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医院地址 http://m.39.net/pf/a_10057595.html作者:诗琪老师编辑:探月市场部
编者语:
一提到历史,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过去的,久远的,而能引起大众兴趣的往往是历史中某个人的「花边新闻、小道消息」。谈到高中历史学习,可能大部分脑中浮现的就是背诵某个年代和对应的事件,来完成对历史的记忆。
在探月,如果把历史看作是时间长河留下的痕迹,那么如何提取、解读、再书写,以至于启迪学生更全面地看待历史,并找寻自我在历史文化中的定位,就成为了学术部中国历史老师李诗琪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中国研究硕士专业的诗琪老师,在加入探月之前,一直从事公共历史教育推广的工作。对于历史的探究往往能以小见大,细致入微地发现历史事件中的关联,以动态的视角给学生课堂带来全新体验。
以下是她以展开「历史的复杂性」为课程设计出发点,所作的一系列教学思考和安排,真实地展现了她所经历的困难和磨砺。当问及为何用「展开」一词来描述历史复杂性时,她形象地做了两个动作:「未展开」是双手平铺张开,仅仅呈现了一个扁平的维度;而「展开」是两手上下左右翻飞,开启了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我是Leah,一名去年加入探月的新师。主要负责新生博雅课中的历史教学,也在今年开设了一门与音乐文化历史有关的选修课。
「新」是我近一年来的关键词:不仅是探月「新师」,也是教学中的「新手」。同时,还要面对刚刚加入的「新生」。这一连串经历,引发了我对历史这个学科的重新审视,亦开启了一个对于我而言,颇为困扰的话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向学习者展开历史的复杂性。
来探月之前,我的工作与「历史中的人」息息相关。做历史公共教育的推广、举办历史读书会、在老年大学教授回忆录写作、收集口述史资料……种种这些也愈发使人意识到历史最重要的面向之一——历史的复杂性。
历史的复杂性很难直接概括,如果让我给它做一个粗浅的说明,那么首先,各色各样的「人」,就使历史本身充满了复杂性。
《梦醒子》是本学期学习清末新*时,给学习者节选过的一本读物。这本书从晚清山西地方的一位普通士人刘大鹏入手,描绘了新*下普通读书人的切身体会与思考,是一本了解历史中微观人物体验的佳作。
人类是历史重要的参与者,这样的历史包含了每个人不同的体验。这些不同体验,有着空间和时间的多重维度。
例如在老年大学收集口述史资料时,我发现每个地区在建国初期,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国庆。贫困的县城是绕着城墙扭秧歌,富裕的城市是听广播、在工厂开联欢会。
个体的经验差异会在此体现,而地理位置、经济制度、科技发展、地区文化传统等等,都是导致多元性存在的因素。除此之外,记忆本身也会出现误差。老人们在回忆这些内容时,常有记忆的模糊、断裂,甚至移花接木。类似场面其实常发生在文献的编纂过程,这种「错误」本身,也赋予了历史丰富的阐述空间。
人参与着历史,也记述着历史。记述方式和视角的变化,也是增加历史复杂性的重要因素。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H·阿诺德所言,「历史是一个过程」。我想这种「过程性」,就体现在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书写上。
我们对过去的编纂和阐述不停止,那么历史就永无结局。譬如针对某个历史事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学者可能会给出不同角度的阐述。
只要他们的研究解释不断翻新,那这个历史事件在我们的认知中,就会不断变化。这一种动态的过程,使我们永远不可能以静态的视角看待某个历史事件。
初中时课本上学到的法国大革命,与大学时阅读过法文专著后再看到的法国大革命,就可能不是同一回事。这种理解上的变化,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过程」。
《左传》所使用的「春秋笔法」,便是我们了解春秋末至战国时期,人们如何记述和理解历史的极佳入口。
探月的教育理念,也许可与「历史复杂性」产生良好的互动。一个内心丰盈且愿积极行动的人,一定是能看到除自己外的「他人」:身边人,过去人,未来人……而了解到人的多样性和多维性,才能共情,才能行动,才能通达天地万物;也一定能接受「过程中的历史」,从过程,来感知世界的精妙与丰富。
在过往的历史教学经历中,我的讨论与教学对象,大部分是具备一定历史知识或人文学科背景的成年人。他们多对「历史」本身抱有兴趣,自身的知识积累也使他们比较容易感受到历史复杂性带来的细微乐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更习惯以讨论的方式去分享知识。
很「理所应当」的,我就把这种惯性带入了第一节课。结果满心期待的我被泼了一盆冷水,课上他们很难就讨论的话题做出回应,于是选择了皱眉安静。
例如当谈到周朝的「礼制」时,我希望学习者们的理解不要只是笼统地固着于简单的制度层面,而是了解「礼制」与当时人的生活紧密联系。
于是,我从「簋」与「鼎」两个礼器谈起。它们是两种礼器,同时也是周人煮粮食与肉的工具。抽象来看,制度性的「礼」,其实生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与细节。
如何煮粮,如何煮肉,这些饭食方式决定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秩序。周朝的原始性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由此看出。
这是一个诠释「历史复杂性」的很好案例:制度不只有*治面向,其产生更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从抽象到具象来「解构」礼制,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个激动人心的思考过程,但事实证明,这种隐藏了多层逻辑链与前置背景要求的内容,并不适合尚未进入「历史世界」的同学们。我意识到,曾经的教学方式有些单一,从节奏上讲,对高中生也略快了。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介绍儒法道墨四家的国家理想时。我当时满怀激情地绘制了一张坐标图,用来说明他们四家的国家理想。可当把这个抽象的坐标图放在大家面前时,我感觉学习者们明显倒吸了一口凉气。后来班上有几位学习者半开玩笑地宽慰我说:「Leah,我们很喜欢你那张坐标图,但我们还是喜欢自己做一些活动和探索。」
于是,有些沮丧的我开始回忆。深入的分析,是需要大量史实积累作为基础的,而这是很多学习者仍需要沉淀的。在我直接大量介绍分析性的内容时,学习者们往往是沉寂的,因为知识性的东西其实还未消化完全。但把知识消化的过程放慢并交到学习者手里,大家就会突然「复活」:他们会趴在地上一起做问题研究海报,很多人也会认真为其他组的成果做出点评。也许,在这之上,再进行深化和复杂讨论会更好。
这不禁让我思考,现在,我所面对的大部分探月「新生」们,也许是一群还未踏入历史大门的学生。历史对他们中的很多人而言,还是一块埋在泥里的旧物,还是一些写在纸上、一成不变的知识点。如何才能让他们望见历史之门后的生动世界?如果想让他们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又该如何更好地传递?
