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山东省新闻学会报纸副刊工委会年会(后简称“年会”)在山东传媒大厦召开。本次年会,山东省新闻学会报纸副刊工委会的诸位成员们热烈讨论怎样做好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编辑工作,并围绕《为文有时》一书进行了“副刊编辑职业修养”“副刊与出版”等方面的研讨。
在外地的大众报业集团*委副书记、总编辑赵念民在信中说,“刘君的文章结集出版,值得祝贺。文章乃千古之事,因此中国历史上有关文章技法的理论多、著述多、各种文章选本多,作为后人既不必一概否定,也不必视作至圣宝典依样画葫芦,因为说到底写文章不是个技术活,任何从技法入手的习练,其收效都将止于技法本身。好的文章是契合时代的,无论天地山川、风云变幻,还是花草虫鱼、清波微澜,契合时代才有形貌、有光泽、有意味、有精神;好的文章是契合自我的,心中之意如泉涌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而成笔下之意,契合自我才有为文的自我。刘君此番结集的文章,是契合时代、契合自我的。虽限于体例,小规模制作居多,却不是技术活;虽属于‘编之余’,却有着独立的规模形制和意趣表达;虽同样载道存理,却有别于常见的苦菜文章和鸡汤文章。新闻人属于‘动人’,追逐潮头、与时光赛跑的过程中,能否攒下静的片刻,透过或大或小的窗口,使时代之光与个人的心灵之光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刘君用自己的努力提供了一个答案。希望看到刘君在契合时代、契合自我的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希望看到更多的‘记之余’‘评之余’‘编之余’‘校之余’,希望看到更多的同事享受着由此带来的快乐。”
大众报业集团*委常委、副总编辑徐庆光引用赵超构、金庸等知名报人的名言说明副刊的重要性:“新闻是报纸的灵*,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新闻为攻,副刊为守。”他说:“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山东省的报纸副刊编辑们把握导向、站稳立场,克服种种困难积极约稿、策划抗击疫情专题,花费了大量心血,出现了报告文学、散文、随笔等一批副刊作品,显示出山东省报纸副刊编辑的整体实力,为抗击疫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在疫情期间推出了大众日报副刊编辑刘君的编辑手记《为文有时》。这是我省报纸副刊编辑出版的第一本“编辑手记”,填补了山东省报纸副刊的一个空白。徐庆光还就当前新闻宣传特别是副刊编辑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牢记使命,服务大局,二是把握媒体转型机遇,守正创新。三是强化服务与担当。大众日报文体中心主任李艳介绍了大众日报文化副刊版的改版情况。大众日报注重凸显年轻记者、编辑个性,充分发挥其专长,例如增加“文物志”栏目、原有文娱栏目“第三只眼”增容文化评论等,去挖掘点面、契合时代。丰收副刊改版后推出报告文学版,聚焦时代前沿,讲述中国故事、山东故事。从5月份起,迄今已推出6期,产生广泛社会反响。说起《为文有时》,她表示与作者有诸多感同身受的地方,希望作者能继续写下去。《为文有时》出版方山东教育出版社,在疫情期间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推出了这本书。山东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齐飞对此表示,这本书为大家带来美的享受,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我们非常庆幸刘君老师的这本书能在我们出版社出版”。他还表示,报纸副刊是一个宝藏,希望能与省报纸副刊工委会各个成员单位进一步深度合作,把优秀的副刊作品不断结集出版,共同更好地服务于山东文学的繁荣发展。《为文有时》一书的责任编辑*分享了编辑过程中的趣事,引发会场阵阵笑声与感慨,在市场导向之下,副刊人、出版人的坚持与不易是难能可贵的。
山东省报纸副刊工委会副会长樊祥钦谈到了对媒体功能的感悟。他表示,随着时代变迁,媒体除了最基本的传播功能,又出现了资源联接功能,以及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认同功能,“在这方面,副刊的作用不可替代……副刊可以更大程度发挥价值认同,增强文化归位和自信,对文化有着引领的责任和义务。”樊祥钦认为,副刊应当始终与时代同步。《为文有时》这四个字,其实道出了办好副刊的诀窍。
山东省报纸副刊工委会副会长窦锦平对《为文有时》一书的内容与理念表达了深切认同。他对“为文有时”理念从时效、时节、时代精神等方面做出了独特解读,同时对作品的格调、语言进行了剖析,认为该作品自然说理,格调高雅,语言通透灵动,充满诗意。对副刊的发展,他表示在阅读衰落的时代,要坚信副刊长存,“有纸媒就有副刊,有读者就有副刊”。
联合日报总编助理、专题部主任王川谈起了副刊的文化建设。他认为,文化的作用就是“以文化人、培养人心“,副刊需要不断传承,具有持续性,一方面要推出高层次作品,一方面需要一个优质的编辑。这样的编辑要具有独特的审美眼光,才能选出好文章,滋润心灵、提升境界。联合日报总编助理、副刊部主任张成认为,从报纸功能这个角度而言,“副刊”对应的是“正刊”,相比记录新闻的“正刊”,“副刊”侧重记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