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起步到后来的发展,《中国体育报》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谈起《中国体育报》,75岁的黄昌明眼中充满无限感激和浓浓情意。
“我从工作到退休一直在江山中学教学,去年江山中学80周年校庆,我把我最心爱的体育报作为生日礼物捐献给了江山中学。”黄昌明所说的体育报,不是一份两份、一年两年的体育报,而是从年开始恢复试刊的第一期到年中旬所有的报纸,一期不少,整整齐齐装订好的两大摞约一人高的报纸。作为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体育专业报纸,《体育报》年9月1日在北京创刊,年停刊,年7月1日开始恢复试刊,年1月1日复刊,年7月1日更名为《中国体育报》。说一辈子专注于体育的黄昌明是《中国体育报》最忠实的读者一点也不为过。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年黄昌明进入江山中学担任体育老师。由于当时信息闭塞,刚刚参加工作的他,对知识和资讯充满渴望,当他从电台广播中听到体育报复刊的消息,就赶紧去邮局订阅。拿到报纸,黄昌明如获至宝,对每一期报纸爱不释手。“当时没有体育方面的书籍资料,体育报是我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黄昌明说道。
年,参考《体育报》上的相关信息,黄昌明发表论文《体育也应该有课本》,他认为,“音乐、美术课都有教材,只有体育课没有任何教材。中小学也应该有体育教材,体育也是科学,也是文化,应该让学生懂得体育常识,学习体育知识,了解各项运动的原理和规则。不仅体育老师需要体育教材,学生也需要体育课本。”该论文获得浙江省论文一等奖,并引起省教育厅的重视。浙江省教育厅年开始率先组织编写中小学体育课本。黄昌明参加浙江省中学《体育》课本编写组,共编写初中、高中《体育》课本12册,年秋起在全省试用。
“没有任何经验,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编写的教材一些内容需要修改完善。我坚持读体育报,看到新的知识点,就摘抄下来,一点一滴积累体育知识,更新体育理念。年,教材重编,我任高中《体育》编写组长,共编写高中《体育》课本3册,年起在全省试用至今。同年被国家教委、省教委聘任为全国和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黄昌明介绍说,他从《中国体育报》了解学习到很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并荣获全国十佳体育教师提名(每省一名,全国共30名),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颁奖典礼。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省教育系统最高荣誉——浙江省功勋教师,成为浙江省大中小学一万多名体育老师中唯一一名获此荣誉的老师。谈到这些殊荣,黄昌明自豪地说,“《中国体育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体育报,我还交到很多朋友。”黄昌明开心地说,在没有网络和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查阅资料只能翻阅纸质报纸、期刊、书籍。有一次某部队开展体育知识竞答,他们去省图书馆找资料,结果收获甚微,他们打听到,江山中学有位老师收藏着每一期体育报,可以去他那找资料。“我珍藏的体育报,成了一个小资料库,学校、社区、体育局组织知识竞赛或者查证成绩时,会经常来我这儿查阅体育报。”黄昌明说因体育报结缘了很多益友。
“体育报让我及时掌握前沿的东西,不断补充我的体育知识,让我讲课时很有底气。”黄昌明说,“更重要的是,我通过体育报,可以了解到各方面的资讯,让我敏锐地获取有效信息。比如,我儿子报考大学时,我就动员他报考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系,因为当时我通过体育报看到中国要申办奥运会,那么如果办奥运会,就需要大量的体育管理人才。”黄昌明的儿子在父亲的引导下,毕业后也如愿进入体育系统,成为一名体育工作者。
“我起步于体育报,得益于体育报,对体育报有种特殊的情怀,我有剪报的习惯,但是从来不舍得剪体育报,体育报上的内容我都是摘抄到卡片上,来不及抄的,就写上日期、题目和摘要,方便以后查阅。”黄昌明珍藏体育报,同时也希望体育报能够更加深度报道热点话题和群众体育,“中国女排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