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将茶字拆开来,是人在草木间。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红楼里,秦可卿称王熙凤是脂粉队里的英雄。
而茶,饮之能提神解腻,清爽去燥,可谓是天然植物里的菁华。
作为茶叶的发源国,我国的茶文化历史很渊源。
发展迄今,主流的传统茶类分为六大类。
绿茶,黄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
此外在各届的评比里,又有N多版本的十大名茶之分。
有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版。有年全国评比会版。有年《解放日报》版。还有年《纽约时报》版……
每一版的“十大名茶”,都所不同。
传统名茶里,西湖龙井、碧螺春、六安瓜片等,在任一版本里均有出现。
而恩施玉露、茉莉花茶、云南普洱等,上榜的次数不多。
另外,在非官方渠道选出来的“十大名茶”、地方名茶,更是不计其数。
何为名茶?每个爱茶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的定义。
但如何选好茶?却拥有着共同点。
选好茶,要学会区分优劣。
那究竟在分类众多的茶类里,该如何辨别茶叶的好坏呢?
大致上看,无非是看观茶、察色、闻香、尝味这四点。
《2》
选茶第一步,观茶。
观茶,指观赏茶叶的干茶形态,通过外在的第一印象,看出好坏。
分类庞杂的茶叶体系里,不同的茶叶之间形态千差万别。
有条形天然的,有扁平的,有针形的,有螺形、珠形、球形、条索形的。
五花八门,形态各异,无所不包,看得人眼花缭乱。
像是分布广泛的绿茶,扁平形的茶叶以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出名。呈现螺形卷曲状的是碧螺春。还有长片形的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等。
而制茶时加入揉捻及其他特定工序的武夷岩茶、桐木红茶等,以条索状为主。
传统工艺加工的白茶,不杀青,不揉捻,主要制茶工序在于萎凋、干燥,制出来的茶叶成品条形天然。
白毫银针,取单芽制成,粗壮的芽头旁贴着小叶壳,一旗一枪模样标准。白牡丹是一芽一、二叶,芽叶俏丽。寿眉的外形,梗叶舒展。
总而之,不同的茶叶之间,外形各异。
但从基础的分辨茶叶好坏而言,不论是哪一种茶,外观上都要符合以下的特征。
1、茶叶不能有大范围的破碎。
茶叶是易碎品,在干度合格的前提下,出现适当碎叶是正常的。如果一整箱茶完全没有碎叶的存在,那也不现实。
但如果出现较多碎叶,甚至一箱茶里很少有完整的叶片,有出现不少碎成粉末状的茶屑,那往往说明这样的茶品质较差,并非上品。
2、茶叶里不能出现杂质。
茶,作为入口的东西,对卫生的品质要求高。
如果在成品茶里出现较多的“非茶物质”,杂草,或者粗老茶梗、老叶、渣沫、小木棍等,那肯定不是好茶,做工太差劲。
3、干茶摸起来要干爽。
不同茶叶之间,制茶工艺大不相同。
白茶要萎凋,绿茶要杀青,岩茶要焙火,黑茶要渥堆,黄茶要闷黄。
但任何的茶叶在制茶时都绕不开“干燥”这一环节,要不然制不出含水量合格的成品。
工艺到位的好茶,干度极低的成品茶,摸上去手感是干爽的,轻轻捏一些叶片就能碎裂成渣沫状。
反之如果干茶摸起来不清爽,那这样的茶叶买到手后根本不好保存,风味也不会出色!
