,动身前往上海,并准备到广州参加国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年,杨开慧带着两兄弟前往上海,再与毛泽东汇合,辗转到湘潭市韶山故乡暂住,而后再动身到大革命的圣地-广州。年幼的兄弟俩随着父母东奔西走,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虽然很苦,但是也算得上是童年里为数不多的与父母团聚的日子。

时间转眼到了年,毛泽东一家先后到达了湖北武昌。同年4月,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最小的孩子毛岸龙也呱呱坠地。

这时候的大哥毛岸英和二个毛岸青分别是4岁多和3岁多,都是小孩子最可爱,最稚嫩的年纪,也是最依赖父母的,无奈的是,毛泽东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家的父亲,他身上还肩负着救国救民的使命。

所以,这3个孩子从小就和父亲聚少离多。就算是唯一在世的孩子毛岸青,对这位伟人父亲的童年回忆也只有零碎的片段。

而且,在毛岸龙出生不久以后,越发紧张的局势让毛泽东不得不加快速度,只能牺牲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再次离开妻儿,踏上征程,和汇合*组织来应对瞬息万变的突发状况。

其实身为革命的先锋,毛泽东和杨开慧已经早就有思想准备,意志无比坚定。明知道在那个时代,要想国家安定,一定要有先行者的奉献与牺牲。

可是没人能想到,在这之后不多久的别离,就是天各一方,夫人杨开慧、三子毛岸龙已经是阴阳相隔,再也无法相聚;而毛泽东和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也是时隔多年后才得以再次重逢。

二、一边流浪街头,一边躲避追杀,三弟不慎失散

年7月,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府公开宣布“分共”,大革命宣告失败,中国共产*被迫转入地下,而且国民*反动派还穷追不舍,残酷屠杀共产*人和革命群众,国内形势岌岌可危。杨开慧和三个小兄弟的安全也越发地受到威胁。

其实,早在年,身兼毛泽东助手的杨开慧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是一名不折不扣信仰奠定的*员。正因如此,毛泽东这一家子都是国民*反动派的重点监视对象。

机警镇定的杨开慧早已做了最好的准备,她联系上板仓老家的族兄杨秀生,请他先把保姆和孩子带回相对平安的湖南乡下。而自己则继续留在武汉协助毛泽东做好秋收起义的前期准备。

尽管杨开慧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希望亲身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但是考虑到未来斗争的艰巨性,毛泽东还决定独自前往,让杨开慧照顾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为了消除毛泽东的后顾之忧,杨开慧也只能答应了。

在初秋的一个晚上,毛泽东秘密护送夫人回到板仓。而这一次离别后,毛泽东和杨开慧就再也无法相见了。回到故乡板仓的杨开慧和毛氏三兄弟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生活,耐心地抚育三个孩童。

尤其是对稍微年长的毛岸英、毛岸青兄弟悉心栽培,一边教授他们文化知识,一边为他们树立革命的人生信仰,在他们的童年就种下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种子。

而一直奋斗在革命一线的毛泽东则领导红*两次进攻长沙,让正在湖南主*的*阀何键恨之入骨,单凭何键的力量无法击败强大的红*,气急败坏的他竟然贴出告示,悬赏银元要捉拿毛泽东的家人,尤其是杨开慧,以此作为无能的报复手段。

继续开展地下工作的杨开慧,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好几次躲过了敌人的追捕。但是随着局势的越发紧张,杨开慧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终于在年10月的一个晚上,80多个密探重重包围了板仓杨家老宅,杨开慧不幸被捕,同时,还把年仅8岁的毛岸英和保姆一起非法拘留。敌人向杨开慧逼问毛泽东的动向,她只字不提;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她誓死不从。

她坚定地说:“牺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敌人见杨开慧意志坚定,无法从她口中套取一点点信息,最终决定在当年11月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枪决杨开慧。这一年,杨开慧29岁,留下了三个孤苦伶仃的稚子。

杨开慧

在杨开慧就义的10天后,一同被抓的毛岸英和保姆才被释放出来。此后,三个痛失母亲的孩子随着外婆向振熙和舅舅杨开智、舅母李崇德一起生活。

但是没有了母亲的保护,父亲毛泽东又长期在外漂泊不定,加上板仓的杨家已经被特务严密监视,三个孩子很容易再次遭到敌人的*手。考虑到这些现实问题,*组织决定把孩子们转移到相对安全一些的上海。

