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上班,博士又把我昨天晚上留下的半杯剩茶打翻了。(博士是一只猫,它长这样)
看着博士一脸无辜地舔着茶水、嚼着茶叶,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妈妈慈祥的教诲:隔夜茶有*,有亚硝酸钠,不能喝。
这让我对博士的小小生命一阵担忧,连它打翻我杯子的仇都顾不上报了。我抱起博士,医院。可就当我准备付款打滴时,我犹豫了。尽管妈妈的教诲那样慈祥,但万一要是谣言呢?万一呢?
网上查到,亚硝酸钠中*一般会在5分钟内出现明显症状。我盯着博士,用它幼小的身躯做了一个毫无人性的实验:我准备等他确定出现医院。一分钟,博士没事。五分钟,博士没事。一个小时,博士没事。三个小时,博士依然没事,并且又把我的水杯打翻了一次。
好了,基本可以确定隔夜茶有*是谣言了。
那隔夜茶究竟是否有有害成分呢?隔夜茶和当日茶又有什么区别呢?隔夜茶有*的谣言又从何而起呢?
隔夜茶有*的谣言,可能起源于隔夜开水有害。众所周知,食物放久了会产生细菌,而如果放隔夜,长期静置不移动,则会产生大量细菌。茶水隔夜后会变浑浊,有人便认为这是大量细菌繁衍的表现:相较于白开水,茶中有更多的糖和蛋白质,更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但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隔夜茶中菌群数量远低于隔夜开水。
这是为什么?
因为茶叶中富含茶多酚、儿茶素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也就是说,茶即使隔夜了,不但不会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还能杀菌。
那隔夜茶为什么长了一副苦大仇深的颜色?既然无*,它又为什么会变色?
隔夜茶变色,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其中的茶多酚、茶*素、咖啡碱等酚类、高级碱类物质易氧化,氧化后颜色加深。这些物质氧化后也是无害的,其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也是缓慢氧化,只是茶多酚氧化后可能会稍有些影响口感。其二是因为茶叶中的大分子,如果胶、蛋白质等和色素相互络合,相较于原有状态,产生的络合物颜色必定更深。
不那么隔夜茶里究竟有没有亚硝酸钠呢?经检测,是有的。但无论隔不隔夜,茶水中的亚硝酸钠含量均在0.1mg/L左右,比国家要求的安全标准1mg/L低了一个数量级,甚至比部分矿泉水中的亚硝酸钠含量还要低。抛开剂量谈*性,那就是耍流氓。这样低的浓度,想要喝茶致亚硝酸钠中*,估计先要水中*。
其实,仔细思索就能明白,茶中根本不可能含有大量的亚硝酸钠。亚硝酸钠想要致癌,或者说发挥它的*性,需要先反应生成亚硝胺,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偏酸的环境。而众所周知,茶水是碱性的,其不但不会为亚硝酸钠合成亚硝胺提供环境,反而会促进亚硝酸钠的分解。也就是说,茶泡水放上一周、一个月,里面的亚硝酸钠可能会再少一个数量级。
截止发稿前,博士依然在我身边活蹦乱跳的。这进一步证明了,隔夜茶真可以喝。
和妈妈通话,妈妈再一次慈祥地嘱托我,隔夜茶不能喝,有*。我反问道,既然早上的茶放到下午还能喝,那为什么晚上的茶放到第二天早上就不行了呢?
谣言止于智者,止于知识、止于智慧。习酒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