于此,我放下曾经熟悉的「学术分享」模式,开始向学习者们能够更好消化的方式靠拢。当时的设想,是从课程逻辑和内容两方面,来提升代入感。对很多生活在当下的学习者来说,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和自身关系仿佛不大。
如何去构建这种「切身相关」的代入感,应该是帮助他们了解历史的第一步。学习者们只有真的理解了历史的「表面」,才能继续潜入更深,更复杂的历史。
我将自己遭遇的困难和重新的思考与博雅组老师们讨论,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从逻辑上拆分简化课件中的问题链,以核心问题重新串联课程逻辑;内容上,叠加更多视频与图片素材,尽量从当下的现实问题切入过去……这些尝试,让课堂的氛围和学习效果逐渐改变。
譬如上学期学习唐朝这一部分时,为了增加学习者的「代入感」,我设计了一个闯关桌游「如何帮助粟特商人安讫到,平安度过在长安的一天」。
学习者需要寻找材料里的有效线索,帮助异乡人安讫到,成功在长安运送货物,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做一些体育锻炼)。
在这个游戏里,学习者可以了解到当时作为国际都市的长安,如何实行「城市人口管理条例」,如何包容各类商业贸易、文化融合、多民族风情等等。
比起简单去背诵一首李白的《少年行》,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更立体地了解到时人的生活。在后来的知识总结环节,那些经历过「衙役」惩罚的同学尤其敏感,会很快说出长安当时的一些贸易特点与细节。而提到游戏中记忆深刻的「舞姬」环节,大家则会一齐分析舞姬的民族和表演特色。
左右滑动查看部分游戏说明书内容
10年级学习者在做游戏时的场景
当拥有了历史「代入感」后,又要如何继续深入下去,展开历史的复杂性呢?
我曾经做过几种尝试。首先,是让学习者看到,对待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时期的记述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有着丰富的时代与立场印记,构成对同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多层次理解,仿佛暗藏了许多夹层的百宝箱。这就是「历史的褶皱」。
以三国为例,后来的西晋人为其作了《三国志》,这可能是最贴近真实的三国史料。但其记叙,仍不免受到晋朝以首都「洛阳」为正统的立场影响。
而到了罗贯中所在的元朝,汉人身份低微,希望恢复曾经的*权。于是,《三国演义》中渴望复兴汉室的「蜀汉」,在此时被誉为血统上的正宗。
曾经的「洛阳正统」曹魏,则成了篡位的负面代表。后来的「历史描述」,包括影视及游戏等,都受到了前者的影响。
我们今天对三国时期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混合了史实及历代描述,是一个隐藏了丰富层次的历史认知。所以在学习三国的历史时,我们就进行了一个小的「三国历史褶皱」项目,让学习者去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文献或影视中,对曹操是如何记述的,有哪些异同,以及产生异同的可能原因。
9年级和10年级的学习者在做「三国——历史的褶皱」主题发表
其次,以陌生或全新视角切入熟悉事件,也是一个不错的「展开复杂性」方法。
例如在这学期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我发现很多学习者都对该运动的「农民起义」特点很了解,但太平天国背后所浮现的全球经济、文化勾连,却往往被忽视。于是,那一节课我们使用了全球史的视角,分析了工业革命和英国殖民贸易,甚至美国内战与太平天国的关联。并借此机会了解到许多19世纪的英文报纸,是如何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
这也是我开设「历史——无线电与磁带的时代:二战后的东亚社会及流行音乐」这门中阶选修课的动机。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二战后的历史,让学习者知道,历史的研究视角可以从纸质材料拓展到听视觉媒介等等素材,可以从事件扩展到文化、生活等等领域。随着视角的转换,一片未知之地也会向他们敞开。
上学期博雅课的历史PA之一,是比较中国与海外的史学家,在评价宋朝时有何异同。让学习者了解这种视角的差异,也是陌生化熟知内容的一次尝试
除此外,打破学科的界限,例如将科学史、文学史等等不同历史专业的材料放置在课中,也可以拓宽孩子们对「历史学科」自身复杂性的理解。
无论如何,这种尝试我会继续下去,也希望学习者能够从这趟「复杂性之旅」中,收获对历史的共情与探求欲。最后,想把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放上来,希望那些留在过去的复杂人生,能够被我们发现并记忆。让时间在我们的思想中,流动并融合。
「故事中的主要中国人物,无缘像外国人那样可以一走了之。这是他们的世界,供他们打造或摧毁的世界。这是少数几个人的故事,这些人被扯离安稳的家庭生活,身不由己地扮演起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而影响历史深远的角色。
这本书在谈人所无法回头的慎重选择,在谈一旦做下,其影响就无法打消的作为,在谈危机时代可走的路愈来愈少,终至除了挺身冲进天翻地覆的巨变,冀望巨变过后能找到平和安稳的人生之外,别无他路可走。」
——《天国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