不久之后,毛泽民来信,请求杨家人带三个孩子到上海。于是,在严密的安排下,孩子们的外婆和舅母佯装走亲戚的样子,带着三兄弟,坐火车前往离开了湖南前往武汉,再乘船赶往上海。到了上海之后,经过地下*组织安排,三个孩子入读大同幼稚园。

这所幼稚园创办于年3月,为了掩人耳目,让既牧师身份又是地下*员的董健吾出任院长。幼稚园收留的30多个孩子中,大部分都是革命烈士的遗孤,或者居无定所的革命工作者的子女。

但是这么一个平平无奇的幼儿园,又凭什么来保护这些孩子呢?仔细的周恩来请来了宋庆龄女士题写牌匾,又请来国民*元老级人物于右任写园名,有了这两块金漆招牌的保护,反动派警探不会轻易前来骚扰。

出于对毛氏三兄弟成长和安全的考虑,当时的大同幼稚园是他们最好的避风港了。为了保护三兄弟,所有人对他们的身份都决口不提,介绍情况的时候,只是说是烈士遗孤,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董健吾

三个孩子也有了新的名字,毛岸英改名为杨永福,毛岸英改名为杨永寿,毛岸龙改名为杨永泰。三个孩子总算是有基本的安全保障,不用再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偶尔天气晴朗的时候,幼稚园的保育员会带着孩子们到附近的法国公园走走。

那里风光明媚,景色宜人,大家在草地上唱儿歌、晒太阳、做游戏,是这个动荡年代里难得的一点童年时光。就在这里公园里,全体师生合影留念,其中就有毛氏三兄弟的身影,这张照片弥足珍贵,迄今仍被保存着。

直到这时候,三弟毛岸龙的经历都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在大同幼稚园生活的这段日子里,毛岸龙的去向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广为传播的是两种说法,一种是小岸龙在年春末夏初的夜里,突发噤口痢,腹泻高烧不止,由保育员医院就诊,但是经抢救无效不幸病逝,年仅4岁。

另一种说法则是后来经历了大同幼稚园关闭、董家风波等一系列险境,大哥毛岸英不得不带着两个小弟弟流落街头,就在这个时候,三弟小岸龙失踪了。

其实在建国之后,时不时有消息称失踪的毛岸龙有下落了,但是经过多方努力,最后还是没能确定下来。毛泽东叹息到:“不找了,如果他还活着的话,他还有养父母啊!”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大同幼稚园经历了关闭的风波。年春夏之交,原来负责中共中央*治保卫工作的顾顺章被捕叛变,上海地下*机关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董健吾和顾顺章有过工作接触,不得不躲避起来。大同幼稚园还是苦苦坚持着。

直到了年初,幼稚园的其中一个保育员出外办事突然失踪,使*组织明白,敌人的枪口越来越接近这所幼稚园了。为了安全起见,*组织迅速解散幼稚园,里面的小孩子都被其他的革命家庭秘密接走,妥善安置了。

而毛氏兄弟则安排到董健吾家里暂时寄养,由*组织按月补贴生活费来维持两个孩子的开销。后来再辗转到董健吾前妻*慧光家中生活。

时局越发艰难,白色恐怖日益严重,董健吾又离开了上海,两个小孩子如同浮萍一样,在上海各处辗转,最后实在无以为继,毛岸英和毛岸青只能流落街头,过上了流浪儿的生活。后来,根据当时的参与寻找的*员回忆,他们可能是年是出走的。

没了革命者的保护,两个孩子真的变成了街头最普通的流浪儿,相依为命,根本没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更不可能有人知道他们就是毛泽东的孩子。

年长些的毛岸英清楚这身份对他和弟弟来说,非常容易惹祸上身,到时候就可能踏上母亲杨开慧的老路,要么被用来胁迫父亲毛泽东,要么就是被虐待致死。所以,在流浪的日子里,他们俩还是保持小心谨慎,混在人群中,小心翼翼地活着。

那时候的中国,战火连天,民不聊生,大部分贫穷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成年的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两个小小的孩子。晚上,他们住在破庙里面,破败的老庙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提供温暖的床铺,但起码能稍微遮风挡雨,有个小小落魄的栖身处所。

白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勉强维持生活,给人拖地板,去烧饼店当帮工,卖报纸,拣烟头、捡破烂等等,还有帮忙推*包车,上海的苏州桥很陡,*包车拉上去很费力,两兄弟就在车后面帮着推上去,再问人家要几个小钱……

