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简说一下古铜镜收藏与保养基础知识 [复制链接]

1#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出名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铜镜,是以青铜制造,在我国古代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历代妇女必不可少的照容用具。从迄今发现最早的齐家文化时期的七角星纹铜镜开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两汉、直到清末时期被玻璃水银镜子取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铜镜延续生产使用了多年。

从民间收藏角度,历代铜镜按照其特征划分,大致可分为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因为铜镜镜体、镜纹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收藏人士一看某面镜子时候,通常都是根据这方面确定其所属时代,再细看镜纹就能确定其为该时期何种纹饰的镜子。

历代铜镜的镜形多为圆形,战国时期出现少量的方形、长方形、镂空等镜形,唐代出现葵花、菱花、钟鼎形、带手柄等多种镜形。战国时期镜体轻薄,直径都在15~24厘米。两汉时期的镜子比战国时期稍微厚一点,但却比较小,直径在10~15厘米,甚至6~7厘米的镜子也很常见。唐代的镜子比较厚重,多在15厘米左右,达官贵人的通常有20多厘米。宋代到明代时期,镜体变化多样,大镜小镜都有,尺寸都不是十分规律。

汉唐铸造的镜子因含锡量比较多,以及其加工工艺的特殊性,镜上面常有水银沁、黑漆古,而镜子虽然破碎但无变形,断口多见银灰。而宋代以后的铸造镜子多为单纯的*铜质,少锡成分,镜面多显露旧铜和氧化皮壳包浆或略薄的贴骨锈。镜体多变形,但很少破裂。

历代铜镜作为一种艺术品,制作精美,极具有其艺术价值与收藏研究、观赏价值,其也受到收藏家人士的喜爱。就其价值而言,主要体现在镜子背后的不同时期各异精美图案纹饰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鲜活时代的社会生活意识与思想情趣。

历代铜镜纹饰,随着历史变迁而变化,每个时代流行的纹饰都反映了时代特征,观镜子的纹饰就能容易地判断铜镜时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纹饰比较流行单或双圈凸玄纹、山字纹、螭龙纹、盘螭纹、花叶纹、菱花纹等。汉代相对流行星云纹、云雷纹、龙虎纹、铭文纹、重列神兽纹等等。三国魏晋时期流行车马纹、凤鸟纹、四叶纹等。隋唐时期流行瑞兽纹、十二生肖纹、葡萄纹、龙纹、月宫飞仙纹等。到了宋代比较流行瑞花纹、鸟兽纹、缠枝花卉纹、龟鹤纹以及吉祥铭文的文字。明清时期多以龙凤纹、八宝纹、四字成语为主的纹饰。

历代古铜镜的收藏,谨记两点,一是观赏摆放或者把玩时候,手要拿稳、放稳,因为唐以前的铜镜质地很脆,脱手掉落就会破碎。二是最好带上纯棉手套后再触摸,尽量避免汗~水触碰,防止镜子的“青铜病”发生。

“青铜病”是一种使青铜器腐蚀加快的现象。元凶是绿色的铜锈盐基氯化铜。在空气湿度大于49%的情况下,铜器的表面就会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锈层,但都是质地致密的锈蚀物,对青铜器是没有损害的。可是,如果青铜器原先已受到氯的侵蚀而生成氯化亚铜,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和氧气接触,可以生成蓬松粉状的盐基式氯化铜,通常称为粉状锈。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可以很容易地透过蓬松粉幢的锈层,进入铜器里面,使内层的青铜器继续锈蚀,并不断地向深层扩大,直到铜器溃烂穿孔。这就是文物界所称的青铜病。

保养青铜器,需要定期清理青铜器,青铜器可能会出现土斑、锈斑、油垢等,可以用蒸馏水清洗,清洗好后需要多用蒸馏水漂洗几次。放置青铜器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存放的地方必须保持干燥,温度建议控制在18度到24度之间。青铜器可能会出现土斑、锈斑、油垢、汗渍等需要定时的清理。清理青铜器需要用蒸馏水,先将蒸馏水适当加温,再用清洗剂清洗,清洗好后需要用蒸馏水多次漂洗,以免损坏器物。青铜器要避免接触有害液体和气体,不宜将浓厚的油脂涂在铜器上,接触青铜器时必须戴上纯棉的手套,不能用有汗的手接触,以免对青铜器的表面造成腐蚀。

介绍一种易于操作治疗“青铜病”的方法。用探针小心地将铜器上的浅绿色粉状锈刮去,用浓度90%的酒精溶液将锌粉调湿,用毛笔尖蘸着潮湿的锌粉,涂在清理后的部位边缘上,充分接触,然后用小刀尖压实;再用浓度为90%的酒精溶液将锌粉润潮,用不连续的小水滴滴注锌粉8小时,连续3天,每天加一次水,待处理后的部位变成了灰色状时就行了这是利用锌离子的金属活动性,生成一层含氧化锌、氢氧化锌、碱失碳酸锌的保护层,能隔开锈蚀铜层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所以能够控制锈蚀的积聚发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