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好孩子:深置于内心的修养;不需要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通过运动维护健康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乃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下面从德育的角度给大家讲一些习惯方面的故事。
不良习惯会毁掉你的一生
在开学典礼上我曾以《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为题强调孩子沉迷手机的危害,你真的想不到:沉迷手机会阻碍身体发育、引起视力下降、容易诱发孤独症焦虑症、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色情泛滥,腐蚀心灵、乱交朋友产生校园欺凌、盲目攀比不择手段、性格扭曲,频现命案。
年2月11日,新学期开学前一天,天津一名15岁少年因为几乎一整天都在电脑边玩游戏被母亲抱怨后,用铁棍猛击母亲头部,致母亲死亡;年6月,苏州一名16岁少年因沉迷网络被父母批评后跳楼身亡……一个个案例,触目惊心,手机之害,贻祸无穷。
-01-16报道:合肥一个6岁儿童被查出胃癌,原因竟然是平时不爱吃正餐,总是喜欢吃各种带有颜色的食物。据说孩子的奶奶不断买回蛋糕、面包、糖果、薯片等零食。时间久了,6岁的童童不爱吃正餐,手里总是捧着各种零食吃。这几个月,童童总嚷嚷肚子疼,还经常呕吐,有段时间还拉黑便。去医院化验,他的大便里有隐血,怀疑胃出血。进一步检查证实,童童竟然“惹”上了胃癌,医生说,这和他总吃零食脱不了干系。据报道,最小的胃癌患者才5岁,“大部分患儿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爱吃正餐,总拿零食当饭。
华亭至少有两人因为打架斗殴有案底而在全国范围内一次又一次找不到工作。打架斗殴和敲诈勒索不属于职业也没有前途,发展趋势是进监狱,请大家不要在这方面发展。
照抄作业的习惯也不好,你成为文字字母的搬运机器,也没有前途,徒劳无功,希望同学们也不要在这方面发展。
请同学们自问:你自己的事是不是自己全干了?你是否对孝敬父母形成习惯?你是否有负责任的习惯?你是否乐于助人?……
请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要有严谨细致的习惯
因小失大,可以亡掉一个帝国
有一首童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一个帝国的灭亡,一开始居然是因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的战马的马蹄铁上的一颗小小的铁钉松掉了。正所谓小洞大补,大洞吃苦。每次一点点的变化,最终会酿成一场灾难。
要有勇于负责的习惯
犯了错误就一定要负责
犯错不负责是无赖行为,犯错不负责是孬种行为。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尽量不犯错,但是犯了错就得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插播视频)
犯错不道歉,会犯众怒;家长对犯错孩子的教育很执着,这是对自己孩子的负责任;犯错不道歉,有可能因小失大,接受法律制裁。所以,同学们,尽量不要犯错,但是万一犯了错就要勇于承担责任!
80年后的函件
责任是什么?责任是一盏航标灯,有了它,生命之旅便不会迷失方向;责任是一副担子,扛起它,我们才会拥有充实而有价值的人生。讲责任,体现着生命的价值,映照着人生的意义。
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年的六层楼房,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二十世纪末,那座叫做“景明大楼”的楼宇已经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个春秋。一天,这个大楼的业主收到远方寄来的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年设计制造,使用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使用,敬请业主注意。
80年前盖的楼房不要说设计者,就连当年的施工人员,也不会有一个在世了吧,然而,竟然还有人为它的安危操心!操这份心的,竟然是它的设计单位,一个异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能做到这一点真是令人惊叹。
让责任像花儿一样绽放
有位哲人说过:“如果一个人肩负责任,那么他必定是精神上的成功者。”北宋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也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位美国青年年少时期,在自己的不懈拼搏下,在一座城市里开了一家小银行,但是,过了不久,银行遭遇抢劫,银行损失惨重,各储户都纷纷上门要求赔偿,不久后,法院批判,他不用赔偿全部金额。然而事后,他挨个挨个地到储户那里赔礼道歉,,承诺他将赔偿所有损失,于是他便开始了他的还债生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在他50多岁时,还清了所有债务。这时,他松了一口气,说道:“现在心里的石块终于落下了。”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年的一天,有一位8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撞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赔12.50美元。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给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要有孝敬父母的习惯
千般苦,万般累,父母为了儿女愿受罪。不舍吃,不舍穿,父母为了儿女受艰难。子女成人时,父母白发落。大部分父母的写照是:“一生坎坷多心酸,奔波劳苦伤病缠,眼泪鼻涕擦不净,腰弓背驼行走难。”同学们,百善孝为首,常陪父母前。请你把孝敬父母形成习惯。
(插播视频)
看完这个视频,请同学们再不要烦你的父母,再不要顶撞你的父母,不要攻击、报复、指责你的父母,你的父母是生你养你的人,你的父母永远是最爱你的人。行孝要及时,防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要有独立自理的习惯
神童也要全面发展
有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不负众望,13岁就考上了湖南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但是在中科院硕博连读的时候,第二年就被劝退了。为什么劝退呢?因为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极差。每次考试都找不到考场,人家考完了他还是找不到考场。采访孩子的母亲,她说,小时候不让孩子干任何活,又一次看见孩子扫地,她就抢过来说,你的手是未来科学家的手,是摸计算机、拿纸拿笔的手。后来,上海一位航天科学家发现这个孩子,想试试用他的教育方式看能不能把孩子给拉回正轨,结果六个月实习期,四个月就又劝退了。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作何感想?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连最起码的自理都做不到,他能自立吗?这样的人不是废物是什么?我们的学生当中也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听完这个故事以后,希望你们能够尽力改变,全面发展。
