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县报二十年
李晶
年,我儿子出生,县报也在同年发行,冥冥中注定的缘分让我与县报结下了渊源,当年的往事记忆至今犹新。
那时我就喜欢文学,闲暇不时涂鸦一些分行的文字,姑且称之为诗。因为喜欢写,自然就得多读。当时电脑还不普及,看书、读报就成了阅读的首选。
儿子出生后不久的一天,我看到了一张《邯郸日报临漳版》的报纸,可能是因为家乡报纸的缘故吧,倍感亲切。就从单位如山似的报纸堆里找出了往期的一张张《邯郸日报临漳版》,一字一句,一篇一版的通读,以后的报纸也是每期必读,并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裁剪下来,粘贴于笔记本中。
从中我知道了临漳古称邺,因大业始居而得名,想起了小学时学过的课文《西门豹治邺》;从中我知道了临漳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曹操就在这里扩建邺城,构筑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在三台宴请文武、写诗作赋、练兵演阵、坐阵逐鹿、谋划霸业,自然也知道了曹冲称象的典故、知道了拴马桩的千年古柏;从中我知道了临漳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建安文学上承楚辞、下启宋唐、凝聚风骨,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继承发扬、吟咏传唱,自然也知道了三曹七子、蔡文姬等建安文学领*人物,知道了文姬归汉、七步成诗的典故,知道了洛神(宓妃)、八斗公子;从中我知道了临漳是隐于世外、将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走向的谋略家、纵横家鼻祖*谷子的诞生地,知道了红茅草的动人传说……
原来临漳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么多动人的典故传说!作为一个临漳人,怎么能不感到自豪?作为一个临漳的“文化人”,怎么能不承担起传承、发扬的责任?于是我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古邺文化、了解古邺历史,并讲给襁褓中日渐长大的儿子听,虽然他听不懂,但会被熏陶,从小激起膜拜、热爱家乡的童心。胎教已经盛行,言传总胜于胎教吧?
《邯郸日报临漳版》后更名为《临漳通讯》,最后定名为《临漳周报》,伴随着我儿子的成长一步一步地日趋成熟、完美。记录了临漳以民生为根、文化为*、生态为脉,科学发展,强力推进,致力于打造富有特色的邺都新城的“三年大变样”;记录了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文明城、卫生城、森林城创建的奋斗经历;记录了拆掉隔阂、透出和谐、绿县城、聚民心的“拆墙透绿”等一项项、一件件重大决策部署、民生实事。
为传承历史、彰显文化、建设生态,临漳县先后扩建新建了三台遗址公园、邺城博物馆、廉吏馆、*谷子文化园等文化景点,邺城公园(三台园、七子园、三曹园、六朝园)、金凤公园、邺令公园、玄武公园、健身公园等主题公园。一条条绿化带、一个个小游园、一方方小片林、一块块文化石、一栋栋居民楼连片成区,形成了“车在森林跑,人于画中居”的独特魅力宜居县城……
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主导产业的经济创收为各项发展添薪助力……
二十年,儿子已长大成人,县报也长成了人读人爱的婷婷少女,我从读者也逐步成为写作者,多首(篇)作品见诸县报版面。县报醉人的墨香陪伴着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诗歌爱好者逐步成长为作品见诸多家国家级媒体,文字收诸多部国家级出版书籍,加入多种国家级文艺协会的诗人、作家。
看到儿子,我就想起了与他同龄的县报;翻阅县报,我就想起与她同龄的儿子。儿子出门远行的时候,我就反复地翻阅一张张县报,聊寄相思。
儿子成长相册、县报版面剪贴时常置于案头。写作闲暇,翻一翻相册、看一看剪贴,品一杯茶,想一段陪伴的往事,涌上心头的是甘怡甜蜜。
作者简介
李晶,男,笔名非马,河北省临漳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艺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中宣盛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人民艺宣网特约文艺评论员、丹江文学社纸刊副主编、河北省临漳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诗作散见于多种国家级媒体,百余首诗词收录多种国家出版社出版的诗词合集;多次获全国文学创作大赛奖项。
本文由李晶非马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