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唐僧师徒历经八十难后,取得「大乘真经」,却被八金刚「连马与经,坠落下地」,于是有了通天河落水晒经这最后一难。书中这样写:三藏无已,遂收拾经卷。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师徒四人遂欢喜上路。日中则退,月满而缺。中秋已过,想起古往今来的人们感叹过的那些「此事古难全」,皆应天地不全之数理。而「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的实证体验,又让「不全」与「自全」之间有了直达的可能。天地不全,自性圆满。早安。·养了一年多的兰花终于开花了,就像一场踢了86分钟的足球终于进了一个球。早安。·真诚是什么?除了「真」,还要「诚」。若单刀直入却缺乏诚意,宛如手术刀,太锐利,割着人疼。诚是建立在同理之心上的,以平等的角度观看和体会时,自然升起的慈悲心。不管何种情况,优越感都是不够慈悲。早安。·想要更直接地拥有时间就得停止习惯性地看表这一动作。时间困在钟表里,像语言困在文字里。早安。·少年时常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觉得,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早安。·「我工作、生活在杭州,让我感受特别深的一点是,杭州可能是这些年地球上拆迁力度最大的城市,很多的城中村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像丽水七条小巷这样保存完好、各个朝代的建筑叠加在一起的老城区,在中国已经很少了。这些老城区往往是一座城市里最接地气的所在。可以说,七条小巷是丽水这座城市的一个样本,我们的发心是:为其做一个影像档案。这些年我做了很多影像档案:七条小巷、一条河流、中国乡村……我希望这些影像档案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多元、立体、丰富、有温度、有多种表现手法和学术价值的。我认为影像档案是当下中国摄影人最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在做影像档案的过程中,你会逼着自己去学习,而且不是浮于表面的、碎片化的学习,你需要深入多个领域去挖掘。艺术要从美术馆、艺术馆走出去,直接进入社会单元,让群众真正介入、参与进来。我对此总结了一点:艺术家要与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交朋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要跟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样去工作。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跟这个社会其实是脱节的,甚至很多人有“社恐症”。放在中国目前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我更加坚定:我要做一个田野派。」傅拥*老师在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的首堂课上这样说。早安。·看到宫崎骏说:“我们要做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再认同不过。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孩子,但不孩子气。永远有理想,但不理想主义。放松心态,保持力量。早安。·傅拥*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蹭饭。每人各自找一户小巷居民,为他家做一件事,拍一张肖像,然后在他家蹭饭吃。这要怎么开口呢?围着小巷转了两圈,遇到这位正在切菜的吴大哥。先给他拍了照片,然后说:「我帮您洗菜吧。」