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医疗资讯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完成
TUhjnbcbe - 2022/6/12 21:26:00

结肠早癌病变,是结肠镜诊疗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但是当息肉样早癌病变直径超过2cm,则是巨大病变,因为它的切除意味着更大的创面和更高的术后风险,是考验术者技术与信心的治疗方法。

8月11日,医院再次完成一例巨大早癌病变内镜下治疗,该名患者在外院肠镜检查发现的,医院因病变较大当时未直接行内镜下治疗,仅取活检,病理回报绒毛状腺瘤伴局部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这是需要尽早切除治疗的,否则在不久的将来大概率会癌变进展。

在3个多月前,医院消化科牟方宏主任及杨友鹏主任的共同努力下,曾完成一例降乙交界处巨大早癌病变切除,效果良好。当时遇到的病变直径大于2cm,此次病变在结肠肝曲,此位置较降乙交界部位深的很多,内镜下治疗的难度较大,杨主任组织大家在术前经过周密的讨论,经过详细的诊疗计划及沟通后,最终决定行无痛内镜下EMR或ESD切除治疗。

当内镜到达病变处时,大家都很惊讶,因为此隆起性病变大小在2.5cm左右,比外院提示的更大些,基底面较宽,没有明显的亚蒂,而且位置位于肝曲弯折处,无疑增加了内镜下操作的难度,观察表面,存在明显腺管开口,必须要全部切除干净!杨主任调整好位置,为了能观察病变全貌,在病变基底经过3次绕周粘膜注射亚甲蓝甘油果糖,才见到隆起的全部病变抬举征阳性,看起来似乎更大,一次性圈套病变EMR治疗是有难度的,必要时行ESD粘膜剥离术,但是遇到此类困难,只有华山一条路,需在精细操作下,反复尝试圈套,即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遗漏部分病变,在和护士的配合下,经过数次的尝试,终于达到理想位置,杨主任一声令下,压住镜身,立即收圈,非常好,病变完整的圈套,大家都紧绷的心情稍微松弛一下,但接下来进行高频电凝电切处理,病变切除治疗时依然很费力,杨主任微调位置,边电凝电切边观察,避免灼烧过大,也避免穿孔或大出血,终于再几次的电凝电切后,逐渐把病变完整的切除下来,这时候,看到完整苍白的创面,无明显出血点,无渗出,无穿孔,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后,予以多个金属钛夹夹闭创面,避免迟发出血或感染,当病变回收后,见到病变真面目时,大家都非常高兴,就此避免了一个早癌病人行外科大手术。

结肠巨大息肉或早癌病变在东北地区是一种较高发的疾病,因为病变前期无明显症状,很多发现时已是明显癌变或者中晚期,只能手术、化疗,对病人造成巨大痛苦,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所以40岁左右进行肠镜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当结肠镜发现下列一种或多种时,应考虑发生癌变的高风险。1)结肠镜检查发现较多息肉;2)大于10mm腺瘤样病变;3)任何管状绒毛腺瘤;4)高度异型性增生腺瘤;5)大于10mm的锯齿状息肉样隆起。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且术后需每年复查,才能更有效避免结肠癌的发生。

专家简介:

牟方宏

消化科胃肠亚专业学科带头人

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内科第二*支部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工作,擅长诊治胃肠动力相关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消化身心相关疾病、幽门螺杆菌研究感染相关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科常见及疑难疾病,从事消化内镜诊疗工作超过25年,熟悉胃镜、肠镜检查及多种内镜下治疗。

目前兼任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功能性胃肠病学组委员、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医促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分会功能性胃肠病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海淀区医疗鉴定专家、区劳动技能鉴定专家等。

专家简介:杨友鹏医院消化专业执行主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硕士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编委北京市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康复分会委员

长期从事消化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腹水等诊治。

对于胃镜下空肠营养管及肠梗阻导管的放置,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的诊断,胃息肉结肠息肉的诊断和内镜下电切治疗等有丰富的经验。

文:姜振达

编辑:徐姣祎

审核:韩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疗资讯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