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期
写在前面的话
近期,电影《芳华》的热映,让“芳华”成为朋友圈中的“爆款”词。
那么,属于媒体人的“芳华”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新闻人坚持“永远在现场”这个取向,与读者携手并进。
两年倏忽而过,《中国美术报》行至百期。
眼下,媒体环境的颠覆式变革仍在继续,融合转型是改革新生。这的确是纸媒最糟糕的时代,但这却也是机构媒体最美的春天。因为,在自媒体普遍“浅阅读”“键盘传播”的今天,相信我们都厌倦了信息的泛滥和良莠不齐。当下信息平台的乱象,是信息传播方式裂变的阵痛。
毫无疑问,《中国美术报》搭上了智媒快车。但无论媒介如何转移,内容怎样分发,时代需要专业。有幸我们一直坚守学术的高地,纸端、PC端、移动端“三端”融合,追求深入新闻核心区域,兼顾“深度”“态度”和“速度”。
逝去的新闻即是历史,装订的报纸即是史册。
在《中国美术报》百期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还是展望。
所以,今天我们不耽于怀旧。《中国美术报》8个常规栏目:美术新闻、新闻时评、域外美术、艺术家、艺术财富、学术月刊、艺术设计、美术副刊集体亮相,回顾百期,只是希望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审视来时路。因为,审视比怀旧不止多了理性,顺着洞察的目光,我们还可以从起点一路看到通往未来的隧道。
道正声远,是我们的梦想;
无远弗届,是我们的情怀。
寄语《中国美术报》并全体读者,初心犹热,一切更好!
胡立辉
《中国美术报》编辑部副主任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新闻
□?本报记者?张婷婷刘晶
自《中国美术报》创刊以来,我们的新闻板块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一直致力于做“新闻中的新闻”,现已逐渐形成“以头条抓热点深度,以聚焦抓切入角度,以时评抓舆论导向,以要闻抓覆盖广度”的版面构成。如今各版面已初长成,今天,“他们”想跟读者们聊聊天。
头?条
我是《中国美术报》头条,是智慧担当,是让整个编辑部最为头疼也最期待的存在。
我出现在最重要的版面,每期紧盯美术大事件,追踪热点新闻的深度报道。为了做好头条,经常要合整个编辑部之力。期里,我见证着编辑们从无从下手到自主策划选题的成长过程。为了适应各种报道类型和选题,我学会了“七十二变”:每年两会期间的专题报道、十九大报告的深度解读、纪念香港回归20年等,显示出中国主流美术媒体的责任担当;以采访、调研为主的“特稿”,如《年职业艺术家调查报告》《艺术类毕业生择业的时代困惑》《工艺美术行业现状系列调查》等,每篇文章背后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以学术梳理为主的专题报道,如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美术题材作品的搜集整理,着力建构《中国美术报》学术视角下的当代美术史。我的版面还迎来过很多美术界名人,他们在“高端访谈”栏目中畅谈中国美术当下的问题,如“中国美术教育”“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邀请各大院掌门人和各美术机构负责人,在大美术繁荣热闹的背后挖掘存在的种种问题。
与此同时,我还是《中国美术报》的发言人,在“威尼斯双年展进入疲软期?”“抛售藏品辜负了谁的好意——尤伦斯藏品再次上拍惹争议”“京师瓷事件”“采风不能是一阵风”“发展核心素养?回归美育本质”“敦煌:旅游热背后的不可承受之重”等话题中,发出了《中国美术报》自己的声音。
新闻聚焦
我很严苛,也从不满足于现状,始终坚持以评述式的写作方式对新闻现象进行解析,哪怕只有一个小角落,也希望呈现独立的思考。我有十几位主人,他们是《中国美术报》的记者们,每天活跃在中国美术现场第一线上,恪守职责,他们虽然掌握部分话语权,但从不敢滥用。他们把我作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