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闻史最常考的100个名词解释附赠3万
TUhjnbcbe - 2023/7/14 21:39:00

木铎系列重磅回归!名解、专题、案例、金句......你需要什么,木铎就提供什么

名词解释是新传考试中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题型啦。虽然分值一般不会很高,但是不像论述简答,名词解释只要踩点答题,答到4-5个踩分点,字数控制在字左右,基本上满分没问题。

利用好碎片时间,20分=白送!铎子整理了新闻史「考过的」、「重点反复考的」和「可能考的」名词解释,并附上可以直接背的答案。小可爱们可以直接打印,补充进复习资料。(文末附全文PDF资源获取方式)

一、中新史最常考的60个名词解释

(一)

报刊杂志篇

1.邸报(年中国人民大学专硕非全)

邸报是从宋代*府中枢部门定期派发的、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的正式官报,派发邸报的机构称为都进奏院。②内容包括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战报和刑罚。③特点是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完全从封建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增强强,读者延伸到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定期发行,部分采用雕版印刷;邸报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

2.《大公报》(年中央民族大学学硕)

《大公报》是近代和现代著名报纸。①年创刊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是一份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著名报纸。②年由王致隆接办,变成一份接近皖系*阀并具有亲日倾向的报纸。③年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大报,由吴鼎昌、胡*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④年成为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已经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3.《新华社》(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硕)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前身是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年1月在陕西延安改为现名。新华社总部设在北京,在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各省区市均设有分社。新华社建立了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集通讯社供稿业务、报刊业务、电视业务、经济信息业务、互联网和新媒体业务等为一体,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种文字,向世界各类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各种新闻和信息产品。新华网是新华社主办的中国重点新闻网站,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网站”,每天24小时以7种文字、通过多媒体形式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全球网站综合排名稳定在位以内。开通31个地方频道,承办中国*府网、中国平安网、中国文明网、振兴东北网等大型*府网站,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国家级网站集群。

4.《湘江评论》(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硕、年华中科技大学学硕)

《湘江评论》“五四运动”时期影响较大的革命报刊之一。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毛泽东主编。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是一份全部采用白话文的周报,以评述为主。《湘江评论》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传播新思潮作为根本任务,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的宣传鼓动。其中,毛泽东撰写的长篇*论《民众的大联合》,反映了毛泽东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刻的刊物。

5.《解放日报》(年北京体育大学、(年复旦大学)

《解放日报》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来,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新民主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第一任社长博古,年整风改革后,《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理论作出了贡献。

6.《时务报》(年中国*法大学学硕)

于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其筹备工作由*遵宪主持,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时务报》出版之后,数月之内,风行全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梁启超的生花之笔,创下当时最高的发行量。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一种新型报章文体——“时务文体”形成并风靡一时。该报发表了第一次全面阐述维新变法运动的纲领性文章《变法通议》,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把报刊比喻为国家的耳目喉舌。围绕着《时务报》,在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展开的斗争以维新派的失败而告终。这一方面说明报纸是*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暴露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大清报律》(年中国*法大学学硕)

《大清报律》是中国近代第一份新闻法,8年3月14日颁布。主要规定有:报刊在创刊前除向警察机关登记注册外,还要预先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在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交行*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发表诋毁宫廷、淆乱*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刊载未经官报、阁钞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不符合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此外还规定了报刊发行人和编辑人的职业道德守则,规定了报刊相关作品的版权保护规定。《大清报律》与旧法规相比,具有更多的资产阶级法律色彩,具有明显进步的意义。但本质上还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旨在控制言论、维护统治,并不是为了赋予人民新闻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8.《中国的西北角》(复旦大学)

年,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9.《申报》(年复旦大学)

《申报》是最具代表行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为英商美查等合资创办,十分重视新闻质量,不断改进业务,很受读者欢迎。年转让给史量才,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后,《申报》转向积极宣传抗日和要求民主,发表了许多态度鲜明的*治时事评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抨击国民**府的不抵抗*策,要求国共各*各派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国民*改变*事“剿共”*策;反对国民*一*专*,要求“停止训*,实行宪*”。业务方面有很大变革,以副刊《自由谈》最为突出,使它成为有时代性的思想文化园地。年上海解放时停刊,前后历时77年,记录了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治、*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0.开元杂报(年复旦大学)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简报。它是一些朝*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这样的朝廷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多数新闻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早期官报,这说明,这种逐日“条报朝廷事”的官报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11.《循环日报》(年复旦大学)

《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年2月4日创办于香港,创办者和第一任主笔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办报宗旨是“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是我国首先公开鼓吹变法图强,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报刊之一。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报业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论为灵*的报纸。《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大量*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成了一种新的*论性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12.《新青年》(年上海财经大学学硕)

年9月15日到年11月,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总体来说,前期《新青年》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它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但它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觉悟,为五四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舆论准备,开辟了道路。②年12月到年8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标志着《新青年》从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③年9月到年7月,中共上海发起组将《新青年》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从此进入无产阶级报刊时期,为建立中国共产*做出重要贡献,并且成为*成立后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①提倡民主。在*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自由平等。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对封建思想观念展开了猛烈抨击,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科学的观念。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总体来说,《新青年》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极大地震动了思想舆论界,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舆论准备开辟了道路,激励了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3.《中国日报》(年河海大学学硕)

