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林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答卷。
神州万里绿意浓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支援基础建设,国家在东北、西南等林木资源丰富地区建立了大量林场。数十年来,全国累计采伐天然林木材约亿立方米,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无序大量砍伐也导致生态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年,*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天然林实行更严格的保护,在长江上游、*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在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并率先在四川省等12个省(区、市)启动试点工作,从此拉开了天然林保护的序幕。
↑宁夏中卫市固沙林场新颜。
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上游、*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天然林保护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年,为巩固工程一期实施成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时限为年至年。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全国天然林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三北工程常用植物沙棘。
在长江上游、*河上中游地区继续执行停伐的基础上,年4月1日起,龙江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全面停止了木材商业性采伐;年4月1日起,内蒙古、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全面停止了木材商业性采伐,河北省纳入停伐试点;年,经国务院批准,“十三五”时期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指标全面取消,并在福建、广西等8省份开展集体和个人天然商品林停伐奖励补助试点。
重点国有林区停伐结束了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标志着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全国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转变,生态状况由持续恶化向逐步改善转变。(详细)
↑塞罕坝四季美景。
“绿色长城”守护生态中国
三北工程:沙海变林海
↑山西吕梁三北工程区人工林。
三北工程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北接国境线,南抵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公里至公里,建设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3个省区市。
落差数百米的陡峭石崖上,层层叠叠的翠柏顺着*河河道,一直绵延到天际。这是*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三北工程人工柏树林。
历史上,晋陕大峡谷所在*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水土严重流失面积超过80%,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如今这里已成生态旅游胜地。
*土高原残垣沟壑区的沧桑巨变,正是新中国三北工程建设辉煌成就的一个掠影。(详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片1:汽车行驶在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的道路上。
图片2:汽车行驶在陕西榆林市横山区沙漠治理与未治理的分界公路上。
图片3:陕西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长胜村村民在圈舍中喂羊。陕北推行的“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策,有效保护了草地。
图片4: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陕西榆林市镇北台。
图片5:陕西榆林市榆阳区榆溪河公园。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张炜:
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将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详细)
天保工程:护好天然林
↑内蒙古森工天然林保护区浩瀚的林海。
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上游、*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天然林保护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也称为“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年)与第七次(-年)数据相比,全国天然林面积增加了万亩,天然林蓄积量增加了8.94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蓄积量分别占总增量的88%和6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片1:龙江第一湾景区的江湾景色。
图片2:马龙县水景公园风貌。
图片3:马龙县通泉街道的民居和绿化景观。
图片4:无人机拍摄的南渡河。
图片5:防山地有灾,保“天路”无碍。
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特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从依靠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和依托林区资源综合发展的转变,一二三产业比例由年的86∶3∶11调整为年的37∶28∶35,林区造血功能明显增强。职工岗位转向管护、造林、抚育、种苗、林下经济、旅游、多种经营开发等。(详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天保办主任、研究员金旻(中):
我国天然林保护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全面保护和系统恢复天然林还面临许多问题。(详细)
退耕还林:还林美山川
↑陕西延长县黑家堡镇胡家村退耕还林后一片葱郁。
年,*中央、国务院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从年起,前一轮退耕还林先后经历了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区3年试点、2年大规模实施、3年结构性调整和年以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四个阶段。*的十八大以后,国家作出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
↑延安退耕还林20载造就绿色奇迹。
*的十八大以后,为加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家作出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决定。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49万亩,其中还林.88万亩,还草.61万亩,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陕西延长县七里村退耕还林后,山上郁郁葱葱。
目前,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中央已投入.6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6年来,工程实施规模由《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时的万亩扩大到目前的近万亩,工程实施省份由年的14个省区市扩大到目前的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起,退耕还草的补助标准由元/亩提高到元/亩;退耕还林种苗造林费补助由每亩元提高到元,使新一轮退耕还林总的补助标准达到每亩元。(详细)
↑陕西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仝小林(中):延安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蓝天多了。从年到年,延安市退耕还林面积达到了.47万亩。我作为一名参与者、亲历者,回忆往事,万分激动。(详细)
长江防护林:长江披盛装
↑位于湖北石首市的长江防护林。
年,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已完成了一期工程(-年)和二期工程(-年)。三期工程(-年)目前仍在深入推进。整个工程涉及长江流域内17个省份个县市区,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
为保护好中华民族共同的母亲河,年,中央启动了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经过持续30年的建设,如今长江流域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已成为庇护长江经济带和域内数亿人民的生态屏障。
↑长江防护林工程在湖北随县建设万亩油茶示范基地,将过去的荒山绿化美化,每亩为当地群众贡献收益多元。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30年来,工程区内国土绿化加快推进,生态保护更加有力,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林分质量持续提高,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保水固土、涵养水源能力不断增强,土壤侵蚀量逐年减少,重要水库及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为有效扭转工程区生态恶化趋势,提高生态容量和承载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目前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达44.3%以上,流域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态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详细)
↑原湖北省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办公室工程师蓝太刚(中):
说起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我印象最深的是汇水冲。
汇水冲正在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用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详细)
沿海防护林:海岸万里绿
↑福建东山岛沿海防护林。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试点。年,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从此拉开了以国家工程为载体、系统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序幕。
↑广东湛江防护林场培育防护林苗木。
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范围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沿海省区市以及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总计个县市区。从北至南,可划分为环渤海湾沿海地区、长三角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4个建设类型区。
↑广东罗斗沙岛防护林场。
沿海防护林体系由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组成,其中沿海基干林带是建设核心。沿海基干林带包括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海岸缓冲林带三个建设梯级,是沿海地区防灾减灾的重要屏障。纵深防护林是从沿海基本林带后侧延伸到工程区范围内广大区域的全部防护林。
↑福建东山县金銮湾沿海防护林。
沿海防护林体系是个“防护林综合体”,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森林碳汇及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等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土地、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对于维护沿海地区国土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沿海工程区以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带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主体框架已初步形成,自然岸线的海岸基干林带基本实现合拢,沿海地区生态防护能力明显增强,可有效抵御沿海地区台风、海啸、海雾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如今,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区生态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详细)
↑广东湛江市防护林场场长蔡崖:
湛江市防护林场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东海岸,始建于年,在职干部职工48人,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为主的生态林场。林场有沙地防护林亩,这条长25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带,被当地群众称为保护神。(详细)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俊毅
编辑:王荆阳
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社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