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先得从茶说起。
唐代崔道融《梅花》诗: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其中“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这一联写得尤为精到,故传为佳句。
“韵”是香中之香。抿一口茶汤,嗅一下杯底,动作人人都熟练。鼻子能嗅到的香气,终究肤浅,而茶汤吞咽之后,充盈在口腔之中的余味,才是“韵”。所以岩茶有岩韵,铁观音有观音韵,这就是茶“韵”。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泡“好”一款茶,就是要控制好茶汤的浓度和温度两个参数,从而使茶“韵”倍增。
茶“韵”的滋味,听起来很玄学,细讲起来,无非是香气、甜度、醇厚度、苦涩度、回甘这么几项。好茶“香气过喉”,在茶汤吞咽之后,香气能充盈在整个口腔,尤其是从舌尖到舌根的整个舌面上都能感受到香气的“粘着”。白居易诗里写“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是很准确的描述。
那紫砂壶能不能使茶“韵”更佳?
换句话说:紫砂器泥料材质的特殊构造真的能给泡茶带来一定的功能吗?
陶瓷工艺工程师和食品工程工程师做了联合实验,用三个月的时间对宜兴紫砂茶具实用功能作研究,应用TC-PⅡG全自动型测色、色差计等检测手段,选用宜兴紫砂壶、宜兴朱砂壶、白瓷壶、玻璃杯四种茶具,冲泡绿茶、红茶、乌龙茶,来测定茶汤中的色、香、味,水浸出物,即茶汤、茶色、茶多酚、咖啡碱、还原糖、茶氨酸、茶乳酪等项目含量的测定。
以下有关紫砂壶实用功能的研究情况和测试结果及其相关数据引用自此实验报告。
*引自:曹仲良,《紫玉金砂精华版》国家图书馆目录[M].台北:唐人工艺出版社,.12。
测试过程复杂和数据枯燥,这里直接公布检测结果。
1、茶多酚含量测定与结果
结论:用三种茶具冲泡绿茶、红茶、乌龙茶的茶汤,随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含量逐渐增加。用紫砂壶冲泡的茶汤中,其茶多酚含量高于瓷壶、玻璃杯约30%-50%左右。
2、咖啡因含量测定与结果
结论:用三种茶具冲泡绿茶、红茶、乌龙茶,随着时间的延长,茶汤中咖啡因的含量逐渐增加,四十分钟后,达到平衡。在六十分钟冲泡时间内,用紫砂壶冲泡的三种茶汤中的咖啡因含量始终高于瓷壶和玻璃杯,大约提高30%-40%左右。
3、还原糖含量测定与结果
结论:用三种茶具冲泡绿茶、红茶、乌龙茶,在前二十分钟内还原糖的溶出量几乎呈直线上升,30分钟至60分钟内逐趋平衡。用紫砂茶具冲泡的茶汤中还原糖的溶出量,在相同的时间内高于瓷壶和玻璃壶。
4、维生素C含量测定与结果
结论:
(1)不同的茶叶要想使茶汤中维生素C获得最大量必须选择最佳冲泡水的温度。冲泡绿茶时水温控制在90℃为宜:冲泡红茶时水温控制在95-℃为宜。
(2)除绿茶浸出维生素C玻璃杯要超过紫砂壶,其他对比紫砂壶都高于其他器具。
5、氨基酸含量测定与结果
分别称取三种茶叶各3克,置于三种茶具中,用ml沸水,冲泡15分钟后取样测定茶汤中的茶氨酸。测定结果列于下表:
单位:(mg/ml)
结论:茶氨酸含量多寡对茶汤的鲜爽味影响很大,在茶汤中有近二十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茶氨酸含量约占总量的50%,他是茶的特征氨基酸。从测定结果可见,用紫砂壶泡茶的各种茶汤中茶氨酸溶出量约高于瓷壶、玻璃杯的10-20%左右。
6、茶乳酪含量测定与结果
茶汤放冷之后,汤色变的浑浊,这种现象称为“冷后混”。导致冷后混的原因主要是茶乳酪含量的增多所致。
测定结果表明:茶乳酪的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用紫砂壶冲泡的茶汤中茶乳酪的生成量均低于瓷壶和玻璃杯。
7、茶汤的色、香、味,变质发酵情况的定性评定与PH值的变化
本试验采用直观观察方法,以红茶来试验,室温33-35℃
试验结果列于下表。
茶汤的PH值由中性向弱酸性转化,是由于茶叶中丹宁溶出物的结果,它会损害茶汤的质量。观察试验结果,可知在同条件下:
(1)用紫砂壶冲泡的茶汤的PH值变化远慢于瓷壶。
(2)用紫砂壶冲泡的茶汤香味减退、变质发酵滞后的时间明显比瓷壶更长。
注:配图为问壶做定向实验拍摄图片,拍摄时间为个小时后,室温35度左右。
总结:无论用先进的科学方法进行的定量测试,还是用感官进行定性的评定,其结果都足以说明用紫砂壶冲泡的各种茶汤,能获得比其他材质的茶具更好的茶汤汤色、茶汤滋味、茶汤香气,且具有较好的保鲜、保味的功能。
那为何紫砂壶泡茶功能性这么好?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保温性,透气性要远远高于其他茶具。因为保温性让其在相同时间内冲泡的茶叶茶水温度更高,保证了茶叶茶多酚、咖啡碱、茶乳酪、还原糖、维生素C、茶氨酸的析出同时也保留了茶香味。