「不用不用。」「不行,您得交给我一个工作。因为我想蹭个饭完成任务。」「那你洗了这根葱吧。」在七条小巷桂山路82号,成功蹭到一顿饭。还喝了口他家自己酿的桑葚酒。不一会儿,跑公交车的二哥也回来了。吴大哥说,明天家里五兄妹都会来这个老房子过节,「到时你来拍我们包饺子呀!」傅老师说,蹭饭是深入小巷居民生活的第一步,在最普通的日常中挖掘故事。早安。·早上再次来到桂园路82号,吴大胜家。上午,兄妹五个都带着爱人回到老屋团聚。大姐吴彩华说,兄妹们从小就其乐融融,特别亲。虽然都有了各自的家庭,甚至已经做了爷爷奶奶,但逢年过节都会回到这栋上世纪70年代末老父亲亲手建造的老屋里相聚。大姐说,以前的丽水都是这样的小巷,她们像一阵阵风一样穿行在这些小巷里,不知不觉地长大。马路随着城市一起扩张,如今,只有这七条小巷还是「曾经的丽水」。对于可能面临的征收,只妹五个都表示心情复杂。“又有点想,又不想。”对老屋的感情,我想其实是五兄妹对去年去世的老父亲的怀念,也是对自己和彼此童年、少年时光的怀念。不管时光怎样流逝,不管小城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急剧变化,只要这栋老屋还在,兄妹们紧密依存的状态就还在。小巷像纽带。既是地理上的,也是情感上的。它们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将城市骨血、肌理串连在一起。同时,它们像一根一根弹性十足的皮筋,在每一栋老屋这里打上结,把一个个家族紧紧扎在一起。早安。·在七条小巷桂山路29号拍摄红叶保姆介绍所,遇见一位来应聘保姆的56岁阿姨。她说她叫「张莲翠」,我问是不是莲花的莲,翠色的翠,她说「不知道,不识字」。「在穷山沟里出生。好像从娘胎里出来就在做保姆。」「没读过书,但在全国各地做保姆,哪里的话我都听得懂,哪里的话我都能讲几句,到哪里我都不怕,坐火车、坐飞机都没问题。」“都去过哪些地方?”「那就数不清喽!广东、福建、上海、河南、甘肃、四川……基本没有我没去过的地方。」“以后如果做不动了,有什么打算?”「做不动了就不做了呗。反正过日子坏也坏不到哪去,好也好不到哪去。做不动了,就在家玩。」“遇到过的最好的东家还记得吗?”「有一对夫妻对我特别好,出去玩还给我买鞋子。」“有碰到过不太好相处的东家吗?”「我没有碰到不好的东家。你自己人好就都会碰到好东家。我到哪里都碰到好人。」朴素的人对自己有种确认感。朴素的智慧拥有大威力,它让人心充足安定。早安。·子瑜妹妹说:一旦确立了终极目标,很多东西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每个当下的信念才最真实。真是这样啊。早安。·此刻的黑麋峰日落——从群山间抽出一块粉扑快给天空擦胭脂早安。·一路听久石让的专辑,听到一曲吉他版《天空之城》时,突然音准脱轨、节奏掉队,与之前那些悦耳畅快的曲目截然不同。这明显是出自一位还不太熟练的乐手的练习曲呀!没有跳过去,试着继续听,发现这些笨拙的凹凸与蜿蜒,竟异常可爱迷人。像宫崎骏那些手工原画,在光滑顺畅的工业感到来之前,还保留着毛茸茸的颗粒感。不让你在平稳期待中顺利着陆,简直就是那只还没落下来的靴子。很多年前采访骆以*,他说,喜欢有点「故障」的语言,以摆脱那些自动化催眠的陷阱。早安。·我们坐在梅溪湖边的一棵桂花树下聊天。桂花一粒粒落在我们头上、肩上、毯子上,桂花在晴天里的香味也是一粒一粒的,而我们的影子在草地上越拉越长……鸟,一只灰猫,不停落下的金色米粒,都来插嘴,都让我们跑神。战姐姐觉得,这一切,都是我们此刻跟外界的联系,它们和内心正在发生的碰撞,正是一首诗的生发之处。以诗为路,完成她的“轻出逃”,以平衡个体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去探寻怎样走出因爱而生的苦。她一直在寻路,一直在打探,并通过诗歌,完成个人独特经验向世界的反射,开辟一条通往他人内心的道路。正如婚姻不是目的,幸福才是;写作本身不是目的,探路并习得自我归位才是。早安。早安。·丽水“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第三季结束,傅拥*老师的《七条小巷》新书马上出炉。