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李思杰
学院:金融学院
本科专业:金融工程18级
报考院校专业:北大光华MFin
初试成绩:一战应届,总分=*治80+英语一82+数学三+金融学综合(第24名)
复试情况:复试分数线分,共计48人进入复试(BA26人、MF21人,剩余的1人是退役大学生不占用统招名额,在BA方向),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最终录取39人(BA22人、MF16人)
备注:全文约字,详细阅读大约需要25分钟。相关内容仅供学弟学妹规划大学生活时稍加参考,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严禁一切商用。本人报考院校因今年考研复试受疫情影响改为线上进行,故要求对复试具体考核内容进行保密,所以本文将不涉及任何复试具体考核内容,仅限于初复试个人备考复习经历分享,希望也能有所助益
内容摘要一、择校与备考时间线
二、初试备考
1、*治(46+34)
2、英语一(54+28,作文7.5+13)
3、数学三(选填各错一个,大题再扣5分)
4、专业课
4.1金融
4.2微观
三、复试备考
1、CV、PS准备
2、专业知识和本科课程复习
3、自我介绍准备
4、其他
四、碎碎念
1、自控力
2、资料获取
3、心态建设
4、研友互助一、择校与备考时间线为什么考研。保研外校无望,没有实习、没考G,出国申不到好项目,不排斥学习。
择校。选择光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非常希望离开大洼进城生活(手动狗头),二是向往偏综合类的大学,自然也就最青睐清北。当时先看了清北的交叉科目也就是金融方面的专业课,最终大概5月份时,另外一个老司机坚定BA,我也就坚定了光华。但是在专业课选择上面,由于金融涵盖范围过广,曾一度想要放弃转向统计,甚至在7、8月份强烈地想过要换专业,不过找lsj(BA版)了解了统计之后,发现要新学很多知识,遂放弃。事实证明择校还是较早定下来较好,因为这关系到你要学什么专业课,不要像我一样,老纠结人了。
备考时间线。初试从3月中旬开始的,经历9个月,期间7、8月回家复习,其余时间都在学校图书馆。复试是从2月28日开始,一直到3月28日复试,大概一个月。具体的轮次已经记不清了。
二、初试备考
1、*治(46+34)
网课。我是8月中旬开始*治的,先听的徐涛老师(马原、近代史听完了,毛概没听完,思修没有听),10月中旬之后才听了腿姐(技巧班、冲刺班、押题班)。这两个老师都强推,都很幽默,前者适合入门;后者很多技巧让我大声叫妈,选择题必备。腿姐后期的冲刺班和押题班会讲热点和论述题,推荐。个人感觉听课时,在老师的强调下会对一些知识点加重印象,而且*治自己啃书容易睡着,所以更喜欢倍速听课。
资料。(1)肖秀荣题:感觉肖爷爷人手一套,从众也买了,基础阶段用。听完一部分的课就做相应的题,尽量不去翻看精讲精练,当时做的时候还标注了错题,然而一刷都没刷完;(2)徐涛小*书:暑假回家没带肖,所以又买了徐涛系列,主要是听课用,马原和近代史部分做了相应的习题,真题册全做了;(3)腿姐讲义和30天70分:讲义是技巧班配套的,适合检验对技巧的掌握;后者就是刷题了,我是后期才开始做的,题目不多,所以刷起来比较开心。以上三种习题,我说不上哪一个更好,但是多积累总是有用的;(4)冲刺背诵笔记:腿姐的小书,后期搭配喜马拉雅带背;(5)肖爷爷的热点:很全,还编了选择题,建议看看。
模拟卷。(1)肖8只做了选择题,做了两遍,肖4做选择题,背论述题,然而今年肖爷爷发挥一般;(2)腿4做选择题,看了部分论述题。可能我一直跟着腿姐的课,所以做腿4总是给我营造出非理性繁荣的假象,模拟题还是得广撒网;(3)其他挑着做做的:米6、徐6,个人感觉前者更好。
