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学霸们
今天有一个好消息要和大家分享~
那就是——↓↓↓
5月12日,《南方日报》A07版整版报道了对深圳大学*委书记刘洪一、校长李清泉的访谈以及深大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成果。
深圳大学*委书记刘洪一、校长李清泉
谈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大速度”
建设与深圳城市相匹配的“特区大学”
创办34年来,与深圳特区一同成长的深圳大学先后培养了马化腾、史玉柱和周海江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家,形成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独特现象。建设高水平大学以来,一组靓丽数据力证深圳大学正从以教学为主的学校成长为教学和研究并重的高水平大学:从年9月到年11月,深圳大学3个学科(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在广东高校进步最快。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维持项,稳居全国高校第33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达23项,居全国高校第55位;国际PCT专利申请量居全球教育机构前20名,全国高校第1位……
近日,深圳大学*委书记刘洪一、校长李清泉接受南方日报的专访,详解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大速度”。他们表示,作为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先行者之一,深大将继续扎根特区,建成“与特区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推动深圳乃至广东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数说成果
综合排名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师资队伍
高水平大学建设先行一步,
跑出“深大速度”
南方日报:近年来,深大的发展可以用“生猛”一词来形容。高水平大学三年建设,深大提交了怎样的“答卷”?
刘洪一:去年9月,我回到阔别十年的“荔园”工作,对深大的第一印象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设施和师资队伍都有显著提高。
深大现有后海、西丽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达2.72平方公里;全日制在校生多人,设有11个教学门类、27个教学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并重,现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0人,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杰青、首席科学家81人,教师队伍具有博士学位者占69%,海外留学或具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者占34%;国际办学规模扩大,与境外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与合作。
李清泉:深圳大学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起步早,年时我们就确定了办学定位和目标——十年内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前50名,成为一所与深圳特区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为此,我们进行了“综合改革方案”的综合改革,通过体制改革释放办学活力。学校启动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从预聘-常聘制人事制度改革到本科学分制收费,从确立学院议事规则到鼓励学生参与治校等涉及高校办学的方方面面。据统计,从年9月至今,学校先后出台近项综合改革举措。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三年来,学校一天一个样、一月一台阶和一年一大变,办学综合实力跃居全省高校前列:年,普通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居全省第4;年硕士推免生接收人,接收/推荐比居广东省高校第一;科研总经费7.78亿元,创历史新高;年至今新增3个国家级平台;学校综合排名从年的位上升至年的76位,跃升了39位;在世界大学学术表现排行榜上,从名开外进入前名,平均每年进步位,在世界范围跻身进步最快大学的行列。深圳大学以优异成绩提前且超额完成全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第一期建设目标。这充分说明,深大正从高水平教学型高校转变为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办学内涵、科研能力、生源质量、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跑出了“深大速度”。
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输出一批“创业大咖”
南方日报:深大又被称为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在服务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有哪些成功探索?
李清泉: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深大的重要使命。我们不仅注重与单个企业的技术合作,更突出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创新的驱动作用。目前深大已与南山、龙岗、大鹏、坪山等8个区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新平台,搭建教师科研团队与企业沟通合作的桥梁,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对于深圳主导产业的创新力和贡献力。近两年学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呈“井喷式”增长,年专利申请量提高50%,全省高校排名第四;年国际PCT专利申请量居全球教育机构前20名、全国高校第一。
深大始终把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服务地方的核心使命。但与许多高校不同的是,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创办腾讯的人,而不是直接去创办腾讯公司。更令我骄傲的是,我们培养了一批创新拔尖人才,服务深圳乃至广东的创新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留在深圳本地和珠三角的比例大幅增长,分别达到86%和95%。
南方日报:深大拥有一大批著名企业家校友,也是省内获校友捐赠最多的高校,成为独特的“深大现象”。请问,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何独特经验?
刘洪一:衡量一个学校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看体量,更要看对社会的贡献率。深大紧密扎根经济特区,30多年来为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这背后是一大批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培养创新思维的学生离不开大学文化的孕育浸染。深大的历史不是最长的,但在服务特区创新和发展上义不容辞地走在了前列。学校坚持“自立、自律、自强”的“三自”校训,秉承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和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办学思想与文化品格,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注重培养经世致用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判断力、创新力和行动力。我最近走访看望了邓学勤、曾胜、吕志道等一些深大校友,我发现他们走出了一条各不相同但都脚踏实地的创新创业之路,我希望他们能与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多分享他们的经验。
提升高水平大学的软实力,
深大的新使命新担当
南方日报:深大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有何新设想?今年又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中考年”,面对全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竞争的新态势,深大如何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
刘洪一: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策源地,深大作为深圳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最有条件、最有使命服务大湾区建设。大湾区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涉及到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包括城市规划建设、人口管理、法律法规衔接等诸多问题,而深大的综合性学科配置是与之匹配的。但服务大湾区发展,深大还应在理念模式、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突出和强化创新,因为创新是深圳的根和*,也是深大的根和*。
李清泉:未来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源头创新,而源头创新则是从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产生。深大未来将做好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平衡,一方面稳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为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目前学校正在建设0套周转房和深大附属学校教育集团,让深大师生和校友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受益。
另一方面,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准,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久前,深大派出80名学生赴比利时安特卫普艺术学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换学习,目前我们正在筹划建立美国硅谷学习中心、香港高等研究院等境外教学科研平台,开展形式更为丰富的国际合作交流。
刘洪一:深圳大学要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等硬实力的同时,还应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因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最终是文化软实力的比拼。深大要摒弃那些急功近利、竞技攀比式的办学思维,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区大学文化建设,坚持价值引领,突出立德树人,注重传承创新,追求卓越一流,要把深圳大学建成文化立校的典范、城市文化的风标,建成创新驱动的发动机和先进文化的策源地,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服务特区产业,深大最接地气
液相法合成的单层石墨烯制备技术
实现批量稳定生产
“用石墨烯原位包覆的锂电池材料所制备的锂电池不仅容量较传统锂电池提高50%,在充放电过程中其放热量也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能够快速充放电,安全性大幅度提高。”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刘剑洪告诉记者,团队研制成功的液相法合成单层石墨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的导电与屏蔽、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锂电池、海洋船舶与装备的长效防海生物附着等领域。
刘剑洪还有另一个身份——深圳本征方程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年8月成立,去年1月正式运营,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实现了上述三个领域相关产品的生产,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