从一座城市最接地气的所在,在最平凡的日常与人事中,发现那些常被忽略的珍贵之处,和饱满蓬勃的生命元气。它探讨的是普通人的命运与城市变化的关系,以及艺术场景和传达的无限可能。每个角落,都值得被看见。早安。·长沙天倪庐,战姐姐和跃文老师的新书分享会。一场猝不及防的大雨,成为现场最重要的嘉宾。雨像密集的鼓点敲在透明的雨伞上,睫毛上,耳朵上,腾不出来的手掌上,为诗打拍子。三三姐说,正是这样的大雨,这场分享会留在生命里的印象,可能会超出想象地深且长。比起一个好晴天,有时雨是更好的天气,这也是“日日是好日”最核心的部分吧。雨总是来到可爱的人身上,想要把自己也变成诗。好的榜样给人世以信心。早安。·一早收到王平老师的新书。他拍了很多长沙旧街巷,又写了很多旧街巷里的人情冷暖。长沙若还能区别于其他任何城市,或许就在它独特的市井文化和这些杯水微澜的市井百态中了。想念十多年前刚来长沙时兜着满怀的好奇在那些旧街巷中晃荡的日子。早安。·一个月前,彩彩在环保职院发起「我与作家共读一本书」阅读营。我选了阮义忠的《人与土地》。一个月时间,在qq群和49位同学分享共读体会,期间有同学倾诉当下的低落和挫败感,接下来的很多天里,围绕如何平衡自我实现和社会评价体系,以及如何建立自我标准和边界,尝试着和大家展开探讨。我有点担心是不是把阅读营变成了心理营,但看到孩子们交上来的阅读体会,觉得直面自己、保持敏锐和力量,本应是阅读的题中之义。正如阮义忠先生影像和文字深处的悲天悯人、敬天畏地,都源于他阔大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或许智慧的获得都源于最基本的苦,但若心灵开阔,任何眼前的苦都可能化为日后利益他人的资粮。很开心倾诉情绪的同学收获了学妹的友谊。很开心成为和你们「一起喝粥的人」。早安。·在写跃文老师的稿子时,这样结尾:
「孩童时,住在一个木房子里,觉得童年漫长。以笔为帆,乘着文字的扁舟驶进中年,他依然住在一个木房子里,仿佛关于漫水村的一切还围绕着他。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安全地陷入童年。」
写稿之初,并没有特意设计这样的结尾。但写着写着,似乎非这样不行。生命的流动,时空的呼应,此处与彼处,回望与观照,从来都是一个故事里最打动我、也最能激发我的部分。一个人从来都走不出他的童年。任何时候,想要认识别人,就得先认识自己;想要认识自己,就要真正去认识自己的童年。童年是最初的跑道,也是永恒的生命版图。早安。·又一个跨年。对我来说,跨年似乎比其他任何节日都更有其意义。心里升起一些小小的仪式感。愿以智与勇,去遍历生命的山河大地。早安。·昨天和一个刚来长沙一年的朋友说:我相信这里总会被时间和人情照亮。对于这种独自投身完全陌生之地、一切关系亟待重新建立而偶发的落空和失措感,我比周围任何人都体会更深。所以这句话,似乎也是对已经过去的那个自己说。这些年里,我陆续认识了一些女性,她们美丽、自信且充满力量。年,因为共同热爱一个好看的花园,其中的9位,聚在了一起。后来因为一次次地相遇,9个人的「云上花园」局慢慢固定下来,成为日常的一部分。我不止一次认真想过,这两年我内心发生的一些变化,与这几位文园姐妹有深刻的关系。前几日刚好读到一段喜欢的话:「你年轻,你热爱自由,你享受快乐,你勇敢追求,你想要征服一切。你是极好的。但只要有一次,只要有一次你感受到温柔的力量,从那之后,你便只会拥抱温柔的世界,爱温柔的人,也会努力温柔待万物。因为,因为这宇宙中,比温柔还宝贵的品质,一个也没有。」用来表白我对姐姐们的喜欢,再准确不过。你始终在好的能量场里,你就会变成一个拥有更好能量的人。在你内心发生的那些小事,也会慢慢通过你的行为举动释放出来。觉得曾经的苦得到净化的时刻,也是内心得到自由的时刻。这是最离自己最近的时刻。这一年也做了一些对于整个人生来说算是不小的决定,但似乎轻拿轻放,没有过多渲染。我知道我在变得更有力量。庆幸的是,还是有勇气做出在他人看来或许不可思议的选择。除了全然地接受为美好事物而必须付出的代价,随时准备迎接一切正面袭击,其他任何可能带来安全感的回避都不会让我觉得真正在做自己。谢谢给过我力量的你们。这个城市,正在成为我的家乡。谢谢麦麒总能捕捉到这些动人的瞬间,用天给我们制作了这份来自时间的礼物。