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董天遣提起ldquo读书rdquo
TUhjnbcbe - 2022/5/18 1:22:00

提起“读书”好尴尬

董天遣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一位特别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的局领导让我录个1分钟左右的小视频,介绍一下自己的读书小故事。接到通知的我喜忧交加,喜于这份关怀,忧于心中空虚。因为自己不是个真正的“读书人”,除了上学时“学”教材和上班后“教”教材外,其他阅读少之又少。当天中午,目睹习近平总书记的阅读故事,再一次顿悟真正的阅读者是从不停歇的,哪怕在下地劳作期间,总书记也会干活学习两不误,放羊的日子也是与书为伴的日子,这种热爱阅读、沉迷阅读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清晰可见,因为读书的量太少太少:大概在小学四年级时,爸爸从一位当代课教师的亲戚爷爷那里借来了一本至今记忆犹新的漫画书——《三毛流浪记》(张乐平著),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课外书的年代,它成了我和弟弟最好的“宝贝”。弟兄俩脑袋凑在一起趴在家里的竹篾席子上,一边用土炕暖着肚皮,一边随着三毛的趣事一会儿难过一会儿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后来书被还了回去,从此不再有其他书籍。

因此,那时候写作文是我最怕的事,记忆中最清晰的一次仿写习作就是学完《我爱故乡的杨梅》那一课,老师让我们写写自己最熟悉的杏子,命题为《我爱家乡的杏子》,就这样最熟悉不过的东西对于我们大多数同学来说都觉得写不出来,一个个被作难得抓耳挠腮。那时候没有网络手机可查询,更没有可抄袭的地方了。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在看图写话中写道:“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草地上悠闲地找虫子……”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尤其分析到“悠闲”这个词时的生动形象。当大家带着羡慕的目光去看他时他却低头涨红了脸,后来才知道那是他上初中的姐姐帮着写的。

其实,我也曾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自家糊墙的报纸上有一篇题为《小花猫》的习作,我特别喜欢,里面的描写着实迷住了我。因为那时我家就有一只猫,除了颜色不是花的,其他的特点和文中一模一样。但是由于胆小,反复读了好多遍后最终还是没敢“借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更不知道按照自己的观察应该如何描写自家的小猫,因为提起笔的瞬间就是文中的那些优美段落,自己实在想不出一句比那些更恰当的句子来。

到了上中学,我们成了学校的首届学生,两个班一百二十多位同学,六个老师。在那样的环境下,学校一边施工一边教学,条件极其简陋:显微镜是生物老师翻山从县三中借来的,物理化学实验很多也都没法开展,所以就更谈不上有图书室和课外书了,自己买书那就更不可能了,每周2元生活费,1.8元买煤油炉中的煤油以供做饭,2角钱就可以买零食吃。因此,初中三年,感觉过得特别消闲,作业少且负担轻,有空的时候经常跑到河坝里抓狗鱼,或者就图便宜几位舍友合伙买来菜农逢集卖剩的韭菜包饺子以改善生活。那时候没有卖的饺子皮儿,所以都是自己和面自己擀面,现在怀念起来都会特别欣赏当初的自己。总之一句话,初中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玩”和“吃”上面。

到了师范学校,诺大的图书室经常被爱学习的同学挤满,可是养成了不读书坏习惯的我就只会跟着同学偶尔去一趟阅览室凑凑热闹,翻翻杂志或者看看小小说之类的内容。当时我的同桌看武侠到了“一目十行”的水平,上课期间他把书藏在桌下,脑袋像机器人一样左右“扫描”,一节课半本,两节课就扫完了厚厚一本大书。报刊亭的所有武侠小说被他翻了个遍,个别作品还重温了第二、第三遍的,后来没新书了他就自己开始创作。就算有这样的同桌,我也没有被影响到爱上阅读哪怕只是读武侠小说。

师范班主任张老师是一位极其负责的优秀教师,她伶牙俐齿、做事干练,用现在的网络语来说就是我们大家心中的“女神”老师。还记得有一次晚自习期间,张老师进教室时发现我们好多同学都在看当地的《定西日报》。老师那天生气了,告诉我们“这个年纪的你们不是不能看报,而是更应该把宝贵的时间投入到大量的经典作品的阅读当中去,做真正的阅读者,以后才不至于当讲台上的‘害人精’”。打那以后,张老师就规定了“三笔字”练习和假期阅读任务。我也是在那个硬性要求下才完整地读完了《童年》《骆驼祥子》两本书,还有一本《小故事大道理》。现在回想,当初的自己真的太天真,就想着以后能上班就当个小学数学老师,会教学生算题就可以了,因为在我当时的观念里,数学老师是不需要阅读其他书籍的!

三年中师生活匆匆而过,毕业后第一次上岗考试就栽了跟头,我记得当时自己答题连《智取威虎山》中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都没填写上。次年再考又失败,我开始恶补之前落下的功课,幸运的是第三终于如愿以偿站上了自己深爱的三尺讲台。上班后,我当初只想着当数学老师的梦想破灭了,作为年轻教师,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先后几乎代遍了小学所有科目。正如一位师兄后来总结的那样——在农村学校,不会教语文的数学老师不是好英语老师。那几年,我被汉语拼音堵住去路、被文学常识赠予尴尬、被英语单词卡住脖子……一道道关口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什么叫作“书到用时方恨少”。所幸自己一上班就遇到了一位十分热爱阅读和诗歌创作的好校长,趁着邮局工作人员来学校推销书报征订任务的机会,李校长给他定了很多杂志,我也给自己定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杂志《小学数学教师》。可是因为自己初登讲台,杂志中现在看来通俗的文章在当时都是读不懂的,所以也就挑挑拣拣读了一些。

后来当了班主任,面对很多小事都感到束手无策时,在学校图书室找到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尽管里面的举例来源于初中生,但当时确实为我带来了很多借鉴和参考,收获颇多。

这些年以来,随着自己观摩名师课例和阅读教学杂志的积累,突然发现原来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华应龙老师读古籍,从《道德经》中读出了“找次品”的灵感;俞正强老师学中医,从中医理论中读出了“对与错”的辩证统一……朱永新先生更是将阅读推广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来做。最近在西北师大进修学习,发现我们几位研修伙伴都特别喜欢听舒跃育老师的心理学课程,哪怕是枯燥的理论,舒老师也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我想这正是源于他那渊博的知识,他就是个“知识杂家”,所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不读书、少读书、读不到好书,这都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再不能当自己不读书还高高在上教孩子们如何读书的人了,否则,我们的良心会不安。我们应该既读与所教学科接近的“有用”之书,也读与学科貌似无关的“无用”之书。最终,读过的书都会像吃饭吸收的营养一样涵养我们的身体润泽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生命之中有用的财富,因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为了以后提起读书不再尴尬,我要像一只蜗牛一样慢慢地开始读好书、好读书,用书中的“真善美”去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化个妆,也用书中的“假恶丑”给自己的人生之路敲敲钟,让自己不断地成长起来,争取成为会读书、善教书,最好还能写出书的好老师,创造美好,又让美好传扬。

如此,那该多好!

//

TheEnd

作者董天遣

作者简介:董天遣,男,汉,生于年4月,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

年毕业于甘肃省临洮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年9月参加工作,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现任教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蒲麻镇中心小学,热爱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

整理

郜妍妍

编辑

海贝会可

监制

张爱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董天遣提起ldquo读书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