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骆炳浩通讯员徐*
在富阳大源镇蒋家村的三座老台门里,“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基本完成布展,里面陈列的《新青年》《湘江评论》《觉悟》《救亡日报》等珍贵旧报刊,全部是由来自黑龙江的收藏家、作家谢华捐赠的。
今年50岁的谢华,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从事期刊编辑工作时,开始钟情于收藏报刊。他常常光顾潘家园旧货市场,也经常有熟悉他的摊主向他推介民国时期、解放初期的旧报刊,在这些旧报刊里有创刊号、特刊、号外等。
在收藏报刊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国内余名集报爱好者,还有几十位图书管理员。这些天南海北的朋友成了他的人生财富,在频繁交流中,凝结了深厚的友情,相互提供信息,了解国内媒体办报(刊)动态,分享收藏报刊的乐趣。
与此同时,他还了解许多报刊创办背后的故事,成为名副其实的“行家”,他编著的《中国报纸创刊号图史》(8册)、《老报刊里的日本侵华实录》(6册)、《中国红色报刊史研究(~)》(10册)先后入选年黑龙江省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年黑龙江省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此外,他主编的《红色书写——毛泽东题写报刊名背后的故事》,获评人民日报出版社年度最佳图书。
谢华与富阳的缘分,源于接洽出版他主编的《赵朴初墨宝精华》等书。富阳的华宝斋能影印线装书,他慕名而来。如元代大画家*公望一样,来了,就被富春山水迷上了,于是在富阳注册成立杭州怀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决定留在富阳生活。
年11月,他将自己珍藏的箱、两万余件报刊藏品从东北空运至富阳。12月9日,“红色报刊史料座谈会”在富阳区图书馆召开,专家学者参观了谢华整理好的部分报刊资料后,惊叹不已——
稀有。与会者都谈到,这些旧报刊中的一些版本,如《新青年》《湘江评论》等,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在广播中听到过,可实物,却没有见到。这次在富阳区图书馆,见到了谢华收藏的这些实物,真的是大开了眼界。
珍贵。这批史料,年代久远,有些在百年以上,如《新青年》《觉悟》;这批老报刊品味高,是*治报刊、红色进步报刊,像《新潮》《上海伙友》《消息》《中国文化》《中国青年》《新华日报》等,都是中国共产*早期报刊;这批老报刊史料价值高,时期早,几乎是与马克思主义、五四新思想同时传播的;这些旧报刊的报头,很多是毛泽东、郭沫若这样的名人题写的;这些老报纸,有些是采用油墨印刷,活字排版,能反映当时报刊人的技艺和精神;这些老报纸中的内容,能让市民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的场景。
系统。谢华作家捐赠的两万余份老旧报刊,种类达到余种,几乎囊括了当时最重要的报纸。这是非常难得的。
谢华说,这些报刊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30余年倾注的感情难以割舍。但传承单靠自己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交给国家是最好的保护措施,这样才能让这些红色文化能够传承延续下去。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即将开馆,所藏文献均由谢华提供,成为*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富阳区*协文史委编纂《尘封的记忆——富阳老照片(—)》,他欣然担任执行副主编,此书已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富阳区社科联内刊《社科有研》(年第二期),刊发了他撰写的《赵朴初为富阳三次题字的研究》,篇幅长达多字。
编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