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年0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
TUhjnbcbe - 2021/4/22 22:29:00

0

新世纪中国戏剧全景扫描作者简介:傅谨,中国戏曲学院。原文出处:《南方文坛》(南宁)00年第期第-7页复印期刊:《舞台艺术(戏曲、戏剧)》0年0期

0

0

悲剧作为生存演绎方式及其认识转向

作者简介:李咏吟,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关键词:悲剧/生存演绎/命运/人格/境遇/认识转向/

原文出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京)00年第期第-页

内容提要:悲剧不是文体形式,而是生存演绎方式,这是对悲剧本质的基本认识。悲剧作为生存演绎方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认知方式不同,悲剧观念形成了自身的认识转向。我们发现:命运悲剧、人格悲剧与境遇悲剧演绎人生的方式,可以共在,也可以因时代的需要获得其特殊性地位。只有把握悲剧演绎生存方式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悲剧艺术的价值。

03

0

南戏《千金记》的流传和衍变考论作者简介:俞为民,温州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戏曲。关键词:南戏《千金记》/富春堂本/继志斋本/世德堂本/杂剧《追韩信》/原文出处:《戏曲艺术》(京)00年第期第-7,页内容提要:南戏《千金记》是据元代南戏《淮阴记》《十大功劳》和《登坛拜爵》改编而成的,现存的七种《千金记》刊本皆是《正始》引录的“明传奇”《千金记》的传承本。其中继志斋本和世德堂本都对富春堂本作了改动,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富春堂本作了改动,经过两者的改动,在场次的安排、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塑造、曲调的运用等方面,都较富春堂本有了改进,更适应舞台演出。南戏《千金记·追贤》出不仅与元金仁杰的《追韩信》杂剧第二折的情节相同,而且曲调及曲文多承自杂剧。标题注释:基金项目: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戏文献全编》整理与研究”(批准号:3ZD4)。

04

0

被遮蔽的现场:稀见明清曲家剧目考论作者简介:*胜江,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关键词:明清曲家/稀见剧目/戏曲史/文学观念/

原文出处:《东南学术》(福州)00年第期第39-45页

内容提要:明清戏曲高度繁荣,存世文献浩繁,大量有关曲家、剧目的文献散见其间。从相关史料文献中,可稽考得数种稀见明清曲家、剧目。由于文学观念的偏见、作者社会身份的影响、传播接受的限制、文化*治的干预等因素,此等稀见曲家、剧目文献多不见诸书目著录,面目难辨,然其深具文献价值、全景价值和镜鉴价值。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乾嘉文人曲家剧作文献与史实研究”(项目编号:7CZW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稀见清中叶文人曲家剧作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09M)。

05

跨界合作下的改良实践与困境

——以清末京城戏曲改良中的报人和艺人为中心

作者简介:韩晓莉(-),女,山西繁峙县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关键词:戏曲改良/报人/艺人/启蒙/生意原文出处:《北京社会科学》00年第期第75-87页内容提要:清末社会变革风潮下,知识分子发起了以启蒙社会为目的的戏曲改良运动。维新派知识分子出身的京城报人对戏曲改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以提升社会地位相号召,争取艺人的支持响应,推动京城戏曲改良运动的开展。在围绕戏曲改良的合作中,报人和艺人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他们对改良的认识和态度随着社会环境的交化发生着改变,使京城戏曲改良呈现出由启蒙到生意的转向,并最终走向沉寂。清末京城戏曲改良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文化的改造运动,也展现了变革风潮下不同人群的应对和调适,折射出基层社会“旧”与“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时代相。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北京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0世纪以来北京娱乐文化生活与社会变迁研究”(7LSB)阶段性成果

06

删改与重述: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异文和时代感作者简介:谷曙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00年第期第0-4页内容提要: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为0世纪谈艺之作中的翘楚,七十年间先后有9种版本,错综复杂,出版于中国内地及香港、台湾地区和苏联,显示出丰富的研究讯息和价值。版本变迁的背后,或显著、或细微的异文差别,折射着编订者重述和矫正历史叙述的企图。考订《舞台生活四十年》的修改语境和实际效果,破解其中《穆桂英》一章消失的公案,分析该书的叙事策略和叙事视角,探察多次删改修订所透露出的复杂的时代意味,或可以综合探讨梅兰芳形象的呈现策略和重塑意义。标题注释:本文为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日藏中国戏曲梨园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批准号:0XNL)成果。

07

年“中国戏剧出路的大讨论”钩沉

作者简介:石良,南京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成都)00年第期第8-95页

标题注释:本文系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研究”(7ZD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08

莎剧的文化逻辑

作者简介:*,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历史系。

关键词:诗性智慧/野蛮的复归/戏剧的复归/诗体与散体/神圣与世俗

原文出处:《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00年第期第88-96页

内容提要:维柯的“诗性智慧”即指创造的智慧。以此为视角,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和文体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特征:即高雅和粗俗并列、诗体与散体共存。以其作品的诗体和散体比例为依据,莎剧可以分为英雄(神圣)的语言和世俗的语言,而此两种语言都在舞台语汇中构建出对立统一的共生关系。从第一野蛮时期(荷马时代)与第二野蛮时期(中世纪)之间的历史关联中来审视,可知“野蛮的复归”和“戏剧的复归”是莎剧“诗性智慧”的文化逻辑。标题注释:本文系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青年项目“上海市学生戏剧实验中心的‘文教结合’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研究”(HJYS-09-C0)的阶段性成果。

09

科尔泰斯戏剧美学思想初探

作者简介:宫宝荣,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关键词:科尔泰斯/戏剧观/审美特征

原文出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京)00年第期第4-35页

内容提要:科尔泰斯作为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其独特的戏剧风格早已引起各国戏剧界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本文结合科氏的主要剧作及其在《我生活的一部分》中阐述的戏剧观点,分析科氏戏剧呈现出的主要审美特征,指出“无用论”的戏剧观乃是其艺术特征形成的基础。这些艺术特征主要包括:“去*治化”的主题、“英雄化”的人物、字斟句酌的语言以及完美的剧本……正是这些风格特征使其获得了世界各国观众的欣赏。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研究》(项目号:9ZD0)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整理:栗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0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