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弘扬电影摇篮精神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复制链接]

1#

摘要:长春电影制片厂曾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同类型影片的“七个第一”,创作生产故事片多部,译制外国影片多部,向全国输送优秀电影人才多名,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五朵金花》《刘三姐》《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人到中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一部部新中国银幕经典历久弥新。

一年之计在于春。年2月18日(正月十四)下午,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中央文史研究馆调研组来到新中国最早的电影制作基地——长春,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关于全面振兴东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电影摇篮’与东北振兴”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由冯远副馆长带队,馆员李前宽、程大利、梁晓声、陈平原,特约研究员刘谦,著名导演肖桂云等组成。

摇篮巡礼征程回望

年2月19日一早,调研组一行来到赫赫有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郭沫若题写的厂名、巨型毛主席雕像、“工农兵”厂标,顿时唤起人们色彩斑斓的光影记忆。

在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文史研究馆、长影集团有关领导陪同下,调研组步入长影旧址博物馆。长影博物馆在老厂房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成。年,日本战败,我*接收满映,成立东北电影公司,标志着人民电影事业的正式开篇。年,东影更名为人们熟悉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一帧帧影像、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讲述着长影70多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创业发展史。长影曾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同类型影片的“七个第一”,创作生产故事片多部,译制外国影片多部,向全国输送优秀电影人才多名,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五朵金花》《刘三姐》《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人到中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一部部新中国银幕经典历久弥新。

看着一幅幅熟悉的电影海报,冯远副馆长非常感慨,他说:“我们都是看着长影的电影和译制片长大的,无数亲切鲜活的银幕形象、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和耳熟能详的电影音乐铭刻心底。70多年来,长影为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注入主旋律的正能量,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人们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其本身也是新中国文化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研课题负责人李前宽馆员谈起长影如数家珍。年,刚刚迈出校门的李前宽走进长影大院,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年以来,李前宽与肖桂云这对影坛伉俪,联合执导了《佩剑将*》《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等多部经典影片。作为长影人,李前宽先生曾动情地说,长影诞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有着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承担着*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书写了属于*和人民的时代荣耀与辉煌。*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在电影业蓬勃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长影继承发扬“电影摇篮”精神,做强主业的机遇已经到来。要用作品说话,重振长影雄风,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长影“小白楼”展厅吸引了梁晓声馆员的目光。看着老旧的木质办公桌、高高摞起的旧报纸、书柜内满满的剧本清样,他仿佛回到了35年前。年,梁晓声馆员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得了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同年,长影将这部作品改编成同名电影,他第一次走进著名的“小白楼”。“小白楼”位于厂区东南角,现在看来显得有些冷清,但几十年前却名噪影坛,曾云集众多有名的剧作家、作曲家和词作家,见证了长影独立电影剧本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剧本和影视歌曲从“小白楼”的书桌案头,走进摄影棚,走上大银幕,走进人们心里。

汇聚众智把脉长影

北国春城,华灯初上。元宵佳节万家团圆之夜,关于长影创新发展的座谈会已进行了四个小时尚未结束。座谈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伟主持,调研组与吉林省文史研究馆、参事室、电影家协会、动画学院、长影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参加。

长影集团总经理李庆辉介绍了长影近年产业发展和主旋律影片拍摄的情况。他说,长影集团年组建成立,积极探索并实施主业创品牌、产业促发展的“两轮驱动”战略。在产业上,设立了长影电影频道,建设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把老厂区改造成电影博物馆、艺术影院、电影主题音乐厅等,在海南打造超大型电影产业园区。在电影主业上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主旋律题材创作上,《索道医生》《老阿姨》等多部影片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商业片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长影面临老厂退休人员补贴负担较重、国企经营机制制约、没有海外影片进口权、电影投资风险高、人才流失严重等困难,希望能够获得国家在资金投入、电影进口发行权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合理的电影投资容错机制。

吉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宋江波,希望国家对重点主旋律影片有幅度比较大的支持*策,对长影的红色文化进行抢救性地挖掘和保存。曾在长影工作的编剧王霆钧也提到抢救长影文史资料的紧迫性。吉林省*府原参事李铁建议使长影在东北文化产业发展、东北亚文化贸易上发挥领*作用。

李前宽馆员说,长影的“摇篮精神”是什么?就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今天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得多,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发扬“电影摇篮”精神,用好长影的金字招牌,挖掘历史积淀,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精品项目,拿好作品说话。主旋律作品是我们长影的看家本事,要抓一些有影响力的主旋律作品出来。这么大一个厂,一年没有十个、二十个片子撑着不成。要有排炮效应,拍电影也不可能百发百中。

梁晓声馆员对主旋律电影创作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说,不只长影,国有电影厂都很艰难。“主旋律”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仅限于英雄模范人物?如果这样就变成所谓的“绝主”了。今天,全世界都把电影定义为带有艺术特征的商品。我们也要有一个更包容、更开放的电影概念,思维可以开阔一点。

陈平原馆员也认为对主旋律的理解应该拓宽,只要立场没问题就是“主旋律”。学者、科学家题材一般戏剧性不是很强,硬要把他拍成故事片,效果不会好。他批评电影大制作趋向像*博,同时丢掉了先锋性、实验性,不符合艺术规律,建议长春设立小制作电影奖。他还提出通过走进课堂盘活老电影资源,委托高校文史专业整理长影档案资料等建议。

