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战略转移,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长征。在长征开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红军到哪里去?在哪里扎下脚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这些问题一直是党和红军当时最为紧迫最为困惑的问题。
当红军经岷山、突破甘肃甘南门户腊子口,抵进小镇哈达铺。这座处于陇南宕昌县的普通小镇,却意外地引出了一个改变红军命运、奠定革命未来的重大发现,那就是在小镇的邮政所发现的一张旧报纸。
当时的中央领导从报纸中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陕西北部,有刘志丹等人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余人和六七个县域大小、十数万民众的苏区根据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跃。”同时该报还披露:“‘赤匪’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余人已与红二十六军在陕北会合。”
正是这张旧报纸,它如同是一位最佳情报员。使迷茫中的红军找到了希望。在接下来的榜罗镇会议上,中央红军做出了红军继续北上,把落脚点放在陕北,将陕北苏区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的决定。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中央红军为何最终选择落脚陕北?笔者认为这三方面因素是关键所在。
第一:从红军自身及发展来看。随着中央苏区的陷落,中国革命处于最低潮,全国各个根据地也相继沦陷,在这样的形势下,陕北苏区就成为全国当时“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而且当时陕北苏区面积有23个县,总人口约万,足可以使当时的中央红军得到休养生息。另外当时红军制定了北上抗日的方针政策,所以前往陕北也便于红军未来开赴抗日战场。
第二:从敌我态势上来说。当时的陕北苏区虽然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但是蒋介石为了达到排除异己的目的,所以承担进攻任务的主要是东北军,西北军,晋军等省区的地方军阀队伍,敌人内部矛盾重重,彼此对红军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这就为红军的生存和统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从地理位置和经济保障方面考虑。陕北东临黄河天险,北有沙漠遮蔽,西以子午岭为屏障,南望关中陇南,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不利于敌大部队运动,有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地理条件。加之陕北地区农业虽不够发达,但却是西北地区主要的粮棉产区,人少地多,有生产潜力,这样就使得根据地军民的衣食需求有了基本保证。
正是因为陕北根据地,长期困扰红军的落脚点问题得以解决。中国革命的危局也从此扭转,并由低谷逐步走向了胜利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