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70年代部队伙食空军一天伙食3块5一个 [复制链接]

1#
怎么才能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22774.html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可以说已经极为丰富多彩,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铺满超市的货架,米面粮油、果瓜蔬菜、零食糖果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即使有些东西你在本地买不到,京东、天猫和淘宝等电商平台,也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品尝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美食,无论你的家在哪里,你都可以吃到四川的辣椒、南京的鸭子、广东的糕点和新疆的水果。

不仅民间老百姓吃得好,中国*队的伙食质量同样很高,*队是特殊的人群,日常训练和执行任务,能量的消耗都非常剧烈,*人必须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才能保家卫国。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队的伙食不仅美味可口、五花八门,而且讲求科学合理,膳食和营养均衡,每餐要摄入肉类补充脂肪,摄入蛋奶补充蛋白质,摄入蔬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就算是在野外作战,无法像在基地的时候吃到最新鲜的食物,也能够吃到用特殊工艺制作的压缩饼干,自热食品和罐头。

我们再来看看*队中的精英——航天员的食谱,神舟十一号航天员的早餐包括:粳米粥、椰蓉面包、五香鹌鹑蛋和酱香芥菜等七种;

午餐包括:什锦炒饭、肉丝炒面、土豆牛肉和紫菜蛋花汤等八种;

晚餐包括:绿豆炒面、牛肉米粉、虾仁鸡蛋和什锦罐头等八种。此外,还会根据情况加餐。

看看这些眼花缭乱的美食,是不是很有成为航天员的冲动?

然而,你可能无法想象,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物质生活贫乏到了什么地步,很多人对那个年代并不了解,只在电视上和杂志报纸上看到过零散的报道,好奇想知道当时的*队伙食怎么样,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贫苦的70年代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上面提到的这些东西你统统吃不到,而且所有商品都需要凭票购买,即便是这样,很多东西也买不到。

民间如此,*队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彼时的中国极为贫穷,*和国家既需要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也需要维持*队的日常开销,可以说是一分钱掰成两瓣花。

由于经费紧张,所以*队的伙食不是很好,作为规格最高的*种空*,一天的伙食居然也只有3块5;一个普通连20块,就要维持多人的三餐,现在想想简直不可思议。

还想吃肉丝炒面?那恐怕只能在夜里做梦的时候梦到了,事实上,别说肉丝,就连面粉都是限量供应。

当时国家给*队的配给标准是一个月45斤米面的主食,3斤肉佐餐和1.5斤植物油。特殊*种标准高一些,但是也没有高处太多。

为了节省开支,同时让战士们吃饱,部队里的炊事班可以说是想尽了一切办法。

在外出采购的时候,往往挑选的都是既便宜又顶饱的东西,最典型的就属土豆了。由于土豆价格低廉,淀粉含量又很高,所以很受采买人员的欢迎。

采买人员是高兴了,可却苦了这些吃土豆的战士,特别是冬春两季的时候,蔬菜就那几样,你想吃别的也吃不到。

那时候条件有限,一天三顿,往往早上稀粥配咸菜,中午土豆片,晚上土豆丝,或者换过来,中午土豆丝,晚上土豆片,反正不管怎么样,一天到晚吃的都是土豆,什么你还想吃别的?对不起,没有!因为领导吃的也是这些。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根本吃不好,但是没有办法,当时的条件就是那样,贫苦的年代,必须节衣缩食,才能将苦日子熬过去。

而相比下面这些历史时期的人们,70年代可以吃到米面,可以吃到肉食和植物油,已经可以算作生在幸福年代。

井冈山上饥饿的红*战士

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下的人民*队必须直面一个最大的威胁——饥饿!

秋收起义胜利后,毛泽东带领上千人进入井冈山,首先摆在面前的就是吃饭问题。在井冈山根据地,由于当时受到国民*反动派的围剿,再加上当地资源贫瘠,人烟稀少,根据地难以获得充足的补给,粮食根本不够吃。

红*部队起初主要依靠的是王佐、袁文才部的接济,后来朱德和陈毅领导的湘南部队来到井冈山胜利会师后,情况变得更为恶劣,*民加起来近万人,每月要吃掉40多万斤的粮食。

要知道井冈山“人口不满二千,产谷不满万担”,根本无法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为了不被饿死,所有人都在尽量节衣缩食,上至领袖下至普通士兵,吃的都是红米饭,喝的都是南瓜汤。

有歌谣为证,“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你要说真的好吃吗?其实也不见得,但是当时的战士并没有任何怨言,这种无私的品质彰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激励*领导下的*队排除万难,获取最终胜利的强大动力。

为了打破国民*的经济封锁,*中央除了组织根据地人民耕地种田,还规定无论官职大小,都要参加生产劳动。此外还开辟了红色圩场,用来交换物资,在*民的共同努力下,井冈山的红*才堪堪避免了被饿死的命运。