总结。(1)关于时间线。我从8月中旬开始复习*治,前期学累了就看1-2小时的网课,做做题,不会投入太多精力。之后从10月底开始背,投入的时间也逐渐变多,午休前会看技巧班,下午学累了就做*治题,*治时间增加到2-3小时。各大模拟卷出来之后,就开始练选择题,徐6做过27分,腿4做过47分,但是我也不会特别在意。一定要重视选择题,因为大家的主观题基本拉不开差距;(2)关于模拟。我没有一次完整的模拟过程,只分两次模过一套肖4的卷子。但我还是建议至少模一次,这样对书写量也有个预估,对答题格式、字体大小疏密也有个把握,不至于上考场答错了地方;(3)关于背诵。每天都在和舍友讨论为什么没有记忆面包,为什么这么多帽子,晚上睡前会互相提问奇奇怪怪的帽子题,一起吐槽然后加油背。推荐一下空卡,她会编一些顺口溜帮助记忆,也会带背肖4的大题,而且马原部分的视频真的做的蛮好的,我欣然投币;(4)关于考试体验。做选择题的时候有点破防,好几个都拿不准,大题印象里似乎有的也没见过,就开始胡言乱语了,考完感觉自己答得稀烂(天生悲观型选手),心情有点沮丧,但结果还好,所以不能自己吓自己。
2、英语一(54+28,作文7.5+13)
资料。英一和英二的历年真题(张剑)、王江涛作文(挑着看的,不太推荐)、以下课程的相应书籍或笔记。
课程。唐迟老师的阅读课和长难句、唐静老师的翻译、潘潘老师的九宫格作文。以上所有课程都满满干货,特别是唐迟老师的阅读课让我大开眼界,蒙答案时又多了一份底气。
单词。单词大业贯穿于考研全周期,用的是墨墨,但是只过到+,也背了张剑*皮书附赠的单词书。
真题。4月开始刷英语真题,先1后2,英语一刷了两三遍,第三遍没有刷完。刚开始做真题错的多很正常,我做了几套之后就去听了唐迟老师的阅读方法论,再做的时候就会更加注重逻辑,对提高准确率有一定帮助。此外,刷题的时候要注意积累生词,我二刷时候将一些重点单词记在了小本上,有空了就会背背。看之前的经验贴说可以翻译真题来训练阅读,我翻译过几套,感觉好像没有明显提升。
我刷题的时候会用一个表格记录错题数量和用时,也算是看看自己是否有长进吧,错题变少真的会让人开心。也要注意刷题间隔不要太短,否则会记住答案的。当时预留了16年之后的真题作为模拟,而且据说真题中往往会出现前1-2年的真题词汇,所以我想把20、21年的刷两遍,结果时间不够用了,比较仓促地做完了剩下的几套,真正只模拟了3次,因此大家可以评估下自己的时间够模拟几套,不要留太多。模拟完总有一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仨小时的英语确实痛苦,特别是模拟18年时,排序题就对1个,属于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了。
作文:看课+抄写+自己写+某宝批改。10月底开始作文,先看的王江涛,感觉不太喜欢,就又看了好多作文课,发现自己更喜欢潘潘老师,于是就学习了九宫格的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上手快,很适合入门,因为可以把任何一篇大作文拆解成9个部分,每个部分有相应套话,替换图画表达的思想之后,一篇大作文就新鲜出炉了,但缺点是模板化严重。个人感觉大作文要有框架,比如提出一个论点,然后用2-3个论据证明,结尾总结一下或者上价值等等,比较类似于顾家北讲大作文的套路。张剑*皮书的范文写得很好,我不想学习的时候就会抄一篇范文,分析它的逻辑框架,勾画一些好词好句,同时也练了字。
我还在某宝购买了作文批改,老师会发语音细心地帮你分析作文的逻辑和用词,一些东西可能自己不会在意,别人的指点就很重要了,而且老师的得分也会给你一个预估,我当时得分在15分上下,然而考场写大作文时我激扬文字,好家伙才13分。小作文就多积累模板和短语,类似高考作文,比较简单。
总结。真题最重要,单词打基础,作文多练习,模拟要真实(一定要掐点,而且不要认为自己是模拟就可以跟一道阅读死磕,要有真实考场上的节奏)。此外,我的做题顺序是:小作文-大作文-阅读-新题型-翻译-完型,大家可以多试试不同的排列组合。
3、数学三(选填各错一个,大题再扣5分)
数学是我最早开始准备的科目了,也投入了很多精力,曾经幻想过+,结果还是落得个满地鸡毛,当时拿到卷子我就觉得完蛋,这风格怎么跟我之前做的都不太一样呢,怎么选择题我就开始磕绊了,再加上级数大题一开始算错了,心态就更慌了,当然我到现在也不想看我究竟错在哪里,可隐约感觉如果当时能淡定些,或许能答得更好。数学大失败是我初试完emo的首要原因,所以还是想说要有一颗坚强沉着的心,遇到完全没见过的题型太正常了,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抓住不变的,冷静对待变的,一定会比我做得好。
虽然准备最早也投入较多,但还是走了不少弯路,比如前期看了高数课本、做了课后题,妄想整理一套全面详细的笔记等,这里只说一下我认为比较有用的内容:
