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封面故事致敬创刊号拥抱新时代关于
TUhjnbcbe - 2022/6/13 23:37:00
怎样能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一纸望江南,万期再启程年8月28日,创刊于年元旦的《姑苏晚报》迎来第期,当日推出的纪念特刊在读者中反响热烈,当天刷爆了苏州人的朋友圈。近年来,传统纸媒遭遇了严峻挑战,在这称得上“寒潮”的时期,郑重其事地做一份纪念特刊,意义何在?目标明确,剑指移动互联网。“致敬创刊号”和焦虑的纸媒《姑苏晚报》出版期的“万有引力”纪念特刊亮点颇多,其中,在封面、“致敬创刊号”“一纸江南”三个通版,编辑部下了大功夫,也确实让读者眼前一亮。尤其是8、9通版“致敬创刊号!——第期新闻的第期更新”,对当年创刊号头版的每篇稿子进行了第期的“更新”,让每一条“旧闻”都有了最新“落脚”。比如,在头条位置,创刊号刊登的是著名画家华君武的漫画作品,而这次我们同样请来了著名画家范其恢为期创作漫画。左下角很有意义。创刊号恰逢元旦寒山寺听钟声,而期并非元旦,但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师,为创刊号上那篇报道的标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报平安》专门题写了一幅书法,如同当年的性空法师一般,为读者送上了祝福,特别是在这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时期。特别有意思的是,创刊号右下角《锦溪教师全部住上新房》这篇新闻出自通讯员袁福荣,而第期特刊“更新”了这位资深通讯员的最新投稿——《锦溪来了晚报“第一书记”》,讲述了他与来自姑苏晚报编辑部、驻锦溪镇计家墩村第一书记王惠其的巧遇经历,真是应了那句“无巧不成书”。就连右上角的广告都很有意味。创刊号上的报眼广告,是当年苏州最大牌的企业长城电扇。而出现在“致敬创刊号”上相同位置的广告,来自如今苏州在世界强企业排名最前的恒力集团。这也正是苏州不断发展的见证。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创刊号到期,《姑苏晚报》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事实上,这期历经27年时间,也正是苏州这座古城2多年发展史中最为“天翻地覆”的27年——苏州城东那片举世瞩目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很巧地在《姑苏晚报》创刊同一年打下了基桩。这27年,中国纸媒经历了一波从快速发展壮大到遭遇寒潮收缩的历程,大起大落、惊心动魄,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纸媒遭遇严峻挑战,一众同行,又有哪家不在为未卜的前途而焦虑?不过,就像“致敬创刊号”上那篇《社评:万变不离其宗》中所说:“《姑苏晚报》办报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相信天下办报人、媒体人,应该都是秉持了同样的初心和使命。从这个角度来说,《姑苏晚报》期纪念特刊的“致敬创刊号”,同时致敬的还是中国纸媒这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27年。放到更为久远的时间维度上看,跟读书识字相关的报纸,在中国素来都是有着宏大担当的,不管社会大环境如何惊涛骇浪、小环境如何暗藏波澜,“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办报人的追求不会也不该偏离初心和使命。这次,真的是“狼来了”《姑苏晚报》跟中国互联网是同龄的。年元旦《姑苏晚报》创刊,同年4月20日中国正式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因此,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元年。《姑苏晚报》从创刊到期的这27年时间,中国互联网从兴起到壮大,从PC端到移动端再到云端,覆盖了五湖四海、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将近10亿,占了总人口的七成。毫无疑问,这是信息载体技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27年,这个变化对作为信息内容生产者、传播者的《姑苏晚报》而言是刻骨铭心的:27年来,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变化,报纸的竞品丰富到眼花缭乱。自从有了互联网,媒体才有了所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分别。媒体人焦虑,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传播效率、成本优势过于明显,传播渠道更广,传播内容、形态、手段更丰富。这次,真的不仅仅是嘴上喊“狼来了”吓唬人,而是狼真的在“吃人”了——这几年间,隔三差五就会传出某地报纸停刊休刊的新闻。其实,中国报纸的历史并不长,现代意义上中文报纸问世也不过年左右。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除了报刊,还先后出现了广播和电视,不过因为报纸文字图片与广播电视音视频在形态上的天然差异,以及报纸在便捷性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媒体形态之间虽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共存互补,直到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新媒体。如果说报纸、广播、电视最多算是在一个锅里抢饭吃的,那新媒体来势汹汹,其架势是准备连锅也一并打包走的。新媒体,跟以前的对手完全不同,其提供的图片、音视频等数字内容,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传播渠道、效率、成本,优势几乎是全方位碾压传统媒体的。作为信息载体介质来说,新媒体可以说是传统纸媒的“终结者”,报纸的告别似乎只是时间长短而已。换个说法,等到如今这批还习惯于看报的人渐渐老去,人群数量降低到无法涵盖成本时,即订报加广告的收入,抵不上内容“制造”成本和发行成本时,就是报纸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面对新媒体,有个灵*拷问不容回避:报纸究竟是什么,难道真就只是那张纸吗?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与他人进行沟通并获取“内容”,本就是人的基本社会属性,哪怕是漂流在孤岛的鲁滨逊,也需要一个“星期五”来对话。从根本上说,人们口中所说的“报纸”,就是指采编团队所创作的“内容”,而“内容”在哪个平台、哪个载体上呈现只是渠道问题。而读者之所以花钱订阅《姑苏晚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封面故事致敬创刊号拥抱新时代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