0年1月5日创办于香港,兴中会的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孙中山亲自领导报刊的筹备工作,主编为陈少白,他为该刊撰写了大量言论。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量宣传爱国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使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在报纸板式上,字体横排、短行分栏,是我国近代报刊中第一家横排分栏的报纸,副刊《鼓吹录》是我国报纸最早的副刊之一。年与保皇派在广州的《岭南报》展开论战,是革命派与改良派报刊的第一次交锋。年被袁世凯查封,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派报刊。

14.《新华日报》(年南京师范大学)

年1月11日创办于汉口,后迁往重庆出版,是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年2月被勒令停刊,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创刊词中它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民主统一战线而努力”。《新华日报》刊登大量的消息、通讯、评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鼓舞激励人民的抗日斗志,积极报道抗日救亡运动,同国民*的消极抗战进行斗争。报纸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销行全国甚至国外,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华日报》在国统区高举全民抗战的旗帜,有力推动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成为大后方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一面旗帜。

1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年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年由米怜创办于马六甲海峡;主要特征:1.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用来阐述基督教义2.也有宣讲伦理道德和天文学科等科学文化知识。3.开辟专栏,介绍各国概述4.涉及时*,刊有实事文章特点:1.开创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2.语言通俗易懂、3.揭开中国新闻业发展新篇章。

16.四大副刊(年湖南师范大学学硕)

① 《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年创刊,初由张东荪主编,后继主编有俞颂华等。曾刊载过讨论社会主义的征文、李大钊等人的文章和郭沫若的诗作,后脱离进步文化② 北京《晨报》的副刊,名为《晨报副镌》。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从年起《晨报》进行改革,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栏目,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园地。李大钊为它撰稿数十篇。年,该副刊改为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镌》,孙伏园主编,鲁迅在上面发表过《阿Q正传》,在思想文艺界有着广泛影响。③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年由邵力子主编,后单独发行。大力宣扬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很受青年欢迎。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其成员邵力子、陈望道等继续积极参与编撰。④北京《京报》的《京报副刊》。创刊于年,孙伏园主编。年随着邵飘萍被害而停刊。鲁迅经常为它撰稿。该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曾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展开论战,影响广泛。

17.《蜜蜂华报》(年湖南师范大学)

《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年9月12日由葡萄牙立宪派在澳门创立,葡萄牙文,是澳门葡萄牙立宪派当局的喉舌,鼓吹立宪,强烈反对保守派。年,保守派发动*变,报馆被查封。

18.《提塘小报》(年华南理工大学)

明朝首开提塘一职,提塘官所从事的工作,十分接近于唐宋时代的邸吏或进奏吏。提塘的办公地点通称提塘报房,简称报房。“邸报”的各项内容,是提塘官们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章奏中摘抄出来的。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这些报纸被统称为提塘小报。

19.京津泰晤士报(年南京师范大学学硕)

《京津泰晤士报》(PekingandTientsinTimes),又称《天津时报》,创刊于年3月,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设置于天津英租界内的最高行*机构)的支持下创办,是英租界当局的喉舌和对华舆论主要阵地。《京津泰晤士报》创刊时是周报,年10月1日开始改为日报。该报表面是份商业报纸,但接受天津英国租界工部局之资助。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看到了英文报纸作为舆论阵地对西方人以及中国上层人士的巨大影响,因此把该报作为自己的喉舌予以扶持的。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天津英国租界,《京津泰晤士报》停刊。

20.《点石斋画报》(年暨南大学)

年5月8日《申报》创刊于上海,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年终刊。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并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同时还刊载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深受读者欢迎。这些画作多参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优美。《点石斋画报》是我国最早的旬刊画报,该报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英勇斗争,揭露了清廷的腐败丑恶现象。

21.《时报》(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年6月12日创办于上海,大型日报,是戊戌*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该报是在康梁的直接筹划下创办的。它既批评封建顽固派又批评革命*人,认为改良渐进是适“时”的唯一正确之路。着力于报刊业务改革,它的评论专栏《时评》、专栏文学作品的“附张”以及它在报纸编排方式上的改革,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现在一般报纸通用的对开4版、两面印刷的板式是《时报》所创的。

22.宋代小报(年西南交通大学学硕)

小报始见于宋代,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和封建官报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小报只是当时人们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惯性称呼,是邸报的一种补充,没有自己的言论。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初称为“单状”;小报的发行者有进奏官、使臣和“书肆之家”,有专门以刺探此类消息为生的活动者;消息灵通,时效性强,言官报之不敢言多有虚假信息;读者范围广,既有手抄,有印刷;从诞生其就遭到封建统治者封禁,始终未能根除。

23.《遐迩贯珍》(年重庆师范大学学硕)

年8月1日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于香港,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主要内容: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报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绍西方*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出现了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24.露布(年南京师范大学)

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事行动。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有用木板,因此称露板。主要用于*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被用来发布*治性的檄文。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

25.《万国公报》(年长安大学)

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年创办于上海,创办人为美籍传教士林乐知,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刊物。《教会新报》创办时是一份纯宗教性报刊,年9月5日,自第期改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内容上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大力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方控制之下。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变得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连皇帝经常阅读。该报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污蔑孙中山,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朝西方列强期望的道路即殖民化的道路发展。

完整版PDF版获取方式请移步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史最常考的100个名词解释附赠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