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周末照例是答复时间,近期遇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足火岩茶的汤面会有一层油状物,就像咖啡那样?”现磨咖啡时,部分油脂含量充足的豆子,会有一定出油率。秋冬季,手捧一杯热乎乎的咖啡。意式也好,美式也罢,汤面上都能看到“油花”。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咖啡豆内本身就含有一定脂肪。再加上,咖啡和岩茶一样,也有烘焙等级的区分。高度烘焙过的豆子,受到高温影响,出油率更高。为此,在磨咖啡时,汤面看到的油状物自然更明显。《2》将视线从咖啡,再转回到岩茶。足火岩茶冲泡出来后,为什么汤面会有一层油状物?其实,背后原理和开篇提到的咖啡“油花”,一模一样。第一,茶叶本身也是含有脂肪的。毕竟,同样作为山茶科的植物。榨茶油所用的油茶树,种子内含有丰富油脂。茶树作为油茶树的表亲,在叶、茎、籽等同样含有少量脂肪。体现在茶叶成品上,较多芳香类物质(茶香提供者)按照化学分类定义,就属于“脂类物质”。提取出来后,看着也是油状的。就像大牌香水里,采用天然香花提取芳香物,提取到最后,出来的也是芳香精油。第二,足火岩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焙火。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土榨花生?花生在榨油之前,需要提前炒过。或是炒,或是烘,总之要经过高温处理。炒过的花生,比干花生出油率更高。其背后的原理,按麻花的猜想,温度能有利促进脂类物质的释放。足火岩茶汤面的油状物,也是如此。岩茶在焙火时,焙啊焙,条索越焙越紧结,茶叶含水量越来越低。高温焙茶期间,会促进一系列风味转化。植物蛋白在经过高温作用后,会生出焦糖香、烤坚果香等迷人气息。而茶叶内部的天然油状物,也会受到焙茶的高温影响,逐渐被“逼出”。冲泡足火岩茶时,自然而然在汤面看到油状物的几率更高。比轻火茶、中轻火茶,更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3》茶汤表面泛着油光,按照专业说法,应该叫“茶氲”。什么是茶氲?感兴趣的茶友可以查一查相关内容,里面有完整资料阐释,这里只是简单概述。在摄影圈,有个名词近期特别火,叫“丁达尔效应”。一束光透过胶体,在特定角度看去,光影美极了。如果是拍摄树林、森林这样的天然场景,搭配着自然景色,看着就像人间仙境。这种朦朦胧胧的“氤氲美”,同样可以出现在茶汤里。正如前两段提到的,岩茶汤面的油状物。当你遇到这样的现象时,建议细看。这时你会发现,这杯茶汤表面不止是泛着油状物。定睛一看,又像是茶汤表面飘着一层薄薄的白雾,类似冬日的清晨,雾霭沉沉。再仔细观察,隐隐又觉得像是有光线折射在汤面。这层似油、似雾、似光的现象,在茶圈内存在专业术语界定。名曰,茶氲。《4》茶氲的成因,一方面是茶汤内部含有脂溶性物质。茶汤内常见的脂溶性物质,包括脂肪酸、茶多酚、部分挥发性芳香成分等。这些浸出物漂浮在茶汤表面。就像煮排骨汤,汤面泛着油花那样。由于滚烫的热茶,散热速度很快。当汤面上方与茶汤表面形成一定温差后,继续上扬的水蒸气,会受到汤面的油状物阻隔,没法立刻飘散而出。于是,在水蒸气与油状物的来回磨合之间,肉眼看着,才会觉得汤面上时而像雾,时而像油。另一方面,也少不了光线折射的帮忙。对做青做透,焙火焙足的岩茶来说,茶汤看着很是清澈透亮。透彻的茶汤,更易折射光线。热茶散热期间,水蒸气上扬。水蒸气当中裹挟着无数微小水分子,与光线产生折射。在我们的肉眼看去,就会感觉茶汤表面像是加了一层柔光那样,光线美极了,汤色美极了。观察岩茶的茶氲,建议点如下。选焙火足一些的茶。最好是选秋冬季大降温时仔细留意。热茶倒入杯中后,及时端起来细细端详,趁热喝茶。做到这3点,大概率上就能邂逅到有趣的茶氲现象。《5》话说,“茶氲”能评判茶的好坏吗?不能,这样做不靠谱。茶氲的产生,受方方面面因素影响。不可否认,有些茶氲明显的足火肉桂、足火水仙等,茶汤喝着的确更浑厚一些。因为看向汤面时,表面正泛着油光。于是,也有人脱口而出,“这茶看着就很粘稠。”根据肉眼观察,的确能捕捉到部分信息。同样50ml的杯子里,分别倒入花生油和白开水。因为两者密度不同,前者看着更油润、有光泽、举杯晃动,有凝冻稠滑质感。而白开水,空空如也,顶多含有一些微量元素,看着就很稀薄!但还是那句话,茶叶品质不能靠“看”,而是喝过才知道答案。茶氲的产生,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有时,光线到位后,只要从特定角度看去。汤面之上,就如同泛着一团雾。茶香氤氲,热雾袅袅,看着同样很诱人。但实际喝入口,这杯茶的醇厚程度未必会理想。这个例子,正是“看走眼”的典型。为了准确判断岩茶品质,麻花从不建议只看茶氲、只看蛤蟆背、只看汤色透不透等片面细节。茶香、茶味、韵味这三大核心,才是最靠谱的衡量指标!《6》聊茶时,更多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