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修缮一新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重新对外
TUhjnbcbe - 2023/8/6 20:45:00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叶小钟特约通讯员罗瑞雄实习生谢迟今年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周年。6月27日,经过为期一年整体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升级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重新对公众开放。广州共产*早期组织的机关报《广东群报》,广州第一个革命工会——广州土木建筑总工会章等跨越百年的珍贵历史文物正式对外公开亮相。

深入挖掘和保护百年红色工运资源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位于海珠区滨江西路号,系首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工人运动革命传统教育暨研究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

整个旧址由南北两幢建筑组成,北面的西式混凝土主楼是当年广东机器工会办公场所所在地,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南面的大礼堂(曾作为盐仓使用)即为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场,内部空间宽敞,中式金字顶砖木结构,辘灰筒瓦屋面,淡*色外墙。年春,广州共产*早期组织曾在这里创办工人夜校、开展革命活动。

为引导工人阶级有组织地团结战斗,推动全国工人运动磅礴发展,年5月1日至6日,中国共产*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发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以下简称“一劳大”)。林伟民、苏兆征、邓中夏、李启汉等来自全国12个城市的名工人团体代表在广州珠江南岸的广东机器工会礼堂聚首。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阀”等*治主张,通过了《八小时工作制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等十项决议案。会议决定在全国总工会未成立前,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总通讯机关。

这场中国工运史上空前的盛会,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联合、走向团结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巩固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在*史和工运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亦创造了“五个第一”,即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全国性的空前盛会;第一次实现了全国工会和有组织工人的团结与联合;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八小时工作制案”;第一次明确了以“产业组合”作为建会的组织原则;第一次提出成立全国总工会。

一劳大旧址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之一,承载着*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矢志不渝、勇毅笃行的伟大历程。

历经百年风雨,这处建筑依然存留完整。

年,广州市历经3年考证,揭开了旧址作为重要革命史迹的历史身份之谜。年,广州市总工会在旧址推出广州工人运动历史展陈。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红色遗产、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力度挖掘和保护好红色资源,广州市总工会对旧址进行整体修缮及展陈提升改造,努力打造标志性、示范性中国工人运动红色文化阵地、职工思想*治教育基地、基层*组织活动基地,成为全国工会系统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和工运历史研究的核心阵地,以精彩的展陈更好地弘扬中国工人阶级守初心、跟*走的光荣传统。

历经百年,风华依旧

一劳大旧址建筑可用面积约平方米,空间之大在广州全市红色史迹中较为少见。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作为多个工会办公场所及职工业余大学等,沿袭了职工教育培训、会议、演出等诸多功能。历经百年,一劳大旧址内的原木旋转楼梯、窄窄的长廊、老式花阶砖、西式壁炉和门窗等百年前的原物,依然熠熠生辉。

在此次修缮提升中,市总工会按照“修旧如旧、减轻负重、功能聚焦”的原则,聚焦保护红色遗产、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等重要功能,着力保留建筑的历史价值,通过打造精彩基本陈列、布设丰富配套临展、开辟红色工运阅读空间,实现展陈的历史感与时代感的统一,最大程度发挥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功能。切实将“红色资源”和“*史学习教育”串珠成线,广泛传播革命文物和革命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寻档海内外,丰富馆藏再现百年红色工运历程

经征询专家意见,旧址主楼一楼大厅和礼堂恢复原貌;二楼用于基本展陈;三楼主要用于临展;四楼为新中国成立后加建,用作红色阅读空间。

其中,礼堂(一劳大会场)布置完全参照历史记载还原了年前的实景。主席台中央设有工人讲坛,上方悬挂标语和口号。会场正上方的红色五星代表了工人阶级团结抗争的坚定信念,周围悬挂的小红旗上写着劳工神圣、工作八小时等劳动标语。

主楼以一劳大为核心,并辅之以同期的中国工人运动重大事件,呈现了中国共产*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恢宏历史画卷。

进入主楼一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国劳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言》,左侧是一幅巨型浮雕,浮雕中央,上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下面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场,左下角描述描绘了一劳大召开首日在广州市第一公园举行“五一”纪念活动的场景;右下角描绘了恢宏的工人运动历史场景。整个雕塑以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省港大罢工委员会纪念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协同和机械厂、人民公园等与广州工人运动息息相关的建筑作为背景,动静结合,展示了广州工人运动的辉煌历程,寓意以一劳大为起点,中国共产*引导工人阶级开始走向全国团结的道路,反映了中国共产*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初心和使命。