课程:张宇基础班+18讲、李永乐线代基础。宇哥,你是我的神!吃饭时跟研友聊几句宇哥语录感觉饭也变香了,坚持听完了基础30讲和强化18讲。前期听基础班,搭配课本为30讲,没有做上面的题;强化阶段听18讲,做了题,错题有二刷过,18讲上面的题真的很好。线代基本都听永乐爷爷,讲得蛮细,搭配线代讲义,上面的题可以多做做,买的时候还赠了一本习题册,也不错。
资料。(1)李范全书:基础阶段用,错题反复做,刚开始只看了高数和概统,线代讲义做完之后又做了线代部分,有许多和永乐爷爷不同的解题思路,值得看看。附带的习题册只做了一章,发现好难遂放弃,强化阶段本来想再试试,但是没时间了;(2)李永乐:基础阶段用,比较简单,最喜欢的排版;(3)张宇:强化阶段用,但我没有做完;(4)李林:强化阶段用,很多好题。
真题。李艳芳,重点做近10年的,留下16、18、20作为模拟,做的时候可以掐点+使用答题卡。李艳芳的真题书分章节整理了真题,方便对于弱项重点击破。
模拟卷。(1)张宇8+4;(2)李林6+4;(3)李艳芳三套卷;(4)合工大。认真做完的只有李林和张宇,后期经过LSJ(BA版)提醒,发现应该多做几种,分散风险,时间原因我俩就各自做了不同的卷子,然后推荐了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大家都说李林比较接近真题风格,所以也是我最重点对待的;难度上,个人感觉李艳芳最难,其他卷子各自会有些出的比较妙的难题。多做不同的试卷,可以见更多题型,也避免陷入一个老师的风格里。
总结。数学一道题很贵,像我选填各错一个就很拉跨了,不像*英,比较容易拉开差距,而且有机构统计今年进复试同学的数学均分是,所以要重视数学学习。模拟卷里会有一些题的答案给错,可以和研友多多交流自己拿不准的题目;有时候题目做太多也需要整理整理,回顾一下自己的错题,别反复犯错;同一道大题可以思考几种不同的解法,有助于开阔思路;是否整理笔记看个人习惯,我的笔记事业中道崩殂了,但整理了错题本;像我一样心态不好、容易被难题唬住的家人们,抱歉我也没有好办法,只能暗示自己easyeasy。
4、专业课
专业课我选的是微观+金融,这两年统计似乎狠简单,且统计复习范围更集中,我合理猜测选金融的同学会越来越少。其实自己也是“深受其害”,一度想要放弃,不过因为周围一些考其他学校的同学也要在茫茫金融海洋里挣扎,我过度自信地以为我还能顶,况且选统计为时已晚,所以还是坚持了下来。我甚至幻想过22年的统计难、金融没有论述题,至少让我的选择看上去不那么壮烈,然而专业课考场上我奋笔疾书、绞尽脑汁写论述题时,周围同学的休养生息、翻阅检查告诉我:这一年的时光与精力终究还是错付了,这也是我初试完emo的第二个原因。
4.1金融
我自己是金融工程专业,接触到的金融课较多,初试科目除了投资学也都学过,所以选金融也算是自然,不过如果让我给出建议,我还是会客观地讲,金融的水太深,可能把持不住。尽管选金融的同学可能不多了,我自己的备考过程也是一塌糊涂,不过还是想分享出来,希望有用。
公司理财。(1)罗斯:看书、做课后题、某才对答案、挑着做某才上面的题。看书的时候整理出了一份笔记,方便后期复习。强化阶段做了罗斯习题集,里面的题很贴合罗斯课本,比较适合练习;(2)刘力:大三上课时用的刘力,当时整理出了一份笔记,所以复习的时候只看了笔记。做了重点章节的习题,也看了上面符合中国国情的论述题;(3)某程公司理财70题:题比较难,也有比较新颖的题型,没题做的时候可以练手;(4)罗斯重点章节:5、13、16-20、29,我看的范围是:2-7、9、15-20、29,反复看的是16和17,因为资本结构还是容易出难题的。
投资学。(1)博迪:同公司理财,投资学的习题不会有太难的,都是套公式计算(像极了真题);(2)曾凤岐:重点看了投资组合、CAPM、APT,没有做题;(3)金融经济二十五讲(徐高):大三的课程,投资组合和CAPM部分很好;(4)固定收益证券:大二课程,适合学习债券相关知识;(5)博迪重点章节:2了解股票指数,5-10重要,11、14-16一般,24、27了解评价指标。反复看的是7、9、10。
衍生品。(1)赫尔:看书、做课后题、某才对答案,因为大二学过,所以直接用的大二的笔记;(2)刘力:看了衍生品部分的内容;(3)课程:推荐中财投资学的宋斌老师mooc(也是上一届学长推荐的),里面的期权定价讲得很好,老师也很幽默,不会感到枯燥。因为之前学过应用随机分析,所以随机分析基础的部分可以接受;(4)赫尔重点章节:3-5、7、10-15,我之后还额外看了17,反复看的是13-15。