但是,就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两兄弟还是不忘学习。大哥毛岸英是跟着杨开慧生活最久的,也是受革命熏陶最深厚的孩子,他一直都没忘记妈妈在牢房里叮嘱他的话:“要带弟弟好好学习,长大为穷人干革命。”

就算在流浪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背诵妈妈留给他的《革命课本》,同时还当起小老师,教弟弟认字。但是他也很小,很多字还不认识。

有一天,他们经过书店的时候看到《学生字典》,一下子就回忆起妈妈也有这样的一本书,妈妈告诉他们,如果有不认识的生字,就从里面找它的意思。小兄弟俩慢慢打工慢慢凑钱,省吃挨饿,终于都实现了心愿,买到了这本《学生字典》。

三、特科地下*员接到秘密指令,毛岸英和毛安青终被寻回

幸好,在毛氏兄弟出走以后,董家赶紧联系*组织,通报情况了。特科赶紧发动地下*员前去寻找。哪怕在现在,要在茫茫人海中找个人,都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那时候的形势十分严峻,找两个小孩子又谈何容易。

从年起,上海国民*特务已经不停破坏地下*的组织。尤其是特科,到他们开始寻找毛岸英兄弟的时候,是剩下最后一个特科的办事处和十几个*员。

经过长期的渗透,国民*特务已经掌握了绝大部分地下*员的姓名、职业、甚至是相貌体征,地下*员还要出去寻找孩子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而且,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两的身份是高度机密来的,只有少数几个领导是知道他们的身份,当领导安排任务的时候,也只是说要找两个小孩,是烈士的后代,大的约13、14岁,小的11、12岁。

寻人的重任就落在了李云身上。当年,李云掌管着“特科”唯一一台与*中央联系的电报机,在她身上承载了许许多多中央核心机密,一旦被捕,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她还是肩负起了这个任务,日以继夜不停地找着两个孩子。

根据李云的回忆,她的上级领导指示给了她一个范围:老西门一带,也不说孩子是什么情况,她也不能问,只能绝对服从。没什么头绪的她只能往流浪儿多的地方转转,日复一日,她都不记得到底找过多少个地方。

当时的社会也很混乱,在街上流浪的人特别多,李云只能靠观察,站在路边,混在人群里面偷偷看,为了不暴露身份,还不能随便打听,常常这样一站一看就是半天的时间。就算李云已经很坚持,孩子还是没下落,她甚至考虑过,孩子是不是被敌人绑走了?

但是,通过内线确定,应该还在流浪,没被抓走。于是她继续苦苦地寻找。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回,她在城隍庙边上的一个粥摊看到两个年纪相仿的孩子,身材瘦弱衣服破烂。

而且,李云请他们喝粥、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两个小孩子都守口如瓶,不肯透露一点自己的信息。这回,她可能找对人了。李云马上向她的上级-当时上海地下*领导人冯雪峰汇报。

冯雪峰争分夺秒地赶了过去,他带着两个去了其他地方,请他们吃饱了饭,继续和两个小孩子聊天,用亲切的湖南话,像拉家常一样问孩子:你们是哪里人呀?、你们的父母呢?为什么不在家,出来流浪了?

围绕着孩子的身世耐心地询问,最后,其中一个孩子用湖南话答了句:湖南人。这下,基本可以确定,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找回来了。

这一年是年,他们已经整整流浪了接近一年的时间了,他们由重新回来*组织和亲人的怀抱中。同年,*组织想尽了办法,把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送往国外,最后在年年初,顺利到达了局势相对稳定的莫斯科,展开了新的学习和生活。

结语

根据毛岸英遗孀刘松林的回忆,她和毛岸英结婚的当年,曾经看过两场电影:《三毛流浪记》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时看《三毛流浪记》的时候,毛岸英是紧紧地握着刘松林的手,当时刘松林还不知道毛岸英有过一段流浪的经历。

所以等电影散场,毛岸英还沉浸在电影里面,久久不能平复,刘松林喊他离开的时候,毛岸英才说:“这就是我在上海的流浪生活,我和岸青除了没有给资本家当干儿子和偷东西以外,三毛其他的经历我们都经历了。”

从杨开慧就义到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前往莫斯科,前后接近7年的时间里,毛家小兄弟经历了丧母、寄养、流浪、出国等等,毛泽东曾十分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啊!”

但是正因这段曲折的成长经历,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已经深深刻下了革命的信仰。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相寻找毛岸英兄弟过程及毛岸龙确实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