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文章类型
历史文化
字数
,阅读约4分钟
年9月7日,红六军团先头部队在贵州甘西与敌人发生激战。
战斗异常艰苦,第50团团部和第17师1营仅剩不到人。
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天,第50团与军团部失去联系。团长郭鹏(中将),政委彭冬才将分散的部队集结起来,被迫向余庆方向移动。
由于敌人还在穷追猛打,部队必须尽快转移,每天穿行偏远山区近百里。
红军战士得不到粮食,只能采摘野果野菜充饥。有时连野菜野果都找不到,只能忍饥挨饿。
他们越走越困难,越走越严重。尤其严重的是,不仅军团部没有找到,连红二军团也不清楚在哪里。
他们手中没有任何通讯设备,也不缺少指南针,地图等日常行军所需的东西。他们被困在深山密林中,内心焦急万分。
一天,50团决定暂时留在一所小学。郭鹏刚团长一进门面房,就高兴地喊:“老鹏!地图!”
“哪里?在哪里?”政委彭冬才一听,高兴地跑了起来。参谋欧阳嘉祥也跟着两名小通讯员进屋。
房间里的陈设极其简陋,只有三张桌子和几张凳子。墙上贴着几条标语和一张中国地图。看起来像老师的办公室。
他们一进屋,就环顾着那张黄色的中国老照片。
“欧阳工作人员,这里离江西有多远?”一位通讯员看不懂,拉着欧阳嘉祥去问。
当欧阳嘉祥指出江西的位置时,通讯员问:“欧阳参谋,红二军团何军长在哪里?”
这个问题可以阻止欧阳嘉祥。虽然有地图,但没有办法知道红二军团的确切位置。我在哪能找到它?
这些天,50团的干部战士们都在为这件事发愁。郭鹏和彭东才更着急了。此刻,像往常一样,两人都没有说话,而是背着手在小屋里踱来踱去。
“欧阳工作人员,找张纸,把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画下来。”郭鹏边踱步边说。
欧阳嘉祥找了半天,才在碎纸堆里找到一张一面写满字,一面空白的废纸,旁边还有半张旧报纸。
欧阳嘉祥拿起旧报纸一看,是石阡县敌人印的,上面写着“共产党(土匪)”,“土匪”等字样。
他气愤地把那半张旧报纸递给彭冬才,说:“政委,你看,敌人在报纸上骂我们。”
彭冬才接过报纸摊在桌上,仔细看着。不过,他并没有生气,只是笑了笑,好像看到了什么好消息。
欧阳嘉祥大吃一惊,彭冬才突然用手拍打桌子,高兴地大叫:“没错!找到了!”
郭鹏也被他的大喊吓得有点懵了,问:“你发现了什么?”
“你看!何老总的位置登在报纸上了。”
郭鹏和欧阳嘉祥连忙凑过去看。
彭冬才指着报纸上一行宋人字,上面写着:“河(龙)匪骚扰沿江,印江,向西南移动……”
“你看,什么‘匪部’,‘骚扰’都在骂我们,他真是个X杂种。”欧阳嘉祥的怒火又来了。
“那些话不用担心。”彭冬才毫不慌张地说:“重要的是,敌人告诉了我们何老总在哪里活动。顺着江边查查印江在哪里!”
“多亏了敌人,这半份老报纸功不可没!”郭鹏转身对大家说。
人群回到地图上。但不知道是因为太激动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越急越找不到。
郭鹏突然大喊:“这里!这里!”他叉开手指,指着贵州东北角的沿河,印江。
众人看清后,郭鹏才松口。然后高兴地拍了拍欧阳嘉祥的肩膀,让他赶快画下来。
接着,郭鹏和彭东才分析研究了当前和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况:再过几天就能赶到印江附近。如果何先生南下,他就能加入我们。如果他们向北走,我们就能赶上他们。
根据敌报上的情况,军团部已明显落后。这样,即使不能与红二军团会合,第50团也可以与随后迎头赶上的红六军团会合。
最终,郭鹏和彭东才决定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并决定两次派人联系,或者见不到面就找个地方休整。
第二天,部队按照制定的计划继续前进。走了一个多星期,他来到印江县城附近。但是,我还是没有看到第二军的影子。那这个呢?
直到走到印江县城附近的庙王山,才遇到红二军团侦察连和49团。接着他们看到何老总带着红二军部赶到这里,这让郭鹏,彭冬才等人大吃一惊。
巧合的是,由于49团与2团会合,他们和50团一样,都是从敌人的报纸上读到50团行动的消息,因此与50团相遇。
几天后,红6军军长也携主力与红2军会合,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军史上称之为“南腰会师”。
由此,两个军团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奏响了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序曲。从此,两军从南腰界出发,开始了策应红军战略转移的新征程。用“伟大”二字来形容这次重逢,一点也不为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欧阳嘉祥发现了半张敌人印制的旧报纸,才促成了我军历史上的一次大会师。
历史上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