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中旬,我应邀赴斯德哥尔摩参加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一次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开始之前,我问参会的教授们:“维纳死在哪里?”没想到,来自欧美五国的五位同事和当地的教授不但不知道,有的还反问:“WhoisNorbertWiener?”
原来,这里没人知道鼎鼎大名的控制论之父,更不知道他就死在大家的身边。
次日,顺利完成答辩的新科博士帮我找到了维纳的去世地点——年3月18日下午,“就在那长长的台阶之上,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呼吸也随之停止。”
我正诧异,这台阶分明只是宽而已,其实一点也不长,难道是后来改建了?疑惑之际,蓝天白云之下,忽然一阵大风袭来,我急忙转身并扣住帽子,结果动作太急、墨镜落地。待我站稳睁开眼睛,却直觉得一团烈火扑来,原来是办公楼前的簇簇红花。
这一切,来得如此急促,让我一时头晕目眩、不知所措,脑中竟奇怪地闪现出维纳生前的自我评价——
他就是盗火给人类而牺牲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把智能机器的“自动智能”新技术带给了人类,却担心人类屈从于机器、放弃选择和控制的权利,内心总是充满了一种即将来临的“悲剧感”,“觉得自己是一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先知”。
年6月,由金峻臣博士抓拍于维纳猝死之地。
催生了三个诺奖
其实,纵观维纳的一生,悲剧是其脱不掉的底色。
猝死之后,他的批评者说,其瑞典之行是“觊觎诺贝尔奖”的一次游说之旅;但支持者反驳,维纳访问瑞典就是传播控制论,并非乞求诺贝尔奖委员会。
他们也许都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维纳的工作曾经直接帮助四人获得三个诺贝尔奖:玻恩(年物理学奖)、海森堡(年物理学奖)、沃森和克里克(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在获奖时或者获奖前都公开承认维纳对他们工作的重大贡献。
年,玻恩曾亲赴麻省理工学院(MIT),直接和维纳合作。他需要维纳的帮助,试图调和摇摇欲坠的原子粒子模型与突如其来的波函数之间的关系。尽管两人合作发表的论文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石,但玻恩承认他没有完全理解维纳的计算方法,也“几乎没有接受”维纳的波函数理论的核心概念。
然而,数年后,玻恩因“对波函数的统计阐释”获得了诺贝尔奖,并公开承认维纳是“卓越的合作者”。
年,玻恩的学生海森堡运用维纳在“几年前......在哥廷根介绍过”的谐波分析方法得出他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后因此获诺贝尔奖。
按维纳自己的说法,他10岁时,完成的第一篇哲学论文《无知理论》就讨论了所有知识的不完整性,成了他终生的理念,而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不过是其一个具体的体现而已。
年,年轻的沃森来到剑桥大学。此时,正值维纳的控制论在英国的影响达到高潮,这引发了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控制论分析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的想法。年,他们给《自然》杂志写信,提出“控制论将在细菌层面的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论断。几周后,他们公布了DNA的分子结构与模型,由此获得诺贝尔奖。
克里克随后正式提出的“信息是生物系统的一项基本属性“观点,清晰地揭示了生命的新奥秘,但其运用的模式和“10年前维纳提出的模式惊人地相似”。
面对这些诺贝尔奖,无人知道维纳内心的真实感受,他是否认为自己也应该得诺贝尔奖呢?世人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维纳觉得世人没有给他合适的赞扬,这是他患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终生受其所害。
正如维纳女儿所说的,“我父亲永远要求得到大量的称赞和安慰,他处于情感混乱时需要得到更多。”
《维纳传:信息时代的黑色英雄》,作者:[美]弗洛·康韦、[美]吉姆·西格尔曼,译者:张国庆,中信出版集团年8月版。
悲剧人生
然而,维纳在这一方面不但“供需严重失衡”,并由此陷入了个人生活的悲剧。
这位20世纪的少年天才、美国首批媒体的宠儿和明星,在遭遇两位心上人的“十动然拒”之后,不得不与父母安排的、但内心一直拒绝的女友结婚。
婚后,这位教授夫人尽管在生活上给予维纳精心照料,但是她的主要心思花在如何控制维纳的情感和“朋友圈“,成了家里的控制“控制论大师的大师”,在社交圈里赢得“名誉教授(Frau-Professorship)”的称号——维纳一高兴,就想着如何让他“抑郁”,便于控制;一旦看到维纳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太亲密,便想方设法进行破环,甚至不惜拿女儿的贞洁名誉作为“核武器”,诬告维纳学术上的关键同事设局让维纳的“不止一个”学生诱奸其女儿。
