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哥,有个快递到了。”6月21日下午,刚刚签收完快件的张立,又接到电话通知去取件,三步并作两步从仓库走出,签收、拆封,一张泛黄的年《人民日报》旧报印入眼帘。“成色品相不错,外地集友发来的,我们这行需要互通有无。”收到这份‘厚’礼后,张立又马不停蹄赶回藏报仓库准备今日订单。
“80后”湖南小伙张立已集报十多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将兴趣爱好发展为事业,从旧报纸中觅得商机,经过11年的奋斗,如今他的网店每日成交额多单、收藏多吨旧报纸、坐拥多平方米的仓库、集有1多万份藏报。
结缘收藏生活费“投进”废品站
一张看过的旧报纸,你可能会将它当作废品或桌布,随意扔弃;而有的人却视为珍宝,小心珍藏。
“在我10岁左右,父亲用旧报纸垫着材料做工,我看到那些感兴趣的内容,就剪下来收藏。”张立年幼时陪同父亲外出务工,他发现报纸上刊登的内容让他分外着迷。
初中时,几位同学相约去邮局的同学家玩耍,“看到他家里那一撂旧报纸,我就埋头翻阅。临走时,他看我恋恋不舍,便把那一堆旧报纸都送我了。”张立至今很感激那位“慷慨”的同学。
进入高中后,他对报纸的收藏愈发进入疯狂状态。“那时家里每周给我50元生活费,拿到钱后我总是第一时间冲到古玩市场、旧书旧报地摊、废品店去‘淘宝’。”回想起那段痴迷的岁月,张立擦了擦他那副黑框眼镜,眼神明亮,当时《湖南日报》(周末版双休周刊)曾出版发行过专业收藏内容,他一期不落地阅读收藏过。
一句玩笑旧报纸里掘出黄金
大学期间,不同于其他学生沉迷于游戏、恋爱,张立除了往返于古玩市场、废品店收集旧书、旧报,大多时间都泡在了网上的收藏论坛,与天南地北的藏友分享藏品,互通有无。“每天都有20、30封信,基本都是交换报纸的。毕业时,找搬家公司从宿舍搬了大半车旧报纸。”张立说。
同宿舍的同学都较有生意头脑,这为他创业提供了基础,而朋友一句“不知道我出生那天发生过哪些大事”的玩笑话则让他找到了事业的发展方向:“我收藏了这么多报纸,不正好能回答这个问题吗!”8年,临毕业时,他做出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我要创业,专卖顾客出生当天的报纸!“当时我向家里借了元,再加上一大堆旧报纸,就是我的所有资产。”为了节省经费,张立选择了开网店。
当时,“生日报”在国外早已流行,但在国内还是“冷门”。回忆创业初期的窘境,张立表示,那时一天只吃两餐,白天一人打理网店,晚上则在表哥介绍下去一工地看守建筑器材。“守一晚50元,这样撑了半个多月。”
皇天不负有心人,一家废品店有一大批报纸处理,第一时间想到了张立,他再次向朋友借了元,盘下了那几百本合订本报刊,几经转手,终于赚得创业第一桶金。
6月16日,张立向记者展示其所收藏的三湘都市报创刊号合订本。摄影张洋银
业精于勤生日报藏品成国礼
何谓生日报?张立解读为,收藏者出生当天发行的原版老报纸,以党报为主,因其具有的文化意义被人用做生日礼品的赠送。
6月21日,本报记者走进张立设立在金鹰机电大市场的报纸库,他的藏报仓库从最初的学校宿舍到50平方米的小房,如今换成了多平方米的大仓库。工作人员翻阅查找旧报时扬起的灰尘在阳光照射下泛出金黄色的光,让记者产生穿越历史的错觉。
“如今我这里不仅有近10种国家级权威大报,也有来自各省的地方报,当然更少不了记载重大事件的珍贵号外以及创刊号。时间最早的原版报可以追溯到年,最近的则是今年的报纸。”张立收藏的旧报主要以试刊号、创刊号、号外报纸为主,同时对重大事情及体育报道情有独钟。
张立介绍,生日报的售价根据年代远近价格不同,80年代及以后的生日报通常并不贵,但是年代久远的价格较高。“生日报”地方性报纸比全国性报纸卖得贵。因为对出生地当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