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斋云映溪闲坐心悠然
溪云斋·散文窗
家有老镜
芦晓顺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一面很特别的老镜,镜框是很结实的桃木,也有很漂亮的花纹。镜子方方正正地挂在那个年代叫堂屋的东墙上,谁来谁都会惊讶地说:"哟,真漂亮的镜子呀!"
我家的这面镜子很历史悠久了,说不清是什么年代的产物呢。听我老妈说是她年轻时,上海娘家人给她的陪嫁。挂在我们家里一挂就是几十年,这面镜子越挂就愈发地显得贵重了。在那个年代,听老妈说过,镜子挂在堂屋的东墙上能给家庭带来吉祥安康,东方为大,镜子(前进)能与我们日月同在,一日日映照着我们的生活。日月是烟熏火燎的日月,镜面也熏得模模糊糊。很少去擦,总觉得能照见人就行。曾记得一家人在平常只有我老妈和两个姐姐去拢头发,整衣襟……每天站在镜前都是人看镜,镜看人。镜里面总是我老妈那慈祥的脸和我姐那幼稚单纯的脸。一生照了几十年总觉得镜外也是一种单调而简朴的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生活中,许多人都喜欢在镜子前认真打扮自己,让自己既漂亮又帅气。可是,当你在镜子面前,面对那洁白无瑕的镜子,你对它是否有一种崇敬之感?敬佩它的实务?敬佩它的诚实?
面对老镜,我曾敬佩过它的"出淤泥而不染",在大千世界里,它虽然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外表,但它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不受掩盖的真像。
当我们站在老镜前,镜子里的事物就是我们的真实外表,真实写照。对于我们,它没有丝毫的欺瞒。面对老镜,我们会看到另一个自我,被夸大惑贬小,它也能让我们捧腹大笑。可是,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是在嘲笑自己,我们在嘲笑自己的无知,嘲笑自己的愚蠢,嘲笑自己的丑态……
细想一下,在过去的岁月中,家中挂上一面老镜,也能称上是一种吉祥物,是平安幸福的象征。挂老镜的那个年代离现在显得特别的遥远了,那时的我一年也不一定能穿上一件新衣服,一家老少七八口,逢年过节,偶尔穿上一件,便要在老镜前照上几天,高兴几天,镜子仿佛也被照新照亮了。而映在镜子里的漫长岁月,却是变化无多的老日子,是这面不变的老镜陪伴着我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幸福的人生奋进。
十八岁那年,我应征入伍来到了部队,也离开了家中的那面老镜。像是没有想到,记得最后走出家门的时候,还站在老镜前看了又看,照了又照。看了一眼老母亲亲自做的一套新衣服和一双新棉鞋。刚到部队时,有好长时间没能照上镜子,说来可笑,本人自记事起就喜好修饰打扮,尤其是头发和皮鞋,一年四季总喜欢擦得亮亮的,油油的,心理上才得以舒畅。刚到部队和战友住集体缩舍时,还真不太适应,因为当兵的整个环境都没有镜子,需要照时,我就对着窗子玻璃照一照,笑一笑,那时大家在一起当兵的人都是这个习惯。可我每天做梦都想着镜子,就在一个月的礼拜天我跟指导员请了半天假,来到部队附近的小商店买了一面巴掌大的小镜子,终于圆了自己的照镜梦。
可能是因为想家,可能是对家中老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商店买的小镜只有巴掌大,圆圆的,亮亮的,那时商店只有这种镜子,很统一。镜面却真真切切的清楚,脸照起来也不变形,眉眼都不走祥,质量也很好,那时只有几毛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同宿舍的当兵人,一旦发现谁有小镜子,他们都会来抢:呀,你还有镜子!他们看到巴掌大的镜子觉得很惊喜,仿佛像是我添了一件多么珍贵的奢侈品,好像那时的生活里不该有镜子。真的,那时候我们一个小当兵的很少有人照镜子的。
来到部队第二年,不知怎么不小心,把镜子摔在了地上,裂了,但不妨用。后来又摔了,就用胶布粘上,还能用。一张幼稚的脸,在镜子里已分为几块,眉毛眼晴都分了家,鼻子也被分成两半。特有意思,一照镜子,自己都笑了。
退伍返乡后,终于拥有了一面面镜子,方的圆的,不方不圆的,镜子里的颜色不再是那种单一的颜色了。人们的追求开始各异,多面的生活又产生了多面镜。有时候走进商店,看到一墙的镜子便情不自禁地要站一站,看一看,想不到会有这么多不同而漂亮的镜子,心里总有一种难言的感情。
人这一生,每天都在照镜,那么习以为常,漫不经心,跨过多少天,多少年,甜酸苦辣,风风雨雨,多少欢愁,对镜一照,一照就是几十个春秋。
几十年过去了,家中的老镜已得到珍藏。至今老镜的身影还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时刻在想念童年时代的简朴与欢乐。我也常常怀念已逝去10年的老母亲,尽管那时的镜子和镜子里的生活是模糊的,却不失自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是从家中这面老镜前走出家园的,走到更长的人生里。年深月久,老镜前的悠悠岁月却依然鲜活明艳……
END
作者简介
芦晓顺,年生于江苏兴化,热心文学创作,江苏省大众文学协会会员,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兴化市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市金融学会会员。近年来发表散文、随笔多篇。
溪云斋
特邀顾问:乔延凤
首席评论家:北乔
顾问:梁永利邵秀萍陈荣来王相华项见闻
总编策划:风剪云
特邀主播:安心
朗诵嘉宾:水晶·简天宝宝李磊三月小暖
致谢友情支持:雪馡儿豆丁夕眉翡儿
合作媒体:《几江诗刊》《也是文学报》《齐鲁文学·诗星光》、头条《蓝色海洋诗社》《北京三味诗社》
随缘用稿:投稿作品需原创首发,纯文本方式发送,并附字内作者简介,拒绝抄袭,文责自负。投稿三日未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处理。所有作品稿费由赞赏产生,发文七日为限,限期内稿费70%与您,30%留于斋用,低于十元及七日后续赏皆作斋用。合辑作品赞赏稿费留作斋用。朗诵作品赞赏稿费,平台留用30%后,余归作者、朗诵者均分。
投稿及合作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