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长春11月28日消息,中共吉林省委原书记、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高狄同志,因病于年10月26日在长春逝世,享年91岁。
高狄这个名字,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不太熟悉。其实,他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特殊时期担任《人民日报》社长的,在反对当时甚嚣尘上的公知精英,夺回舆论话语权的斗争当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笔者在这里想简单介绍一下相关情况,以做纪念。
一
在八十年代后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时候,《人民日报》这一重要舆论平台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那几年仅理论版就发表了十几个反共公知精英的上百篇文章,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而在年6月,高狄同志接任人民日报社长之后,明确提出了“党报就是要像党报的样子”。其一方面不再邀请反共的公知精英发表文章,另一方面创办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等栏目,请出了以人民大学的周新城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阐释重大理论问题,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工农群众的广泛好评:
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组织领导《人民日报》的工作,高狄同志还亲自冲锋陷阵在舆论战场的第一线,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翔实的数据写出了一大批直接针对现实问题的文章,从而有力的批驳了当时公知精英们散布的种种谬论。
比如说,针对公知精英们散布的“中国比西方落后,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这种在当时甚为盛行的谬论,高狄年1月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怎样看待中国的“穷”》一文,用详实的数据说明,自打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已经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
同年12月17日,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社会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一文,把这个问题论述的更加清楚。文章强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名义收入虽然很高,但是一是买不起房,二是上不起学,很大一部分人为了买房和上学终身负债。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当时中国的实际生活状况并不比西方发达国家差多少:
这些文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当时人们心中的疑惑,而且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像今年总统大选的时候,美国的桑德斯和沃伦都表示要减免助学贷款,一切相关调查也都印证了高狄当年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真实生活水平的判断:
三
当然,高狄同志在舆论战线上的斗争也必然会导致公知精英们的忌恨。像年起,某些公知精英就抓住高狄在《社会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一文中的“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一句大做文章,攻击其“反对改革,反对市场经济”云云,直到前些年相关出版物仍然层出不穷:
其实,且不说年时中央还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单就这句话而言,也是在谈西方国家援助的政治条件时所说的。只要看一下上下文就会明白,就当时的语境来讲,这句话当中的“市场经济”是特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求的那种全盘私有化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何况,在这段话前面还有一段明确的批评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时存在问题,肯定经济改革的文字,根本不会造成任何误解:
因此,高狄所受到的围攻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些围攻也证明了,其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舆论环境虽然有所好转,但是公知精英们的影响仍然很大,舆论战线上的斗争远未止息。特别是在年底高狄同志不再担任《人民日报》社长之后,公知精英们又在某个时期内甚嚣尘上,“吃饭砸锅”,“姓马不信马”等等病态的现象再次猖獗了起来。
幸运的是,十八大以来中央非常重视舆论战线的工作,对“吃饭砸锅”,“姓马不信马”等等病态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公知精英们的活动也再次有所收敛。相信高狄同志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看到这一切,一定很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