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89.html年5月29日,日清公司发生残害工人事件。
《向导》周刊第六十八期年6月
年5月29日,日清公司职员无故将趸船小工刘财明推入江中淹死。30日,码头工人集会游行,要求惩凶手,恤死属,增工资,保护工人生命安全。公司当局被迫接受部分要求。
日清汽船株式会社或日清轮船公司,是20世纪上半叶一个活跃于长江流域的日资航运企业,年4月1日,由大阪商船、日本邮船、湖南轮船和大东轮船等企业合并成立。其总部设于东京,在上海、汉口、镇江、南京、芜湖、九江、长沙、常德、沙市、宜昌、重庆、苏州、杭州、清江浦和香港设立分公司和代理处。
资料来源:九江市志、维基百科
日清轮船公司工人被害案,是九江近代史中的一次影响力较大的涉外事件。但它发生的日期却不明确。在《九江市志》的大事记中,本次事件被记录为5月29日,在《九江市志》第四册的“外事侨务”中,将其写为5月28日。《炎*春秋》杂志的文章中,本次事件又被记为5月30日。
死者名为刘财明,是码头上的小工,就是搬运工,没啥技术,出体力。他从日清码头的趸船上掉入水中后被淹死。从趸船落水,无论水性多好,都是九死一生。
刘财明是被日清公司职员袁阿发推下水的,从名字来看,袁阿发是中国人,很可能是监工。这种狗仗人势的货色直接与下层工人打交道,最容易引发事端,九江近代大多数涉外事件都是这帮人搞出来的。
-,建设中的九江码头图源: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日清公司主要做大米生意,扛麻袋运米,总会有些散落,按照行规,散米可以让小工清扫带回家,也算是小福利。袁阿发声称,刘财明不是捡散米而是偷米,于是将他推到水里造成死亡。事情闹大了,两方说法不一,日清方面当然希望低成本结案,声称对方失足落水,给五十块大洋作为人道主义援助。工人方面当然不干,退一步说就算是小偷小摸,也没有把人推到水里淹死的道理,于是鼓噪起来,发起了罢工。
笔者查询各方资料,罢工日期是5月30日,刘财明死亡日期并无明确记载。按照事件发展来判断,死亡—报官—交涉—罢工,刘财明不会死于30日,28、29日都有可能。
九江开埠以来,发生过多起涉外冲突事件。本系列曾经讲述过其中的两起,一是震惊全国并被载入史册的余发程事件(见《历史上的今天·4月26日·载入史册的余发程事件》),另一起是码头巡捕伤人事件(见《历史上的今天·3月14日·码头风云》)。发生在第一起死亡事件最为恶劣,虽然九江人民团结一心抗议罢工,但并未达到惩罚凶手的目标。年第二起伤人事件,码头工人们则展现了团结的力量,并为自己争取到了权益。
-,建设中的九江码头图源: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年的这一次罢工,性质又变了。工人们的背后出现了一股*治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共产*领导的青年团。年,*组织尚未在九江建立,但九江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已经成立,受命组织青年团的是在同文中学就读,后来成为我*高级领导人的饶漱石(见《历史上的今天·2月10日·饶漱石在九江》)。
日清公司事件发生后,九江青年团成员积极参与到罢工运动中,并成为宣传者和运动的组织者。他们为工人撰写了罢工宣言和给日清公司的抗议书,有理有节地提出了四项要求:(一)惩办凶手;(二)抚恤死者;(三)增加工资;(四)优待工人。
《向导》周刊第六十八期年6月
在工人团结的力量下,在青年团的宣传组织下,在广泛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最终日清公司不得不部分同意工人提出的要求,赔偿死者家属元为了结。
日清公司罢工事件,是共青团在九江第一次参与并组织的运动,革命队伍得到了实际的锻炼,更广泛地团结了群众,为以后领导更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打下基础。
笔者找到了年6月出版《向导》第六十八期,其中全文刊登了由九江共青团地委撰写的《九江码头工人罢工宣言》,这是九江涉外事件中第一次由工人组织独立发布的宣言,而不是往常的新闻报道,它代表着一个群体不成为组织,并将成为越来越强大的阶级力量。
《向导》周刊第六十八期年6月
《向导》周刊现已不为人熟知,但它的背景和*治影响力是同时代任何书刊报纸所不能比拟的。年,它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治机关报。它的刊名由陈独秀书写,它的主编是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它的固定撰稿人。《向导》周刊的影响波及全中国的穷乡僻壤,它被誉为“黑暗中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若想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我*的*策和思想,看《向导》就够了。
《向导》周刊刊登的这篇《九江码头工人罢工宣言》,也明证了罢工由我*组织。这篇宣言挺有意思,或许是白话文推广未久的缘故,文字中有明显的学生语气,绝非工人的口吻,有点儿稚嫩,带着些客气,骨子里却透着坚强。这篇文章和这次罢工活动,是九江共青团第一次精彩的亮相。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笔者以为,这才是真实有趣的历史,百年过去,仍带有温度的历史。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