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走过报业黄金时代带你了解报业的黄金四
TUhjnbcbe - 2021/3/28 6:22:00

我国新闻传媒业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风云跌宕的变革浪潮中。从传统媒体的复兴与鼎盛到新媒体后来居上,媒体形态不断变迁,新闻产品加速迭代,传播生态沧海桑田。这四十年也是我们二人先后从复旦新闻系毕业,进入传媒业界和新闻学界,将专业所学应用于本职工作的一段最宝贵的年华。

作为校友、同行和生活伴侣,我们携手走过了中国报业最辉煌的年代,亲身经历和体验了我国的新闻改革和媒体竞争。一个在报社做采编,一个在高校教新闻,专业领域的讨论一直是日常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新闻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相互支撑与促进,也建构了彼此的专业协作乃至一种独特的家庭生活模式。时光荏苒,当我们在临近职业生涯终点的时候回望过去,无限感慨,觉得应该以我们个人的经历和视角,为我国报业*金年代留下一点记录,即便是碎片化的或肤浅简陋的,也可以让后来者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多一点线索和素材。

于是,我们决定将四十年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参与报业发展和新闻改革的实践经历及思考撰述做些挑选整理,汇编成书。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本书对早先发表过的文章基本保留原貌,相关背景另文略加说明。内容编排也按照时间,从年到年,每十年为一部分顺序排列。这四十年中,我国报业从“文革”浩劫后获得新生,历经飞速发展,到21世纪初登上巅峰,再到近几年来受新媒体的冲击而严重萎缩,开始向融合媒体转型,其发展演进的轨迹犹如一条抛物线。报纸的数量规模、报业的整体结构、报社的经营管理、报章的内容形式、报人的精神风貌,都在这条抛物线的每一个点上有不同表现。

报业近四十年的发展,亦如冷暖变化的四季,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新闻传媒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有限。丁士考入复旦大学的年,全国公开出版的报纸只有家,90%以上是*委机关报。广播电台种类单一,也由各级*委直接管理。电视刚刚开始进入家庭,影响力甚微。各类媒介之间缺乏竞争,绝大多数新闻媒介作为**机关的舆论工具主要担负新闻宣传任务。在这样的传媒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新闻模式是以《人民日报》为参照标准的,高度一致的*媒宣传模式,“千报一面”的情况在所难免。新闻传播表现出传播者本位、由上至下简单灌输的特点。但“文革”结束后的思想解放已经在为报纸的改革大潮积聚动能,如《光明日报》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等,在包括报人在内的知识界激发起求真求变的热情和勇气。

蔡雯进入复旦大学的年,在“文革”中全部被停办的晚报开始“重生”与“复兴”。由于晚报与机关报不同,不能靠行*拨款办报、也不能享受公费订阅的保护,因此必须以读者认可的内容与形式赢得市场。晚报选择了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办报路子,利用出版时间差与日报展开新闻竞争。在新闻稿件的选择和编排方面,除了重时效,对新闻的接近性、趣味性的追求,也成为这类报纸的共同特点。无论是新闻标题的制作,还是版面设计编排,晚报都表现出与机关报完全不同的风格特色,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可以说,晚报在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与突破,为我国的新闻业务改革拉开了序幕。这一时期,我国地市县报也纷纷创办,在地方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生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蔡雯在叶春华教授的指导帮助下,专程到多家地市报纸调研,观察了解这类地方小型报纸的方方面面,年完成了十多万字的本科毕业论文《怎样办好小型报纸》,此书后来正式出版。毕业后,蔡雯继续留在复旦读研究生,又开始研究晚报,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专门记载和讨论了我国晚报在“文革”后复兴的历程。

晚报的成功对机关报形成了一定压力。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引人瞩目的“周末版热”可谓是困境中的机关报奋起改革的一场办报实验。这场实验实际上是引入了晚报的业务改革思路,希望以贴近读者的内容与生动活泼的形式唤起读者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过报业黄金时代带你了解报业的黄金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