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纪委机关刊点名批评候鸟干部三门干
TUhjnbcbe - 2025/3/21 15:59:00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www.bdfyy999.com/

把基层当作“秀场”,“身在曹营心在汉”!

最新一期的《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文批评了下基层调研、挂职、帮扶、指导工作中的乱象。

文章披露,有些作秀式调研,去哪儿都有脚本,看到的往往都是一片莺歌燕舞。有的干部把调研现场当秀场,打几句官腔,摆几个造型,追求报纸上有名、电视中有影。

有的干部为了挂职鉴定“好看”,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政绩,选择做一些“面子工程”充数,而一旦其返回原单位,这些“面子工程”就难以为继,反而成了基层的负担。

“干部像候鸟,常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类“候鸟干部”驻村不住村、“走读”上下班,隔三差五回机关溜达。还有的干部则是挂名不出力,一个月也见不到几回人影。

有的干部瞎指挥。基层“地皮”还没有踩熟,就盲目地开处方、出点子、定调子,大话、套话一箩筐,分析原因“一二三四”,解决问题“子丑寅卯”。

文章指出,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多听听群众的评价,给真做事的干部以提升的机会,对走过场的干部不仅要及时召回,还要严肃问责。

全文如下。

“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在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明确要求广大干部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年来,许多干部积极到基层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察民情,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获益匪浅、终身受用。但也有一些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人在基层却浮在面上”等现象。

调查研究“来去匆匆,最后空空”,工作作风漂浮使然

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这就要求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但一些干部依然习惯到基层“匆匆来一趟,草草看一下”。

“几点几分到哪里、参观什么、听谁介绍、停留多长时间、几点几分离开前往下一个地方,都设定好了。”西部某县的一位基层干部表示,这种作秀式调研,去哪儿都有脚本,看到的往往都是一片莺歌燕舞。有的干部把调研现场当秀场,打几句官腔,摆几个造型,追求报纸上有名、电视中有影。还有的干部假模假式去基层晃一圈,抱一堆材料回来,最后还是闭门造车。一位乡镇干部提到,他时常会接到一些上级部门要求提供材料的任务,“尽量鲜活,有现场感”,方便这些部门在写调研报告的时候写出“已经到现场调研的感觉”。

盆景式调研,看什么只去“示范点”。有的选择调研地点“嫌贫爱富”,不愿意到问题和矛盾多的地方去,觉得那里“刁民”多,群众工作不好做,问题难解决,只愿去亮点多、曝光度高的点,中部某县有个“被调研明星乡”一年接待调研多批次。还有的就算到地方也沉不到一线,只在冬暖夏凉的会议室听听记记,群众说什么,基层干部通常提前“打好招呼”对过词。一位参与过接待省级领导的基层干部透露,入选的群众往往是村“两委”干部、“有觉悟”的党员、“会说话”的致富能人和“不乱说话”的老实人,久而久之,部分人就成了“座谈会专业户”。

沿海一民企员工说自己所在企业几乎每天都有环保、安全方面的专家、领导来调研,每次都是转一圈,简单听听情况介绍就被带到酒店吃饭。这种蜻蜓点水式调研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想当然做个样子,根本没把调研内容当回事。更有甚者把调研搞成了“打卡”,调研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到了现场也没心思细看,张口就是“我们时间有限,马上就要去下一个调研地点,请各位挑重要的汇报”。

“调研来了一拨又一拨,但往往是兴师动众来、稀里糊涂走。”还有一种有过程、无结果的烂尾式调研,让群众非常反感。一名基层干部说起,有位领导来村子调研,对群众反映的安装路灯问题,答应帮助协商解决,可是这位领导却忘了,3个月前他到这里调研时就有村民反映过这个问题。更有的回避矛盾绕道走,看到问题却不深挖原因,不研究措施,如有些地方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的调研是做了,污染却是照旧。

这些调研找不准问题、摸不清实情,不利于决策的谋划、制定和落实。基层干部抽出时间来疲于应付一拨又一拨的调研,不仅耗费大量精力,更影响服务群众的工作。

何以至此?

有的干部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而且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需要亲力亲为搞调研,坐在办公室就可做决策。

有些干部囿于单位规定的调研任务被迫下基层,偷懒图省事、报喜不报忧,不愿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求,去调研只是借此彰显自己对基层有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纪委机关刊点名批评候鸟干部三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