是啊,我相信这里总会被温暖人情照亮。岁末突然想说的几句话,也是一年来为数微小但足够坦诚的表白。早安。·前天读完了村上春树的《第一人称单数》,很喜欢这个故事:品川猴的告白。发现最开始的出处是他的《东京奇谭集》,于是昨天把这本集子也从kindle买来读。继而想起梦枕貘《阴阳师》里印象深刻的《栀子女》,又翻出来重读了这个诡诞的故事。连续两天在这些蓝幽蓝幽的故事里晃荡,对日本文化中人、*、神之间无明确分界地带、万物浑然一体的全然独特于整个世界的世界观,有了更接近的体验。清新、哀伤、温情、苍凉的复杂结合,并非刻意创造的灵异与神迹显现,自然环境带来的安全感缺失和生命无常观,以及因此引发的「日日是好日」这样无限珍重此刻的日常哲学,明明有很深的强度却始终将暗涌保护在静水之下的洁净克制……气氛的基调或许来自《源氏物语》,或许更直接地来自万物有灵、人我不分的本土信仰。总之,这种避重就轻、既轻且重的生命感,这种反正一切都抓不住,所以一切都「无所谓」,一切必然都始于偶然的轻盈姿态之下,恰好反映出其背后难以言说、一击即中、超验又近乎深沉的宿命感吧。巧合的是,昨晚正好调到屏幕上是枝裕和的电影《海街日记》,讲的是镰仓的小日子。清淡之下有特别沉的东西,让人怅然若失,真的就是「到月球背面走了一遭,又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其中几帧姑娘们在院子里放线香花火的镜头,在我看来也是整部电影的「神迹」时刻。早安。·人们总是不相信自己看不见的。但我不那么相信太显而易见的。真相可能藏在冰山之下。早安。·发完一篇稿子,金雨写来信息说:最好的写作状态,是写作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觉得是这一天里听到的最好的赞美。早安。·上山看牡丹。常来的园子关门了,向里张望,喊了几声,知道园丁师傅们都不在,只能沿路返回。但没有白来呀!下过雨的山,最好闻。它让你知道,春天不偏不倚,不只眷顾牡丹。早安。·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才是最大的行持。永远不要想着可以改变他人。“我”就是镜子。早安。·“你是我的寂静吗?还会不会刮起一阵风。”近期读到的最美的句子。·立春的时候,总是想起十岁那年,和表弟在阳台上用一个软糖纸盒,左拉右呼地“装春风”。想把这一年、这一天的春风装进一只小小的纸盒里,期待来年打开盒子时还会吹来往年的春风,是怎样一种可爱的心情呢?即便日后开始写诗,依然觉得人在某些天真时刻比提笔写诗时更像一个诗人。就像此刻,暴雨停止了,清风在流动。天地在写诗。早安。·相比“快乐”这个词,我更喜欢“开心”。快乐总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意味。而及时行乐往往因为现实不尽如人意,用此刻感官之“乐”掩埋可能感受到的伤痛。但没有任何“乐”是恒常的。一旦消散,人还是原来这个人,还依然停在原处。贪、嗔、痴、怨怼、恼怒、悲伤……还在意识的深处。上秦姐的心灵针灸课,她说到一句话:“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就不能获得大自在。”是啊,面对痛苦,然后穿越痛苦,人才能来到真正的“平静”,来到真正的“心开意解”。此时,“快乐”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已不需要寻找急来疾去的“快乐”来填补内心的黑洞。去寺院的时候,觉得佛不为实现每一个愿望而存在,而是为了让人抓住自己的心。是的,仔细听,此刻心在腔子里,稳稳归位,八风不动,开心平静。早安。·希望更勇敢,更用心,更自由。不逃避,亦不攀援。不去过度寻找认同,而是允许晃动我的力量照进内心的砖瓦。不为仅仅出于防御和安全感而过分捍卫自己的立场。能有更多的人性想象,更加理解与共情人心之苦。更多地付诸行动,偶尔像个战士。更爱收拾一些,让室内和心保持良好通风。愿此刻欢喜的人保持无惧与热爱。愿所有觉得现状不佳的人,目光越过之处是万千可能。早安。新年好。
早蜻蜓
几案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