学会自理才能自立
日本教育还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在20世纪90年代,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做过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仅为0.2小时,即12分钟。
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也发现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孩子家务劳动时间要少得多,甚至只是美国的零头。
学会独立
1.自己掌握作息时间;一切活动不要成人催促,最多只能请求成人提醒,但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
2.要有独立的形体美,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行动敏捷,不许磨蹭,也不许依偎在父母身上。
3.要学会关心别人,关心周围的人,自由发表意见。
4.用好零用钱,要做金钱的主人,该用的地方大胆的用,不该用的一分钱不许花。
5.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大人。
6.天天参加一些家务劳动。
7.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如打扫大院、街道、植树、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培养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
8.在劳动中积极思考,提高劳动兴趣。如煮面,为什么不把面条放进凉水里煮?养花为什么要在早晚浇水施肥而不在正午进行?
要有动手实干的习惯
郑板桥教子做人
清朝画展郑板桥,大家并不陌生。对他52岁时得子,但他平时对儿子的要求十分严格。有一天,重病在床的郑板桥把儿子叫到面前说:“孩子!我也想吃你亲手蒸的馒头。”儿子为了父亲,平生第一次学做起馒头来。等到儿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馒头蒸好,端到父亲面前时,郑板桥已经咽了气。床头上留下了一个纸条:“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不把他引到正路上,这个“资源”终究会被遭毁掉。孩子的聪明,要用到正点子上,否则,就成了“耍小聪明”,就成了方仲永式的人物。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够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要有乐于助人的习惯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出差去安东,参加沈阳部队工程兵军事体育训练队。从抚顺一上车,他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动手干了起来。擦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接送背大行李包的旅客。这些事情做完了,他又拿出随身带的报纸,给不认识字的旅客念报,宣传党的政策。一直忙到天黑......雷锋是个乐于助人的人,他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为祖国着想。他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的温暖,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们一起来到车站。回来,要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通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您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用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您到抚顺。”老人感动极了,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肚子。”“孩子”这个亲切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老大娘急切问雷锋:“孩子,你知道这地方吗?”雷锋虽然不知道地址,但雷锋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大娘用地图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母子一见面,老大娘就对儿子说:“多亏了这位解放军,要不然,还找不到你呢!”母子一再感谢雷锋。雷锋却说:“谢什么啊,这是我应该做的。”
同学们:你们有过助人为乐吗?你做了多少?你有感觉到快乐吗?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要有坚守信念的习惯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
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否则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结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到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
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它的网织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型的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奇迹是执着者造成的。
我的未来不是梦
拥有目标,从不放弃。在前进途中,不放松自己,留心于每个细节,不懈怠一毫一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用心于点滴,回报于天地。
人应该对自己许下承落,给自己一个动力。为自己的努力找一个方向,给自己一个奔跑的目的地。也许路途会很遥远,但信念会与你同行;也许过程会很漫长,但希望和动力与你同在。抓紧信念的翅膀,点燃努力的火炬,前进吧,因为你拥有执着和坚韧。
要有遵纪守法的习惯
没有任何限制、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天,风筝和线手牵手在天空中飞翔,过了一会儿,风筝不耐烦地对线说:“老兄,请放开我,不要限制我自由活动的空间。”线劝说道:“老弟,不行啊!我的责任就要限制你。否则,你就会失去飞翔的自由。”风筝不听劝告,拼命地摆脱线的束缚,然而就在它将线挣断后不久,便一头栽进了无底的深渊。
风筝的不幸,是对自由的真正意义不了解,同学们都渴望自由,却不知道自律和自由之间的关系。真正的自由是怎么样的呢。让我来说一说吧!真正的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没有任何限制、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这是自律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所以,自律,才能使人获得行动的自由。
改变习惯比培养习惯更困难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钢琴教师在收学生时,有这样一段有趣对话:他问第一位孩子:“你原来学过什么?”
