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那些年,老祖宗们报过的仇第一下总第七十
TUhjnbcbe - 2021/5/1 23:50:00

我们接着上次讲(点击查看往期文章:那些年,老祖宗们报过的仇第一上(总第七十七):纪侯去国上),在鲁庄公四年(即公元前年),内忧外患的纪哀侯终于撑不住了,“纪侯大去其国。”这六个字又是典型的春秋笔法(忘了春秋笔法是什么?点击查看往期文章:那些年,老祖宗们起过的名第一中(总第四十):郑伯克段中),对此《左传》中只是简单地解释为“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公羊传》中的解释更为详尽:

纪侯大去其国。大去何者?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讳。何贤乎襄公?复雠也。何雠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有明天子,则襄公得为若行乎?曰:不得也。不得则襄公曷为为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缘恩疾者可也。

这一大段自问自答式的文字就是为了解释《春秋》经文中短短的六个字“纪侯大去其国”。这六个字的字面意思就是纪哀侯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国家。为什么呢?因为纪国灭亡了。谁把纪国灭掉的?齐国灭掉的。为什么不明说是齐国灭掉的?是为了齐襄公来避讳,《春秋》的惯例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那么为什么说齐襄公是贤者呢?因为他此举是为了报仇。报谁的仇?报远祖的仇。当年齐哀公就是因为纪侯在周夷王面前说了坏话才被周夷王给煮的。从齐哀公到齐襄公已经九世了,报九世之前的仇可以吗?即使过了百世都是可以的。如果是普通人家可以这么干吗?不可以。那么国君为什么可以呢?因为国家和国君是一体的。先君的耻辱就是今君的耻辱,今君的耻辱就是先君的耻辱。犯错的是以前的纪侯,现在的纪侯是没有错的,那么是不是所罪非人呢?并不是,因为倘若当年有英明的天子,肯定会诛杀当年犯错的纪侯,那么今天的纪侯也就不存在了。之所以今天会有纪侯存在,正是因为当年的天子不是明君。诸侯之间开会相遇的时候,一定会称自己的先君来介绍自己,但由于齐纪两国有世仇,不能互称先君,因此齐纪二国是不能并立于天下的。因此齐襄公把纪国灭掉,也是出于不得以。那么如果天子英明的话,齐襄公还可以这么干吗?不行。那为什么齐襄公还能这么干呢?因为上没有英明的天子,下没有威服一方的诸侯,所以齐襄公只好自己做这件事。

从这里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微言大义、以一字定褒贬的“春秋笔法”的严谨之处。但也正是《春秋》过于强调严谨和蕴含褒贬,导致失于简略,内容晦涩难懂,因此才产生三家解释《春秋》经文的“《春秋》三传”,即《左氏传》(亦称《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东晋学者范宁评价三传称“《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由于《公羊传》和《榖梁传》重义理,而《左传》重史料,因此后者更为翔实和详尽,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年,老祖宗们报过的仇第一下总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