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2 表明、说明类
高考趋势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在能力要求上,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反映类”,接下来就是“表明、说明类”。从历年全国卷高考试题来看,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答案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答案之间是现象与本质关系,三是题干与答案之间是是非判断关系。面对新情景,需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
解题秘籍对此类题目的选项,应该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判断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地来说,“表明类”试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现象—本质关系)。不过,全国卷大多数“表明类”试题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或者规律的,与“反映类”试题区别不大。
1.(·全国文综Ⅱ,28,改编)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中国的改革以英国制度为基础
B.后*一派代表了中国历史趋势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中国变法活动
解析由材料“年”“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支持光绪帝主持变法运动,反对慈禧太后干涉*治,故选D项;当时中国改革以日本为主要效法对象,排除A项;中国历史的趋势是进行*治改革,而非顽固守旧,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材料强调的是部分西方人的态度而非列强干涉中国内*,排除C项。
答案D
2.(·全国文综Ⅱ,33,改编)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
A.文化趋于活跃B.轻工业在加速
C.城邦走向独立D.新教传播广泛
解析由材料可知15世纪欧洲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有印书坊的城市,印刷术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这是欧洲文化发展活跃的表现,故选A项;仅凭印书坊的发展,不能得出轻工业的整体发展,排除B项;中世纪伴随欧洲城市的兴起,出现了少数自治城邦,但图中的城市并非独立城邦,排除C项;新教传播是在宗教改革后,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3.(·全国文综Ⅱ,35,改编)
苏联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农业问题始终未得重视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人民生活需求大幅减少
解析由材料可知,年苏联的煤钢生产目标没有完成,肉和蔬菜瓜果等民生产品的目标更是一半都未达成,这说明苏联经济存在严重的问题,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时代,对农业非常重视,虽然改革并未成功,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上,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年正是勃列日涅夫当*之时,排除C项;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人民的生活需求应该是增加的,排除D项。
答案A
4.(·全国文综Ⅰ,29,改编)~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成为大众选择
C.资本主义改良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革命”一词出现次数较多,故选A项;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排除B项;材料“‘民主’出现次数……不及‘革命’的1/20”说明革命观念抬头,但是不能否定有人认同改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5.(·江苏单科,9,改编)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治、*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治、*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马克思主义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是在中国共产*成立后,而中国共产*成立于年,故B项错误;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答案A
6.(·江苏单科,14,改编)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
A.代表工场手工业主的利益
B.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脱节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解析罗马法“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这说明罗马法规范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故D项正确;罗马法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罗马法“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故B项错误;C项错在“世界各国”。
答案D
1.(·安徽马鞍山三模,24)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蕃屏。这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
B.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
D.能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
解析西周诸侯对内保持团结,对下控制,对上承担各种义务,这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故选A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分封制下诸侯、卿大夫等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排除B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西周诸侯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不能说明一定能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排除D项。
答案A
2.(·福建福州二模,25)史书记载,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对之,汉景帝“默然而沮”。这一记载说明汉初(
)。
A.官员争权夺利现象严重
B.外戚干*局面得到扭转
C.中央注重加强地方管理
D.君主行使权力受到限制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汉景帝打算立皇后兄长为侯,由于周亚夫的引经据典而没有实现,即“汉景帝‘默然而沮’”,这说明在汉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故选D项;题干讲述的是丞相周亚夫阻止汉景帝“立皇后兄长为侯”的事情,不涉及官员争权夺利和外戚干*现象,排除A、B两项;题干内容反映的是皇权受到相权一定程度的制约,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
答案D
3.(·河北保定二模,25)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
A.明清封建*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务运转
D.行*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解析“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必须请示……”等体现了专制权力的加强,导致管理不够灵活,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府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排除A项;强调“有例可援”说明标准不严格,排除B项;不断地需要请示说明权力没有分散,排除C项。
答案D
4.(·四川南充三模,27)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
)。
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
B.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
C.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的现象出现
D.*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策
解析题干“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反映了将土地权转化为商业资本,用商业资本来购买土地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的情况,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典卖地产投资,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的情况,没有说明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排除B项;明清时期*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策,排除D项。
答案C
5.(·安徽*山二模,28)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古代科举制度是传统士人进身之途,但在清末有了重大变化,《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提出:改变考试的内容、减少中式的名额、废除文科科考。据此说明科举改革意在(
)。
A.鼓励经世实学B.废除中式科考
C.改变考试内容D.学习西方文化
解析据材料“改变考试的内容、减少中式的名额、废除文科科考”可知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清末减少华而不实的考试内容,鼓励经世实学,故选A项;“减少中式的名额”反映出没有废除中式科考,排除B项;“改变考试内容”不是目的,排除C项;据《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可知学习西方文化是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D项。
答案A
6.(·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五,28)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这一演变(
)。
A.说明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
B.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宣传
C.遵循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方针
D.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
解析“富国强兵”强调器物变革,“兴民权”“开民智”强调制度变革,“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则要求思想变革,这说明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故选A项;“富国强兵”阶段是洋务派而不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中国向近代学习不是不断完善传统文化,而是不断摒弃传统,排除C项;“真正转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7.(·广东广州二模,30)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积极为新*权建设培养人才
解析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准备建设新中国,故选D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是在年中共七大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B项;据“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可知教育的对象是干部,不是群众,排除C项。
答案D
8.(·安徽“江南十校”一模,31)邓小平在年指出:“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也结合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非(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表明(
)。
A.*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了质的突破
B.计划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依托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解析三个时期对计划和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有不同的论述,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具体说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故选A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确立于21世纪初,排除D项。
答案A
9.(·安徽芜湖三模,32)“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影响,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了罗马法(
)。
A.程序严谨、体系缜密
B.适应新的社会经济转型
C.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D.推动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解析据材料“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可知,罗马法适应了新的社会经济转型,故选B项;材料“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影响”说明罗马法在奴隶社会存在局限,无法证明其程序严谨、体系缜密,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说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于罗马法产生作用之前,排除D项。
答案B
10.(·广东佛山二模,33)16世纪20年代,德国大学建成新的课程体系,增设许多有关希腊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和考试语言也由教会规定的经院拉丁语变成古典拉丁语。这说明(
)。
A.新教在教育领域扩大自身影响
B.人文主义思潮促进教育发展
C.宗教改革使大学有更多自主权
D.传统文化在大学得到复兴
解析材料“增设许多有关希腊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和考试语言也由教会规定的经院拉丁语变成古典拉丁语”反映的是文艺复兴的现象,这说明人文主义思潮促进教育发展,故选B项;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新教在教育领域扩大自身影响,排除A项;“教学和考试语言也由教会规定的经院拉丁语变成古典拉丁语”没有体现宗教改革的思想,宗教改革主张民族化,教育应该多一些民族的东西,排除C项;“增设许多有关希腊语言、文学的课程”不能证明传统文化已经复兴,排除D项。
答案B
11.(·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34)下表所示的是~年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情况。据此可知,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策(
)。
A.消弭了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
B.表明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C.有利于促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
解析~年苏联处于工业化建设时期,“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客观上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选C项;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从未消弭,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主旨是“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并未明确设备是否主要从美国引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未涉及苏联经济体制的转型,排除D项。
答案C
12.(·山东潍坊一模,35)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这表明(
)。
A.世界形势动荡不安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人类需要全球治理D.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
解析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大量全球化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世界形势动荡不安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全球化问题的出现是全球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排除D项。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