这场悲剧不仅是维纳个人家庭的,更改变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进程。多少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便是长期令人困惑的控制论“金三角”(维纳、麦卡洛克、皮茨)破裂的神秘原因。
我在美国学习与工作时,有幸结识了一批犹太裔学者和朋友。他们告诉我许多与维纳相关的故事和传说,特别是那些来自东欧的朋友,描述了很多关于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学界有种族歧视倾向的白人和犹太裔学者之间的冲突与纠结,维纳及其控制论就是这些故事中最精彩的篇章。
《维纳传:信息时代的黑色英雄》英文版封面
记得《维纳传:信息时代的黑色英雄》英文原版一出,同系的犹太裔同事Russ就兴冲冲地拿着他买的书来办公室找我,让我一定读一下,“终于有人给维纳伸张正义了!”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但当时没时间细读。
十年后,我有幸获得维纳奖,于是又托美国的学生专门为我再买了一本寄回国内细读并做了大量笔记,让我对维纳本人和他所处的时代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年10月,在香港IEEESMC(系统、人、控制论)学会年会上,我作了维纳奖讲座的学术报告,核心之一就是平行智能控制与“维纳运动”及其学术之道,引用了《维纳传》中“维纳小道”三部曲中大量史料。
我还曾一度安排学生专门做这一方面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研究,但因内容不符合理工科的学位要求而作罢,这也是为什么我积极参与并推动重新设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是一本传记,但更是一部传奇,因为它不但揭示了现代智能科技的源头与发展,真实地叙述了人类社会及其时代对技术进步的向往与恐惧。更重要的是,本书透过一批科技发展引领人物的探索与努力,直指人心的深处与远处。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现自己欣赏本书的角度,找到自己希望的东西。
在此,我罗列三个问题,以飨读者。这三个问题在相关学术界里广泛流传,但与所谓的科学“正史”相悖,却与本书有着书里书外、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供大家在阅读时思考。
现代计算机的先驱?
众所周知,今日的计算机都是基于所谓的“冯·诺伊曼体系结构”,但真名应是“维纳-冯诺伊曼体系结构”还是“冯·诺伊曼体系结构”?
维纳从上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现代计算机的研究,早于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现代计算机先驱,并于年秋与MIT工程系的新秀、二战时的美国*事科研的领袖、且在战后以《科学:无尽的前沿》而闻名的布什进行相关合作。布什不但承认维纳的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应用价值,并在他的成名专著中进行介绍。
年,维纳来清华任教,同他的第一个博士毕业生李郁荣教授一起提出了离散计算机的设想,并安排清华大学向MIT购买相应设备器件,希望进行实验,可惜因种种原因被时任MIT工学院院长的布什否定。
美国参加二战后,维纳于年再次向布什提出现代计算机设计的“五项原则”,依然没有回应。
冯·诺伊曼最初参加控制论“梅西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维纳关于计算机设计的思想,这让维纳十分兴奋,产生了把冯·诺伊曼从普林斯顿“挖”到MIT做数学系主任一起共事的想法,并立即付诸行动。为此,维纳于年底将美国研究电子计算和相关技术领域的顶级数学家以及人工神经元网络计算的主要理论家召集起来,与冯·诺伊曼在普林斯顿开了为期两天的会。
后来,还把他在这一方面研究最得力的助手介绍给冯·诺伊曼,推进相关工作,并终于在年6月底正式提出了今天被称为“冯·诺伊曼体系结构”的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
按照冯·诺伊曼自己的描述,其计算机是第一台“将维纳提交给布什的五条原则整合为一的机器”。
这就是为何美国*方和学界有人认为:“冯诺伊曼体系结构”的真名应该是“维纳-冯诺伊曼体系结构”的原因。
然而,计算机界人士无人有此提法。实际上,这在年于哈佛举行的世界上第一个重要的计算机大会上就已注定了。
那一年,哈佛物理学家、哈佛Mark计算机的创造者HowardAiken乘完成MarkII之际,召开了一次自动计算机会议,欧美名大学代表、名*府代表、75名产业代表与会,但大会期望的主角维纳却因为计算机与“制导导弹项目太紧密”,在最后时刻拒绝参加,不但让组织者艾肯愤怒,更让报纸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