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物之味,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愈久愈浓全民阅读时代共建书香央企,智慧央企!
钱学森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杰出科学家
今天是钱学森诞辰周年
小新书院向大家推荐一本
依托于一手丰富素材撰写的
《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
为什么钱学森反对“中国导弹之父”的称谓?
“归国求救信”这一历史事件的实情是什么?
当年钱学森曾精准预言过哪些未来的科技和产业?
这些问题在书中均有解答
本书精选了百余张珍贵历史图片
深度还原了钱学森这位科学巨匠
让我们一起开卷有益!
《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
//作者简介
吕成冬,现任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近年来主要从事钱学森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博考原始材料为基础,以传记文学的表现手法,以新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历程为历史大背景,聚焦讲述了钱学森归国后为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奋斗的故事,全方位地展现了钱学森的成就与生活,给读者带来人生道路上向前的力量。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国家荣誉与第一身份。主要讲述了钱学森回国初期时中国科学院对钱学森一家的支持及他刚归国就身兼数职的大才之用。
第二部分:中国科技事业的奋斗者。详细梳理了钱学森参与十二年科学规划、推动中国两弹一星、喷气和火箭技术研制及开展“工程”的过程及细节。
第三部分:转折年代思考未来路。描写了钱学森在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思考总结工程组织管理经验形成系统工程思想,同时注重科学人才培养的远见。
第四部分:回归学术研究的实践。还原了钱学森晚年回归学术后,广泛阅读、书信互动、剪报、讲学的治学生活。
第五部分:新思想成就新身份:展现了钱学森晚年构建起的内涵丰富的个人思想体系,及在现实关怀与未来憧憬下形成的“钱学森之思”。
//钱学森个人思想轨迹图
//珍贵历史图片
▲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时的照片。
▲图为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丹尼尔和佛罗伦萨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办公室的照片。仔细观察,会发现他身后书架上有一本R.H.科尔于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下爆炸》(UnderwaterExplosions)。作为空气动力学家的钱学森具有的广阔学术视野,由此可见一斑。
▲图为中国科学院颁发给钱学森的“一九五七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奖牌。此奖牌是年中国科学院建立院士制度之后补发的,上面铭刻着“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年8月,时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长的朱家骅拟聘钱学森为交通大学校长,以平息交通大学更换校长的风波;钱学森于8月31日致电朱家骅,表示自己“兴趣纯在研究,无意于行政工作”。图为钱学森当时的手稿。
▲图为钱学森年访问苏联时与王诤(左)的留影。正是此次访苏之行的见闻,直接促使他回国后向党组织表达了入党意愿。
▲图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总支于年1月5日发给钱学森的正式通知,告知接收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预备期为一年。
▲图为钱学森年10月的工资单,上面的手迹为钱学森秘书涂元季记录的党费交纳金额。
▲钱学森在航天岁月里经常在保密状态下前往星散于全国各地的基地视察,图为他年前往酒泉基地视察时于3月28日途经嘉峪关时的留影(左起依次为陈信、钱学森、王诤、王秉璋、曹光琳)。
▲此封书信是钱学森年5月28日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名义,写给当时正在美国的故交林家翘的。但不知何故,林家翘后来仅保留了最后一页书信,致使前一页的内容成为历史之谜。
▲图为钱学森的书房日常生活,蒋英常在书桌旁陪伴,偶尔两人还有所讨论交流,图中钱学森正在看的是钱学敏的一封来信。方寸书房,孕育无限思想。
▲图为钱学森晚年生活照。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治学中,钱学森都是一位乐观派,他始终坚信“光明的将来是我们的”。
//精彩选段
归国求救信的真相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便“决心归来”,却被美国阻滞于异乡长达5年。自年起,钱学森几乎每月都会给父亲汇款,而汇款却在美国介入钱学森回国进程后戛然中止。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科学院那时已将钱学森纳入编制,钱学森被迫中止的汇款,变成了由中国科学院向他的父亲钱均夫提供的生活补助费。这段时间,人身自由受限的钱学森,不仅有来自国内和亲友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他本人亦未曾放弃任何机会。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得知有科技协会之组织”,于是“约集侨美学生组织科技协会分会,欲藉此以团结留美同学,响应祖国号召”。与大众所熟知的故事版本不同,当时陈叔通接到钱学森的求救信后,并非直接交给了周恩来总理,而是首先交给了竺可桢,希望由中国科学院出面处理。之后,外交部指示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第一任首席代表王炳南,可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上以钱学森的例子向美国施压。在年7月29日,钱学森致信父亲,说“有哪天能走就走”,钱均夫收到信后喜极而泣。(书中页码P13-15)
谁是“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长期以来就被公认为“中国导弹之父”,不过他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反对这个称谓,且认为这“不是好话”。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导弹之父”这一称谓是个舶来品,源于法国《震旦报》年刊登的一篇报道。
中国于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震撼世界。国外媒体对“东方红一号”有着浓厚的兴趣,纷纷打探消息。时任美国国家航天局局长的佩因曾对外公开表示之前已经预料到中国人造卫星的发射,但美国实则并未掌握有效信息,反倒是日本拍到了“东方红一号”并判定其“明亮等于一颗四等星”。
在此期间,署名“罗兰·富尔”的作者在《震旦报》发表文章,将钱学森称为“中国导弹之父”,而且推断发射卫星的导弹射程可以达到公里。《战斗报》和《政治报》等报纸在报道时还刊登了钱学森的照片,使钱学森作为“中国导弹之父”的形象率先在国外建立起来。国外媒体将目光聚焦于导弹并不难理解,因为他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