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地处黔中,这里既是黄果树瀑布流经的地方,也是传说中的夜郎古国所在地,这里还是朱元璋辖制西南大理的重要关隘,也是百万年茶籽化石所在的古茶核心区域。自然风光全国知名的安顺,其实自明朝起就有“贡茶之乡”的美誉,并且有着“屯堡茶、朵贝茶、味精茶”等有趣别称。
屯堡茶
安顺是滇黔古驿道的必经之地,自汉以来,就不断有移民迁徙于此交汇,明初“屯田戍守边疆”政策起,江南一带的汉族军民大规模来到安顺,在驿道沿线及关隘要地遍设卫、所、屯、堡,实行军屯、民屯制度,“屯”就是指军屯,是部队驻守建造的保护性村子,“堡”就是指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在这里,古都墙壁的垛口、炮塔、瞭望哨等军事禁区迄今残垣仍存,六百年的朝代更迭、尘事转换,屯堡人却一直承袭着年以前江浙沪汉族人的文化因子,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花边的明清时代遗风,村寨仍然会自行组织表演“地戏”表演,屯堡村寨也拥有“明朝历史时间动物活化石”之称。
移民不仅带来了江南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的交融,还将当时江南的小叶茶种和种植技术带入了安顺,优质的茶种与安顺寡日照、多云雾的气候条件及烂石岗、砾壤地质特点明显的土壤环境融合,成为了茶马驿道上出名的“屯堡茶”。
如今,游客来到屯堡古镇,还能够坐在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内,饮一杯六百年不变的清茶,在茶香中赏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屯堡民俗,远眺无垠的青翠茶山享受岁月流淌的悠然静谧,也可在嬢嬢的指导下以传统小锅亲手炒茶。
朵贝茶
红泥坡下白罗罗,下姓相逢唤阿和。一带青山横作黛,春风吹遍采茶歌。
清代文学家、杂剧家舒位撰有《黔苗竹枝词》三十余首,曾作诗赞安顺市普定县的采茶盛景。“白罗罗”为贵州原住民族古彝族猓猡部落一个支系,普定一带之白罗罗又名“阿和”,明清两代,普定茶品质在士大夫中广受推崇,称“其味极佳”。
朵贝茶,是阿罗所贩茶品种之品牌茶。据《普定县志》记载:朵贝原名叫“多贝”,意思是地下多含矿藏宝贝,随岁月轮转演化为“朵贝”。上千株古茶树也在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将军山脚下的磨香河畔生长至今,其中一株“贡茶之祖”树龄已逾千年,被认定为中国小叶茶树品种中最古老、最大、保护得最好的古茶树,专家称其为“可以喝的文物”。
据《安顺府志》记载:朵贝茶于明朝崇祯年间(年一年)进贡朝廷,自此进入贡茶名录。年11月,周恩来总理访印回国途经贵阳,普定县人民委员会代表全县人民向总理敬献朵贝贡茶,总理赞其“色清味甘,芳香浓郁”,化处也因此被称为“贡茶之乡”。年4月,经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检测:朵贝茶水浸出物为42.82%、氨基酸3.06%、茶多酚25.25%、咖啡碱为2.77%,儿茶素及芳香物资丰富。
年4月,普定县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年)》,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新建茶园6万亩,打造茶旅一体化,普及全民茶文化。“朵贝茶”又站在了新的产业发展起点之上,“贵州最美茶乡”也正在抢抓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味精茶
安顺茶叶因其清香馥郁、口感清新、回味甘爽的品质特色在茶马驿道上广受好评,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中东都有其贸易痕迹,经过明清两朝的接续发展,安顺绿茶的种茶规模、制茶技术、贩茶积蕴都得到了持续提升。
安顺这个高山云雾产茶宝地,凭借着先天优势成为了国家绿茶种植基地,同时也是贵州省“黔绿”茶的主要产区,发展至上世纪70年代时期,安顺绿茶已经能够年产茶叶1.2万担,而这其中有担全用于出口。
据时任安顺县茶叶技术推广站站长(-年)的秦德俊描述,“黔绿”绿茶主要销苏联,也销北非。苏联的茶叶专家高度评价“黔绿”有独特的色香味,由于安顺茶叶内质好,苏联人在喝茶时拿去拼配其他的茶叶,获得口感上的提升,因此在当地有了“味精茶”的别称。
沧海桑田演绎中,安顺绿茶在土壤成分与山地维度、坡度、云雾交替的湿度均有利于生长的天然环境中滋养。一杯好茶天下求,辉煌时期的“味精茶”在市场上风头无两,但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属于统一派购统销政策,被国家严管,因此一些无良商贩制假茶却声称卖“安顺绿茶”,口碑也因此被破坏。
进入21世纪以来,安顺茶城重整旗鼓,牢抓生产规模和资源优势,从严制定行业质量标准,补链、强链、升级全产业链路,搭建数字供应链渠道,重新构建品牌声誉,那杯令外国茶客盛赞的“味精茶”正在重现辉煌。
位于世界茶核心产区内的安顺,悠久的产茶历史浓缩成一个个小符号——屯堡茶、朵贝茶、味精茶,它们见证着安顺市的人口迁移、市场更迭、时代变化,又保留下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继承至今的文化记忆,茶底沉淀着六百年的底蕴,茶香里飘逸着贡茶之乡的荣光。年3月,安顺绿茶以“安顺绿”为名,正式开始运营安顺绿茶区域公共品牌,清和纯正的茶香与鲜嫩浓郁的茶味正在电商赛道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