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鑫
本报通讯员赵考壮
这几天,郓城县随官屯镇王官屯村退休教师王亚明吃过午饭,总要习惯性地将一沓泛*的报纸放到院中的长椅上,让报纸“享受”一下午后的阳光。他一边悉心展开报纸,一边上下打量着这些“老朋友”。在他家,开国大典、改革开放、嫦娥奔月……一些记录着国家重要事件的老报纸都能看到。“在我看来,报纸不单是记录重大事件的载体,更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媒介。”王亚明说,“我的老报纸,免费让大家观看。”
王亚明家二楼,俨然是一个小型报纸收藏馆。一排排置物架塞满了两间屋子。在置物架上,一张张被他精心装裱后的老报纸整齐地排在上面。这几十年间,王亚明共搜集了自年10月1日到现在的近万份报纸。为了方便收藏和整理,细心的他按照内容整理成了41个专题。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在报纸上都有记录,如果按时间顺序收集起来,能充分反映出这些事件的发展全过程,通过报纸的收藏,可以永久地保存下来,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王亚明说。为了追根溯源,能够清晰展现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他按照报道内容,分成了“红船精神”“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等41个大专题及70个小专题,每一个专题都依照时间节点进行了整理。
王亚明说,为了做好收藏,他多次去郓城县文化市场、废旧物品回收站和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并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寻找报纸。其中,为了能够找到一张刊发《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深圳特区报》,做好“改革开放”的专题,他费尽周折花费了多元才拿到手。
说起与老报纸的感情时,他指着手里的一份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文章激动不已。
王亚明说,当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恢复后,在家务农的他通过努力考上了曹县师范学校。从此,自己的命运也随之改变。“是*的好*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这也是我收藏老报纸的初衷。”王亚明说。
多年来,王亚明收藏老报纸、翻阅老报纸、品味历史,这让他深深体会到,没有中国共产*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老百姓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王亚明看来,最珍贵的是年10月1日和10月2日的《人民日报》丝绸版报纸。每次读着上面的大字标题,他都激动不已。
随着收藏的报纸越来越丰富,怎样用报纸传承红色文化是王亚明一直考虑的事。除了让大家免费看报纸外,王亚明正筹备办展览。“我想在中国共产*建*一百周年之际,举办老报纸‘红色展’,让更多的人通过带有历史印记的老报纸,了解我们*的百年奋斗史,让老报纸焕发新的‘魅力’。”王亚明说。
本文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