孩子回答:“我什么都不会。”他说:“好!你的学费是元。”同样的问题又问第二位学生。第二位学生说:“我已经学了一年的钢琴。”他说:“好!你的学费是元。”家长不明白,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已经有一年的基础了,却要
付双倍的学费?”那位老师肯定地说:“是的。因为我要花双倍的时间来纠正他在
那一年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动作。”
做个顺应时代发展的孩子
21世纪最需要的七种人才
关于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
但时光荏苒,在21世纪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施展自已才能和抱负的空间。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一、融会贯通者
自古以来中国的学生就懂得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道理。勤奋学习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勤奋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取特定的文凭或优越的成绩。一些学校和老师也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培养“考试机器”上面。甚至有辅导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考前尽量背知识点,考完就尽快忘掉,不然,你们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繁重课程。”这种把考试和文凭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许多工作都需要在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解决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绝非死记硬背得到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如果只为了文凭和考试而学习,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即便获取了文凭和好的成绩,也一定无法跟上时代的节拍,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陈旧”的落伍者。
学习的四种境界应当包括:
1.熟能生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2.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
4.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融会贯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21世纪最需要的也是能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应对自如,善于思考、推理和应用的人才。
二、创新实践者
现代社会离不开创新,因为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还是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唯一能够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说,价值源于创新。创新以及由创新引发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重复性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现代企业都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最核心位置,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把自主创新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跨领域融合者
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事实上,跨领域、跨专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现代社会在各专业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就势必会对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协作与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三商兼高者
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1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1Q)、情商(FQ)、灵商(SQ)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均衡发展。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均衡,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高智商。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前面谈到的融会贯通、创新、跨领域思考都是“二十一世纪”高智商的代表。
2.高情商。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
3.高灵商。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五、沟通合作者
国家的合作是外交,公司的合作是商业协议,人与人的合作则可能是跨国界、跨领域、跨公司的。所以,要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情商的沟通合作者”,因为跨领域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几乎没有项目是一个人可以做出的。所以每个人必须和别的领域的人合作。高效能的沟通者善于理解自己的听众,能够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与听众交流能够把复杂的信息用简单的方式表达。
六、热爱工作者
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不但会更投入,更快乐,也会因为投入和快乐而得到最好的结果。如果他能找到一个符合理想、兴趣的方向,而且又善于学习和积累,那他的前途就无可估量了。要想找到自己的激情,你首先要找到你的理想,树立人生的目标以及各阶段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认真规划。然后,寻找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激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喜爱的工作。如果你对兴趣不确定,那就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多多尝试。
七、积极乐观者
今天,如果不能抱着乐观的态度,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21世纪是一个信息充分共享,个人能力得以充分释放的世纪。千百年来,人们很少能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选择的机会,也很少能像今天这样可以如此充分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做个智慧的孩子
聪明的孩子智慧的孩子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孩子”概括为两种教育
聪明的孩子智慧的孩子
1.能够知道答案1.能够提出问题
2.带着兴趣去听2.表达有力的观点
3.能理解别人的意思3.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4.能抓住要领4.能演绎推理
5.完成作业5.寻找课题
6.乐于接受6.长于出击
7.吸收知识7.运用知识
8.善于操作8.善于发明
9.长于记忆9.长于猜想
10.喜欢自己学习10.善于反思、反省
我们的基础教育重视的是培养聪明的孩子,美国的基础教育重视的是培养智慧的孩子。
希望同学们在习惯的基础上良性的发展;希望同学们在自律的基础上自由的发展;希望同学们在理性的基础上智慧的发展。
(作者:张发贤,系甘肃省华亭县皇甫学校校长,文中案例和故事均选自网络和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