货银。(1)米什金和姚长辉:看书,用iPad的iThoughts整理思维导图,重点看了前者,整理导图方便背诵;(2)某才:偶然在图书馆翻到一本圣才讲解,可以看看米什金课后题的答案;(3)米什金重点章节:8-11、14-16、25;(4)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盛松成):挑着看些货币*策相关的内容;(5)CCER*益平老师:不想看书的时候就听课吧;(6)背诵:主要是背自己的导图,特别是货币*策,还用了人大师兄师姐帮的背诵资料、武玄宇老师的课堂笔记。热点部分主要用的某程整理以及某宝阿壹铺子。其实选金融我最怵的就是论述题了,因为根本就是大海捞针,但不背书仅凭我可怜的金融素养,可能会更惨……这也是我觉得从应试角度选金融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多了解一些宏观金融知识,掌握一些结构性货币*策,熟悉银行的业务等,对一个金融人来讲也是很有必要的。
真题。从人大经济论坛获取了残缺的真题,金融的真题不多,做起来比较快,我只做了计算题,论述题自己打印了答案,大概看了下,但是没有背。建议一遍复习过后就做真题,不用留到最后,因为通过做真题可以把握重点范围,也能熟悉一下真题风格,微观也是同样的。还做了其他院校的真题,包括:复旦(风格相近,建议做)、清华、汇丰、两财一贸、厦大、南开等等。
总结。复习金融似乎没有什么好方法,每一科基本上就是反复看书、整理重点、反复做课后题、记忆论述题、做真题。那几本砖头时而让人痛苦,但发现这些课程之间的交汇点又会获得满足感,也能拿捏住当年没搞明白的知识,有种在本科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感觉,但我还是觉得金融性价比不高。对了,推荐一下宋逢明老师的《无套利均衡分析》,虽然自己只是粗略看看,但本书以无套利为一条线,很好地串联起了这几门学科,有助于建立一个整体框架。
4.2微观
感谢22年微观的出题老师,让我体面地做完一次微观。
资料。(1)平新乔:人手一本吧,除了13-15、18外全看,整理了笔记,反复做了课后题,也挑着做了某才上面的练习题,有的题目很有真题内味;(2)范里安《现代观点》:除了17、18、34、36及之后其他都看了,没有做题;(3)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看了外部性和公共品,没有做题;(4)博弈论(张维迎):看了第1-2章,因为之前学过,所以重点看了笔记,没有做题;(5)钟根元:主要做了大题,选择题挑着看了看,重点看了6、16、19、22、25和26;(6)CCER20次作业:真题风格,推荐。
课程。(1)LXY老师习题课:强推。题型丰富、讲解细致,但是后期比较拉,可能题太多所以不想讲了,答案也不是很详细。临考前(是真的“临考”前,因为25号晚上出了第4和5套……)有5套模拟卷,比较接近真题风格。总体来说,习题课对我的微观学习帮助极大,很多知识我是在习题中才理解透彻的,也很好地帮我塑造了微观思维;(2)耶鲁博弈论: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游戏,能体会到GameTheory的game。
真题。(1)某鲸侠:让我们说谢谢学长,学长应该是江湖上的神话了吧,包括了03-13年的真题解析,看解析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学长的功力深厚,真的感谢;(2)其他年份真题:不记得怎么搜集来的答案,有鹏哥的、某程的、LXY的、不知名的,但由于很杂,所以有些题没有统一答案,需要和研友一起讨论讨论。
总结。微观主要是抓住最优化+均衡的思维,总结题型。真题是最重要的,最好是反复做;知识点也很多,可以整理成思维导图或笔记;生产者理论的大题注意解题技巧,否则算起来很麻烦;博弈论要多多做题,否则很容易忘记混合NE、SPNE的策略书写不完整等。
三、复试备考
受线上复试影响,我们这届要求对具体复试考核内容进行保密,故而我仅在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