《3》
选茶第一步,察色
鬼谷子的识人术里,写到了四个关键词,察言观色。
察言,指倾听对方的言辞。观色,即观察对方的表情。
而“识茶术”里,观察干茶、茶汤、叶底的颜色,也很重要。
1、看干茶,绿茶不是越绿越好,白茶也并非都是白色。
传统的六大茶类,包含了绿红白黄青黑。
从名字上,很多茶友会认为能靠颜色就区分出不同的茶叶。
但事实上这样的方法不靠谱。
像是福鼎白茶里的寿眉和贡眉,看起来“白”色的部分不多,白毫分布不密,但它们从分类上仍属于白茶。
而多年前盛行于大江南北的清香型铁观音,看起来颜色“绿绿的”,但它却不是绿茶,而是闽南乌龙茶里的一类。
至于选绿茶,绿茶的分类特别多。记得杭州的老朋友曾我们提过,买龙井不能看越绿越好,真正的龙井茶是“糙米色”,翠绿里隐黄。
另外的其他绿茶,主要是黄绿,墨绿居多。如果看起来颜色太绿,像青草地那样的绿油油颜色,很可能就是杀青不足的影响。
2、看茶汤,任何的好茶都要茶汤清澈透亮
品质好的茶,杂质含量少。
冲泡出来的茶汤,清澈明亮。
既不会浑浊,肉眼能看出茶汤里有杂质,也不会色泽发暗,像料子不太好的翡翠。
此外,从茶汤的颜色看。
绿茶,绿叶绿汤。红茶,红叶红汤。黄茶,黄叶黄汤。
再往深一点说,不发酵的绿茶,发酵程度不高的白茶、黄茶,正常泡出来的茶汤不应该发红。
茶汤颜色发红,往往意味着茶叶的发酵程度高,生成的茶红素、茶黄素等可溶性色素物质较高。
像是白茶,特别是老白茶,泡出来的茶汤如果发红,像红酒色,像铁锈色,那么它的被故意渥堆做旧发酵的嫌疑就特别大。
这样做旧出来的白茶,失去了一泡好白茶应有的鲜醇甘爽,品质没保障,不适宜饮用。
3、看叶底,好茶的叶底要软亮鲜活。
等一泡茶味道泡淡后,就适合观察叶底。
品质好的茶,不论品类再如何变化,叶底一定要鲜活,有光泽,有弹性。
如果叶底出现僵硬,干茶泡不开,甚至干茶炭化的情况,那这样的茶工艺太糟糕。
而如果是叶底软烂,一搓就破,没有弹性的现象,也说明它的制茶过程有缺陷!
《4》
选茶第三步,闻香
喝茶,香气是一泡好茶的灵魂。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品茶过程中闻不到任何一丝的茶香,那这样的茶叶品质也不高。
迄今为止,已被分离鉴定的茶叶芳香物质约有多种。
这些不同的芳香物质里,包含了芳香醇,香叶醇,烃类物质等等,表现出来的香气各异。
但从共同点看,不同的香气物质拥有不一样的释放沸点。
有的芳香物,需要在高温下才能释放。所以要用沸水冲泡才能激发出来。
而有的芳香物质,释放沸点不高,在常温状态下就能闻到。
在选购茶叶时,通过香气分辨茶叶的品质,主要看三点。
1、闻干茶,看茶香是否清爽,有杂味?
买茶时,当好几款茶叶放在面前时,可以多闻闻茶香。
打开包装,屏住呼吸后,再深深的嗅闻感受。
正常来看,虽然不同的茶叶拥有不同的香型,但好茶的香气共性一定是清爽、馥郁、带有干燥植物气息的。
如果茶香闻起来太冲,像是劣质香水的气味,那这样的茶叶品质值得打上问号。
而若是在干茶上闻不到什么香气,反而闻到了怪味、臭味、焦味、发酸发闷的味道,那说明茶叶的品质太烂了。
要么是工艺太糟糕,要么是储存太差劲,将茶叶存坏变了味。
对这样闻起来发酸发臭的茶,从安全起见,当然不能太饮用。
2、冲泡后,多部位闻香,感受茶香的馥郁程度。
以常见的白瓷盖碗冲泡为例。
将茶叶泡开后,可以从多处闻香。
闻杯盖香,闻挂壁香,闻叶底香。
正常的情况下,品质优异的好茶,内部拥有的芳香物质充足。
在不同的状态去闻香,闻到的香气是不一样的。
倒出茶汤后,趁热揭盖闻香,以及稍微将盖碗放凉后闻香,香型层次有变化。
有一回喝过一次正岩的大红袍,出汤后一开始热闻是栀子茉莉的花香,再一闻又变成了木质香。
茶香馥郁,香气持久,香型多变,层次丰富,这十二个字,涵盖了一泡好茶的要点!