归根结底其实还是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紫砂胎体的显微结构如下
朱泥壶双气孔结构紫泥壶双气孔结构紫砂壶双气孔结构图壶体中有十分清晰气孔结构,它显示了赤铁矿、云母、石英、高龄土链状气孔,高龄土内部的微细气孔,以及链状气孔包裹着高龄土团粒的情形。这种链状气孔的大小为5-20mm不等。另一种高龄土细微气孔一般为1-3mm左右。上述的两种气孔统称为双气孔结构。
这是紫砂壶所特有的显微结构,其他如云南建水五彩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重庆荣昌安富陶、以及广东汕头壶,因为矿料的关系都是单气孔结构,其保温性,透气性(注)则要低于紫砂壶。
注解:紫砂壶的透气性并非是一致的,不同的泥料透气性各有不同。影响紫砂壶的透气性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泥料本身的结晶度,二是泥料目数。
1、从结晶度来说,朱泥紫泥段泥,该值越大透气性越差;因此,就透气性而言,段泥紫泥朱泥。
2.目数是一个材料单位,用来计量泥料网筛的筛孔密度。1目=1平方英寸的网筛面上有1个筛孔;40目=1平方英寸的网筛面上有40孔。因此,目数越大,颗粒通过率越低,最大颗粒也就越细。
上图所示,小泥团、石英、云母、赤铁矿组成了链状气孔,如果颗粒越小,则链状气孔闭合度越大,透气性则越差。因此我们可以说目数越大,透气性越差。所以,就透气性而言,20目40目60目。
下面展示一些不同泥料、不同目数的具体观感表现
40-60目混拼降坡泥40目降坡泥40目紫泥60目老紫泥40目本绿40目段泥60目朱泥我们选壶的时候有个小技巧,敲击新壶(用过的壶由于有了包浆,听声音就不准确啦)判断透气性。如果听起来很浑,则说明该壶泥料较“酥”,透气性好;如果听起来很脆,如铁器一般,则说明该壶泥料较紧实,透气性稍差。
紫砂壶的上述性能,从微观上,决定了茶叶不同的内含物质在茶汤中析出的速率、比率甚至其它区别,最终在茶汤品质上得以综合呈现。正确选择和使用紫砂壶,可以使茶品具有更为均衡优异的表现。茶品的汤感、韵味等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改善(相对而言)。
当年,陆羽老人家历时十几年走遍山川,遍尝奇茗,最后定居湖州写《茶经》之时,是否会想到在他千年之前,那位尝百草的神农;又是否会想到千年之后,茶这样一种香味平淡、略带苦涩的东方神秘饮品终于流播九州,扬名四海,不仅成为华夏子民最熟悉的饮料,更是征服了远隔重洋的西方贵族。
茶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里有茶,“琴棋书画诗酒茶”里也有茶,都是茶,本质没变,但由于喝的人群体不同,追求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茶,是生活需要,是物质需求;
“琴棋书画诗酒茶”里的茶,是文化所需,是精神追求。
当你开始以精神的方式去感受茶,而不是计较喝入口中的液体的味道和香气,把这个感觉转化为感受,由口里喝到心里,你就能明白茶人对茶具的看重以及后来茶道的诞生。
“茶道”这个词,是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第一次提出的:“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崔石是个人名,大概是湖州地方长官,而皎然是当时江南地区著名高僧与诗僧。“诮”本义是讥讽,这里是文人之间开玩笑的意义。皎然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就是:喝酒不如喝茶,喝茶的体验很美妙、只有喝茶才能体验到“得道”的感觉。因茶而近“道”,饮茶而得“道”,故称“茶道”。
而今天“茶道”一词的意义显然不是如此,而是程式、规范、精神内核等一整套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紧密结合的体系。
茶具虽然是“道”的载体,但显然只凭茶具的罗列陈设是无法体现“道”的。而若是没有器物的依托,一片弱小单薄的茶叶,又如何承载起茶道之重?
归根结底,茶具之于你,正如你身上的物品之于你是一样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好,而这种喜好也正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有人喜欢以物代己,有人不喜欢,如此而已。
最后愿您心有所喜,而我能达您所愿!
感谢各位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