长征路上的故事之一——半碗青稞面

由于王明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红*不得不退出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悲惨壮烈的大迂回,由此发生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茫茫的雪山草地上,没有任何其他粮食和食物来源,每个战士只有一点点青稞面,用来果腹充饥,无论是领袖、*官还是普通战士,都是一脸菜色。

青稞面并不好吃,然而,就连每个人的青稞面都是定量的,副主席周恩来也不例外,即使非常饥饿,他也没有行使一点特权,始终坚守本心,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

他除了严于律己,还叮嘱战士们要珍惜粮食,绝不能浪费。战士们听从他的教诲,都把自己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然后拴在腰上,贴身保存。

随着长征路越来越艰难,青稞面也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将野菜和青稞面放在一起煮汤喝,让肚子里至少有点东西。

有一名战士,名叫吴开生,他的青稞面早就吃完了,已经饿了整整两天,但是怕给其他人添麻烦,始终没有说出来,周恩来知道后,让警卫员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青稞面给吴开生充饥。

但是吴开生坚辞不受,周恩来看着这名战士憔悴饥饿的脸庞,心疼地说道:“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感动地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又过了几天,不仅青稞面已经全部吃完,就连野菜也已经吃光了,甚至珍贵的*马也吃完了。红*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当中。

这时候,周恩来命令警卫员把自己剩下的的半碗青稞面拿出来,全部分给战士们泡水喝。

“就剩这半碗了,分掉了那您吃什么啊?”警卫员彻底急了,宁愿不执行命令受罚也不想敬爱的周恩来挨饿。

周副主席却由衷地说道:“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战士们双手捧着青稞面汤,心中百感交集,都暗自发誓宁可牺牲也要走完长征路!

长征路上的故事之二——十二个铜板买一个梨

年4月,中央红*绕过贵阳,进入了云南境内。尽管那里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可天气十分炎热,长途跋涉的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又累又渴。

红*战士们四处找水,可是找遍了附近的区域,还是没有找到适合饮用的水,眼看大家都要中暑,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虚脱了。

终于,战士们看到了一个小村庄,表明人民*队的身份后,本以为可以借一点水解渴,没想到当地的村民因为听信了国民*反动派的宣传抹黑,全都害怕地躲了起来。

实在没有办法,战士们只能在这里安顿下来,自己取水喝,红**官还严令不许打扰村民正常生活。

有一天,在女战士打水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厨房的草堆中,竟然发现了整整一筐梨!被迫从根据地撤出后,红*战士们就已经很久没有见过新鲜水果了,尤其是每天都要经历消耗极大的行*,身体对水果没有渴望那是不可能的。

可是红*对*纪的要求极高: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战士们只能强忍住内心的渴望,就当从没见过这筐梨。就在这时,一位红*女战士因为高烧脱水,整个人都非常痛苦,这让她的战友们都很心急。

看着这一筐梨,大家突然想到,可以凑钱买一个梨给她,补充水分缓解痛苦,经过东拼西凑,总共拿出了12个铜板,向村民“买”了一个梨,这件事改变了当地村民对红*的印象,为人民*队赚得了好口碑。

八一农场的艰苦岁月

八一农场建立于年8月,地址位于拉萨市西郊的洛堆林卡,这是西藏第一个国营农场,响应了毛泽东主席对进藏援藏部队“进*西藏、不吃地方、屯垦戍边、寓兵于民”的十六字要求。

八一农场设立的目的是解决进藏部队的口粮问题,为了保证进藏部队不饿肚子,同时最大程度上避免给当地造成的影响,中央决定在当地建立国营农场,鼓励战士自己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农场建立之初,条件十分困难,西藏是高原,不比平原地区,土壤贫瘠,多沙地荆棘,而且驻藏部队还要克服高寒缺氧的问题,但当地*民不畏艰难,竟然硬生生开辟了多亩耕地。

辛勤的劳作创造了奇迹,“那年秋天,看到萝卜、白菜、土豆从地里‘胖乎乎’地钻出地面时,战士们真是乐开了怀。”有人感慨道。

八一农场的开垦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满足了部队的需要,还多出一部分,将新鲜蔬菜送上了藏民的餐桌。

忆苦思甜,珍惜当下

回忆光辉岁月,与其说艰苦的条件让人唏嘘,不如说奋进拼搏的精神才更加令人备受鼓舞。

每当谈到这段历史,就有很多人露出一脸不屑的表情,应该明白,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民吃苦耐劳换来的,有很多人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夏天吹着空调,吃着西瓜,这样的场景根本无法实现。

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如果你觉得祖国不够好,就用双手创造未来,用双手强大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