3、喝茶时感受茶汤里的香气,饮茶后回味茶香是否持久?
认真品尝一杯好茶,除了闻起来有香气外,喝茶也要能尝到香气。
而这从茶汤里喝到的茶香,用专业的说法称为“茶香落水”。
如果一款茶只是闻起来香,喝起来不香,那这样的香气太轻飘,并不高级。
最后当连续喝过几杯茶后,可以认真感受喉咙里的回味,看看是否有唇齿留香的感觉。
通常好茶喝过后,口腔里能留下舒服清爽的茶香。
而劣质茶的芳香物质积累少,喝茶过后留不下明显的愉悦感受,回味里没有茶香!
《5》
选茶第四步,尝味
唐代的卢仝,写过一首著名的《七碗茶》。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好茶的滋味,可以给人带来舒服放松的体验。
品质好,养分和风味物质含量丰富的好茶,搭配上恰当的冲泡方法,泡出来的茶汤滋味分外可口,令人回味无穷,恋恋难忘。
如果是品质不高,产区工艺普通的茶叶,泡不出好的味道。
不同的茶叶,拥有不同的口感。绿茶滋味清爽,红茶滋味清甜,黑茶浓重厚实,白茶则是鲜醇甘爽。
但在喝茶品尝时,可以通过以下的共同点,区分茶叶的品质。
1、看茶汤的清爽程度,好茶一定是爽口的。
茶作为健康饮品。
优质的好茶,茶汤滋味会带来不少愉悦的享受。
不同的茶,不论口味如何再变化,茶汤的口感一定是清爽的。
如果一杯茶,茶汤入口涩,刮舌面,茶汤吞咽入喉时有“锁喉感”,滋味感觉黏腻等等。
那这类尝起来不清爽,不好喝的茶,品质注定不会高。
2、一杯好喝的茶,苦涩味不能太重,苦味要能化解开!
伴随着制茶工艺的发展和进步,古话里常提到的不苦不涩不是茶已经成为过去式。
真正的好茶,味道尝起来是不浓烈,苦涩感不重的。
因为茶汤的苦味主要来源自咖啡碱。涩味主要来源自茶多酚。
如果茶园环境光照强,日照时间长,那么茶叶内会积累不少苦涩味。
而高山茶,因为多云雾,所以苦涩味含量高,鲜爽清甜的风味含量更高。
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背后,拥有科学依据。
当然,在实际喝茶的过程中,不排除个别的茶树品种尝起来苦味很重。比如云南普洱的个别品种。
但在最终喝茶时,苦味要能化开,不在舌面上长时间停留,特别重要!
3、茶汤醇厚饱满,滋味层次丰富,回甘生津持久,最能检验茶叶的硬实力!
鉴别茶叶好坏,要看内质的积累。
内质丰富的好茶,养分丰富,泡茶时能浸出不少的有益物质。
所以,好茶泡出来往往是醇厚饱满,细腻绵柔,喝起来有“内容”的。
如果是内质寡淡的茶,汤感薄,喝起来没有内容。
用打比方的对比,就是营养的鸡汤和普通白开水的差距。
最后,好茶因为有益成分含量高,所以喝茶过后人体会有舒服的体验。
回甘生津持久,唇齿留香,口腔清爽,特别舒服!
《6》
品茶,是一件陶冶身心的雅事。
一本书,几杯茶,一段闲暇,几缕清风。
沉浸在茶香的氛围里,天涯漫漫,任你逍遥。
七月的盛夏里,享受好茶带来的韵味。
寂寥时光茶里过,偷得浮生半日闲。
特别的闲适、自在、悠闲、安逸。
纷繁的茶圈里,学几招鉴茶的基本功。
选好茶,泡好茶,品好茶。
唯有一杯好茶,能令人相看两不厌!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