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1年4月27日创刊50周年中国青 [复制链接]

1#

·报庆前夕,本报曾经报道过的18位英模人物作为庆典特邀嘉宾汇聚北京

·4月27日,18位英模人物在团中央与首都各界青年畅谈人生

·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青年报创刊50周年纪念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新老青年报人、英模人物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

·4月29日,报社举行报庆5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曾经在中国青年报工作过的老报人回“娘家”,忆往昔,看现在,说未来

各界贺信贺电纷至沓来青年报人立志更上层楼

记者江华

本报北京4月25日电(记者江华)明天是本报创刊50周年的日子。连日来,本报陆续收到许多贺信、贺电,在编辑记者中产生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再接再厉,以实际行动回报广大读者的厚爱。

《光明日报》在贺信中说:“50年来,贵报在团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在团结教育广大团员青年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青年报》在宣传报道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保持鲜明的特色,报纸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广大青年读者的良师益友,并受到各界读者的欢迎。”

《解放军报》在贺信中说:“贵报始终以肩负中华民族未来的青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热情为新生事物鼓与呼,发掘报道了一批富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青年奋发进取。50年来,贵报始终真诚地为青年人提供服务,已成为广大青年朋友的良师益友。衷心祝愿贵报办得更好,更受青年读者欢迎,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雷锋报》在贺信中说:“你们敢于坚持真理,伸张正义,讴歌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坚持反腐败,高唱主旋律。你们始终关心青年成长,对先进青年不吝版面给予彰显宣扬,对后进青年给予帮助引导,对犯了错误的青年给予关爱教育,使他们迷途知返。你们不愧为青年的良师益友、广大读者的知心朋友,不愧是报界精英!”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贺信中说:“《中国青年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宣传教育方针,艰苦创业,奋发进取,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贺信、贺电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有新闻界同行,有各级团组织、部队、机关、学校等单位。他们对本报50年来推动社会进步、引导青年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均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本报的未来寄予深切的期望。

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致信本报总编辑李学谦:“我们衷心祝愿和坚信《中国青年报》在新的世纪里,一定能够进一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中,为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团青海省委代表全省万各族青年希望《中国青年报》在未来岁月中“年年有突破,岁岁上台阶”。“传承文明,50年中风雨历程;继往开来,华诞后更展雄风。”团南京市委、南京市青联代表全市团员青年祝愿《中国青年报》越办越好:“新世纪再上新台阶!”

团福建省委、泉州市委派人专程赴京,参加本报庆祝活动。

发来贺信、贺电的还有许多普通读者。安徽省临泉三中的顾畅宣一笔一划地用钢笔写来一封贺信:“作为祖国青少年的一员,我衷心祝贺《中国青年报》创刊50周年。《中国青年报》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生活的灯塔和指明灯,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总参谋部李文、张力等同志在贺信中说:“《中国青年报》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是中国最好的报纸之一,其真理性和人民性是中国媒介之最。”

今天下午,天极网站将两个大花篮送至本报编辑部表示祝贺。就在记者发稿时,本报传真机、传达室还有贺信、贺电到来。

永远与青年同在

——创刊50周年致读者

本报编辑部

今天是本报创刊50周年纪念日。50岁对一个人来说,是由中年渐入老年的年龄。然而,有50年历史的中国青年报却仍然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跃动着青春的追求。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里,时时会有泥沙俱下、黑白杂陈的事情发生,时时会有喧嚣与嘈杂,但中国青年报却始终保持着热情、纯真和执著。

因为我们知道,中国青年报是面向青年的报纸。从创刊那天起,本报就把全心全意为青年的健康成长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50年来,中国青年报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年努力学习科学理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向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目标前进;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功立业,在改革开放中奋发进取,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50年来,中国青年报与青年同呼吸、共命运,时刻注意倾听青年呼声,反映青年要求,维护青年权益,为青年提供多方面服务。青年是社会生活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面向青年的中国青年报也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潮头,倡导新思想、新观念,扶持新事物,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讴歌青年英模,高扬时代精神,促进社会进步。50年的历史说明,只要中国青年报永远和青年在一起,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青春就永远属于中国青年报。

今天,中国青年报仍然是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之一,拥有几百万忠诚的读者。青年学生、青年知识分子、党政机关青年干部、企事业单位青年职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青年官兵是我们的主要读者群。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7岁,半数以上接受过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文化程度高,社会责任感强,对人生、对中华民族的未来都有着执著的追求,是青年中的先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带动着其他青年。我们为拥有这样的读者而自豪,同时也因此感受到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深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今天本报的读者,明天将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骨干和中坚,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影响深远。肩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的青年,需要一张对青年、对社会、对民族负责任的报纸。能够在青年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一点痕迹,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一点奉献,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怀着这一份虔诚,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从创刊那天起,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报人都在为此而奋斗。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天里,有许多读者来信或来电告诉我们:“我是读着《中国青年报》长大的。”他们中,有青年,有中年,还有老年。我们将铭记读者的勉励,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青年报已经走过50年历程,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中国青年报走向新的50年的起点。新的50年,是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50年。在新的50年里,青年一代的使命仍然是中国青年报的追求。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全心全意为青年的健康成长服务,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青年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更好地适应时代,适应青年,“与时代同行,为青春喝彩”,使中国青年报常办常新,永葆青春。要团结、教育、激励、引导青年,首先要向青年学习,只有不断从青年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汲取青春气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的需求在发展,中国青年报的事业也要发展。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增强为青年服务的物质基础,提高为青年服务的能力。

在过去50年里,中国青年报与一代代青年共同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在新世纪里,中国青年报也将与青年一道创造新的辉煌。中国青年报的事业,归根到底是青年的事业,离不开广大青年的参与和支持。在新的世纪里,希望广大青年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与我们一起探索,一起前进。

来源:中青在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