沿着百年前的原木旋转楼梯来到二楼,《扬帆:红色工运全国联合之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历史陈列》展览全面呈现在眼前。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海内外的文物件(套),图片约张,集中呈现了百年间尤其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辉煌历程,着力凸显中国共产*在中国工人运动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展示手法包括油画、雕塑、触摸屏、视频、微剧场造型、沙画等,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兼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沉浸感、科技感与参与感,突出广州特色,使观众在场景中释放回忆,在行走中了解历史,在互动中汲取文化营养。

在旧址修缮升级过程中,还挖掘出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与旧址的一段缘分。巴金先生年第一次来广州就住在旧址主楼三楼,在这里他写下了散文名篇《海珠桥》。目前,旧址三楼还原了巴金先生寝室场景,并开辟了文化沙龙体验区,为职工文学爱好者提供活动场所。

多元交融,打造全新“红色工运文化传播长廊”

广州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总工会将牢牢把握中国共产*领导中国工人运动这条主线,以纪念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周年为契机,整体布局、融合推动,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拓展传播路径,积极打造全媒体、立体化、多元化和流动式的全新“红色工运文化传播长廊”,引导全市职工群众铭记工运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群众“感*恩、听*话、跟*走”的信念。

打造一艘“红色工运”主题客轮,让红色工运文化更加动态鲜活。一百年前,参加一劳大的代表基本每天乘坐渡轮来往于珠江两岸,再从渡口行进到会议议程中的各个地点。一百年后,广州市总工会以*领导工人运动历史为主要内容,依托富有广州特色的水上巴士,打造了一艘“红色工运”主题客轮,来往于“省总码头和一劳大旧址码头”,传播载体的转移,丰富、拓宽了一劳大的叙事内容,更能让职工群众产生共鸣,时空交错间,真切感受百年历史的脉动。

打造“红色工运”主题宣传大篷车,让红色工运文化辐射更广。利用大篷车这一“流动快闪宣传平台”,开展红色工运、三种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宣传进学校、企业、城市广场、社区活动等,将红色工运宣传融入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拓展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的覆盖范围和内涵。大篷车每场巡展由一场宣讲会、一场展览、一部宣传片、一组互动游戏等组成,强化内容吸引力和价值引领力,并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工会服务项目。

举办红色主题的临展,拓展红色工运文化新阵地。如收集广州老报纸、老照片举办集藏展,从不同侧面展示百年来广州工运发展历程。

拍摄一部“红色工运”主题纪录片,为职工群众带来沉浸式的红色工运文化体验。该纪录片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主线,记录还原一劳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事件历程和历史影响等,有效扩展红色工运文化传播,进一步激发*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爱*爱国的情怀。

合力构建重要工运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格局

广州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代史上,广州见证了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浪潮,是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之一,曾系指导全国工人运动的中枢,红色资源丰富。本次,广州市总工会以本次一劳大旧址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为契机,初步梳理了全市近20处重要史迹的情况,还有更多的史迹有待下一步继续发掘。

深入推进红色工运资源的发掘保护。这些红色工运史迹,大部分处于在展状态,但也有一些尚未得到整体性修缮,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待进一步挖掘提炼。下一步,广州市总工会将着力构建凝聚重要红色工运遗址保护利用的工作合力,共同做好保护修缮、展陈更新、开发利用等工作。

常态化开展工运文物、史料征集和整理工作。市总工会将联合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省港大罢工委员会纪念馆旧址以及其他红色工运史迹管理单位,广泛征集反映、记录各个历史时期工人运动发展历程、有重要影响的红色史迹和文献等,更好地挖掘宣传利用红色工运资源,常态化开展*史学习教育,加强职工思想*治引领夯实基础。

探索创新红色工运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切实保证红色工运史迹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红色工运资源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既要讲好工运先驱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的人生经历和崇高品质,展现工人阶级的历史贡献,展现中国共产*领导中国工人运动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也要切实发挥红色工运资源的“教科书”作用,打造职工思想*治教育阵地、工会干部红色教育阵地,让红色基因、血脉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中赓续血脉,在各级工会干部中延续传承。

1
查看完整版本: 修缮一新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重新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