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30日,“六一”儿童节前一天,《人民日报》在2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斯霞和孩子》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时隔59年,这篇报道的作者之一徐文的儿子孙小伟辗转多处寻得了当年的这份报纸,并以南师附小校友的身份捐赠给学校,以祝贺母校周年生日。
被校史馆内一张照片触动
他辗转多处,寻得当年这份报纸
今年4月份,为迎接南师附小周年校庆,*事评论员、扬子晚报*事专刊主编孙小伟和几位校友受邀回到学校,一同回忆当年上学时的温暖往事。在参观校史馆时,一张黑白的三人合照让孙小伟感到惊讶又欣喜。照片的中间是斯霞老师,而坐在斯霞老师左侧的正是孙小伟的母亲记者徐文。
这张老照片瞬间将孙小伟的记忆拉回到8岁那年。“我母亲徐文当年是新华社江苏分社文教组组长,照片中的另一位老师是文教组的记者古平。”孙小伟介绍,当时为了出一篇关于教师的报道,母亲徐文和古平老师成了南京师范学院附小的常客,也和她们的采访对象斯霞老师成为了好友。“但是我发现校史馆里有这张老照片,也有关于当时报道的文字记载,遗憾的是却没有当年的这份报纸。所以我就想我有责任去找到当年的这份报纸。”
之后,孙小伟就托朋友辗转多处寻找,最后终于在一位藏家手中寻得了这份59年前的《人民日报》。报纸虽已泛*,但是文字依旧清晰可见。文章通过《掌声里的秘密》《一把特殊的钥匙》《大雨中的考试》三个斯霞与学生的故事将斯霞的“母爱教育”进行温情呈现。
年5月,新华社总社全文播发了徐文、古平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年5月30日,《人民日报》为了配合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在2版显著位置刊发了这篇报道。孙小伟介绍,这篇报道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各地的报刊杂志、省级*报纷纷转载,还有许多教师慕名来到南京师范学院附小取经学习。
原想当做思念母亲的念想
思考再三后决定捐出
“那段时间,我们在家里讨论的话题都是关于学校,关于斯霞老师。能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半个版面的报道,对于身为记者的母亲来说是一种荣耀和成就。”孙小伟回忆,母亲十分认可斯霞老师的“母爱教育”,“母亲不仅对我的教育充满了爱,即使在路上见到陌生路人打孩子,她都会立马停下来,上前制止并且告诉他们要用爱去关怀孩子,所以母亲非常希望能弘扬斯霞老师的教育理念。”
在《人民日报》刊发该篇报道的同年9月,孙小伟进入南师附小读书,并成为了斯霞的学生。“这份报纸求来不易,明年就是这张报纸刊发60周年了,原本我想把它作为自己思念母亲的念想,留给自己和家人的。”但是孙小伟转念想到,自己被校史馆里的合照所触动,而且这篇报道对学校、对斯霞老师的影响巨大,将报纸和照片放在一起才更有意义。“让更多人了解这篇关于斯霞老师的报道,作用会更大,至于我和孩子如果思念母亲了,可以去校史馆参观。”
一份老报纸让附小人再读“斯霞”
“童心母爱”已成为学校文化之根
南师附小校长周卫东告诉记者,得知校友捐赠报纸的消息学校感到很惊喜。今年,为迎接建校周年,南师附小与少年志融媒平台特别策划推出融媒交互产品“童年记忆博物馆”,吸引了广大校友争相发来关于母校的温暖记忆。而孙小伟的这份报纸,更是让附小人再次回忆起充满“童心母爱”的斯霞老师。
周卫东校长告诉记者:“时隔59年,作为附小人再次阅读,依然倍感亲切。一位总是微笑示人,和孩子玩在一起,与同事研在一起的慈祥脸庞温暖地浮现在眼前。今天,当我们再读‘斯霞’,总是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被历史的真实和博大的师爱所打动。斯霞老师敬业爱生的高尚师德、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务实创新的治学精神、超凡精湛的教学艺术,已化为‘童心母爱’四个字,成为南师大附小的文化之根、办校之本、教学之*。新时期,让我们像斯霞老师那样,永远做一名充满童心母爱、笃定前行的教育人。”据了解,这份59年前的珍贵报纸将于8月送至南师附小,今后将在校史馆进行展出。
你和南师附小还有怎样的温暖记忆或动人故事?赶紧扫码进入“童年记忆博物馆”发送你的童年老照片,或者发至公共邮箱:xyxxd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