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千钧写忠诚
◎敢于担当亮声,引领舆论风向
70年风雷激荡,70年砥砺前行。《湖南日报》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领舆论风向、推动时代进步的担当从未改变。
70年来,《湖南日报》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善于观全局察大势、敢于发新声作先导,廓清思想迷雾、传递向上能量,充分发挥了党报引导舆论的“风向标”“定音鼓”作用。
敲响舆论“定音鼓”
“几十年后读来还是那般酣畅淋漓!”80岁的老报人杨新正,在翻开《新湖南报》年夏发表的系列抗美援朝评论时,如此感慨。年,朝鲜战争爆发,其时,湖南和平解放还不满一年,不少人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认识模糊,多有忧虑。《新湖南报》打破地方报纸不发表国际时事评论的惯例,采用社论、时评、答问、杂文等方式,有的放矢进行宣传、解疑释惑。《恶狗必须用粗棍打》等文章流传至今。
以思想为笔,以激情作墨。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面对纷繁复杂、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湖南日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热点难点,或猛击一掌,或纠偏去谬,明辨是非、凝聚共识,旗帜鲜明地发声亮嗓,理直气壮地引领舆论。
“翻身、分田、娶妻、生子‘四喜临门’后,就可以不干革命工作了吗?”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土改后全国各地农村普遍出现农民埋头生产不问政治及乡村干部“松气退坡”现象。年7月,《新湖南报》以虚拟人物“李四喜”为由,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李四喜思想讨论”,在湖南乃至全国农村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长达半年的讨论中,编辑部每天收到几十封甚至上百封来信。不少县、区级领导给报纸写稿,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参加讨论,进行自我批评,基本弄清了“李四喜思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克服这种思想的途径和方法。报社还专门派干部帮助“李四喜”的人物原型——长沙县十五区乡村干部朱中立转变思想,报道他改正错误成为先进典型的过程。
发展市场经济就要丢掉老招牌吗?年4月10日,《湖南日报》在短文《且说德茂隆改招牌》中,提出了这样的时代之问。
事情缘起自年1月,长沙百年老字号德茂隆酱园拆掉酱食作坊,改营家用电器和百货南食。在主管部门的授意下,长沙街头的理发店、肉铺等纷纷转行,市民对此议论纷纷。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方观点不一。是反对老牌名店“任性”改行,还是坚持“改革需要多元经营”?《湖南日报》接连刊发6期群众讨论,把大家意见都摆出来“晒一晒”。同时,以同街“老店”——吴大茂小百货专店和协昌裕酱园坚守主业赢得市场的故事作为“参照物”,摆事实、讲道理。
经过7个多月的说理疏导,加上改革实践给人们的启示,各级主管部门最后都赞同报社的观点,纠正盲目改行。一批国营肉食、蔬菜企业又开门卖肉卖菜,平抑市价,群众称便。
70年风起云涌,《湖南日报》把脉时代脉搏,或为新生事物撑腰鼓劲,或为改革开放呐喊助威,或对错误落后思想鞭挞批判,其声琅琅、其言凿凿——
从《立碑风波》中百年承包合同“立碑为据”该不该认账到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在哪,从连续14天推介康菊英农业生产合作社到让农妇蔡月娥两登报纸头条为其正名……一场场思想深处的交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典型,一次次首开先河的探索,湖南向前发展尤其是改革巨变的动力中,《湖南日报》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省委出题、党报发声。”年以来,《湖南日报》一组组晨风评论文章引爆朋友圈,在省内外舆论场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晨风’现象”。
“促进长沙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晨风”文章发表后仅几天,长沙即推出“6·25房产新政”,旗帜鲜明地举起反炒房大旗,中宣部《新闻阅评》称“湖南日报系列评论拨正长沙楼市走向”;“守好网络舆论阵地”的“晨风”评论发出后,某网络大V应声而倒,网友拍手称快;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进一步做大做强广电和出版湘军、在新起点上彰显长沙省会担当、集中精力抓好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晨风评论直面热点难点,旗帜鲜明发声,议题之重大、指向之鲜明、文风之清新、影响之广泛,探索树立了舆论引导的新范式。
年11月2日,数百只白琵鹭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翔集。经过治理,洞庭湖水质大为提升,成为候鸟天堂。(资料图片)杨一九摄
标注时代前行的精神坐标
走过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走过风雷激荡的改革年代,迈入昂扬奋进的新时代,《湖南日报》始终注重深入挖掘时代典型、先进人物,不断推出有影响力、生命力的标杆楷模,标注时代前行的精神坐标;始终注重深入挖掘“小人物”的“大能量”,在平凡中见不平凡,引领全社会崇德向善。
8月9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宣部决定追授余元君“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余元君生前为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将一生奉献给了水利事业,为洞庭湖治水殚精竭虑,最终将46岁的宝贵生命永远融入了浩渺洞庭。余元君的事迹经《湖南日报》最早披露并持续追踪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央媒纷至沓来。人们深深为之感动,在这位“洞庭赤子”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最宝贵的初心”。
以典型引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0年里,一大批重大典型率先从湖南日报“走出”,感动湖南、感动中国,影响深远。
《一支灿烂的向阳花》里英雄戴碧蓉舍己救人的勇敢坚强;《情切切意绵绵》中“为民书记”郑培民对待亲人的款款深情;《生死瞬间情动天地》中导游文花枝生死关头的敬业忘我;《扶贫司令》中司令员彭楚政扎根湘西扶贫帮困的鱼水深情;《六塔山下壮歌行》里名誉村长王新法千里扶贫的初心本色……
他们的名字,印刻在报纸上,成为一代代人铭记于心的记忆;他们的故事,走进了读者心里,激励一代代人锲而不舍的奋斗。
“没想到科学家们不只会在实验室做研究,他们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我们90后就该追科研界的‘明星’,他们发明的新材料、新技术,可比一首歌曲一部电影红得多!”年3月以来,《湖南日报》推出的《走近科学家》系列报道,刷爆了年青一代的朋友圈。
印遇龙、金展鹏、黄伯云、文石林、欧阳晓平……这些遥远而熟悉的名字,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老学究”,也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古董”。这些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感人故事,通过《湖南日报》及其新媒体平台传播到千家万户,以其强大的感召力与时代张力,成为有志青年的精神坐标。
在注重典型报道的同时,《湖南日报》将报道笔触向基层延伸,讲述平凡人的感人故事,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年,《湖南日报》推出《老百姓的故事》专栏,专门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或敬业奉献,或舍身为公,或乐于助人,或见义勇为,或艰苦创业,或开拓进取。中宣部《新闻阅评》评价:“语言之简洁朴实,事迹之感人至深,可谓篇篇精粹。”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下岗职工这一特殊群体受到社会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