程大利馆员强调电影作为内容产业,前提是尊重电影艺术规律,根本上还是要把故事讲好,要有趣味,让人爱看。要解放思想,发掘人性美、能感动人就是正能量,不能表面化地图解形势、图解*策。要善于利用资源,比如建设博物馆、编辑老电影图文书等,有些老电影也是可以翻拍的。

肖桂云导演强调主旋律电影的艺术性问题。她说,有了艺术才有生命力,才会有人看,才能宣传出去。如果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完成任务来拍摄,一定是没有观众的。作为长影人,她激动地说:“长影这个阵地前人打下来不容易,如果丢失了,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刘谦特约研究员提出要抓住机遇,利用文化产业“口红效应”,振兴长影。建议拓宽长春电影产业链,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机制,设立长春电影发展基金,学习国际先进的电影经验等。

冯远副馆长总结指出,我们确实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回头路没有了,要解放思想,扬长避短,化解矛盾,迎接挑战,谋求发展。要用好长影这块金字招牌,挖掘长影历史文化资源。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正确把握主旋律题材创作,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就应该是主旋律。要有经营思路,要研究市场,精心策划本子,多渠道筹措资金,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要立足吉林,立足东北,还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打造东北亚艺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真心希望长影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深入基层踏雪春城

雪后的长春,银装素裹。20日上午,调研组深入长春市二道区,踏访东北亚艺术中心、长春拖拉机厂旧址、南航旧机场等单位,实地考察长春电影产业空间布局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合作等情况。

在东北亚艺术中心,调研组一行参观了东北亚艺术展示区、电影职业学院场地及其他园区设施,听取了中心负责人的介绍。

据东北亚艺术中心董事局主席周华起介绍,东北亚艺术中心文化园区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东北亚艺术中心是“永久性东北亚博览会文化板块分会场”,先后承办七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已成为“国家级、国际化、品牌化”艺术大展。年,长春华起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开始筹办长春电影职业学院。园区内还有东北亚书城文化综合体、东北亚艺术博物馆、丝路文化街等板块。

冯远副馆长关切地询问电影职业学院的筹备进展情况。当听说已经完成了90%时,他非常高兴地说:“这些年来,周华起先生为东北亚艺术中心园区做了很多努力,在地方*委、*府支持下,从书画、摄影、图书扩展到电影领域,组建长春电影职业学院,都是非常好的想法。既有长影的振兴,又有电影学院,还要建一个电影基地,看来长春市在电影产业布局上有一整套思路。”李前宽馆员接话说:“这是一盘大棋,现在正逢其时。我们要有信心,在全面振兴东北的大形势之下,让电影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在长春变为现实。”

随后,调研组先后来到长春拖拉机厂旧址和南航旧机场。长拖旧址是长春著名工业遗址,占地面积42万平米,建筑面积80万平米。据介绍,长发集团拟建设集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商务办公、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复合园区。南航旧机场是高楼广厦包围下的一块处女地,占地42万平米。据介绍,南航拟在此建设集国际航空酒店及会员中心、国际航空培训及教育中心、居住区为一体的国际航空城。李前宽、肖桂云导演指出,长拖老厂房是苏式厂房代表,举架高,特别适合改造成摄影棚。加之位置便利,面积较大,适合打造成长春新的电影拍摄制作基地,兼具遗产保护和文旅功能。南航旧机场如能打造成电影外景基地,兼具影片取景拍摄、景观优化、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功能,相对国内其他外景基地具有独特的城市支撑环境优势。从长春电影产业布局来看,这是最佳规划选择。

电影之城放眼长春

年2月20日下午,调研组召开了第二场座谈会,着眼长春市电影产业发展与东北亚国际文化交流。

长春市文广新局局长张鸣雨介绍了长春市推动新文创产业发展的情况。他说,长春是一座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产业发展优势显著,包括汽车文化、冰雪文化、雕塑文化、航空文化,特别是电影文化。近年来,长春市一直在认真谋划和推进重振电影雄风,被国家电影局赋予打造新时代“电影新摇篮”的使命。最近市委市*府决定设立专项基金,发挥市场和*府“两只手”的作用,扶持影视项目,拉动长春影视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优化新文创产业生态。

长春新区商务局副局长何宏介绍了远洋北方影视城项目的基本情况。该项目由北京嘉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长春新区国企龙翔集团文旅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占地30万平方米,总投资50多亿元,拟利用北湖湿地的生态景观,依托长春电影资源,打造集旅游、度假、影视文化为一体的国际级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现已开展影视产业的导入工作。

青怡坊集团董事长张丹表示,愿意借助电影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把资金、资源带回到长春,做中国最大的电影资源交互平台。

吉林省管理学会会长刘贵富重点谈了电影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作用。他说,长春广大民众和社会各界都对长春电影充满感情,殷切期望振兴电影。从世界各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经验看,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电影产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资源禀赋看,长春具备发展电影产业的全部条件。从“一带一路”北线、东北亚区域文化交流看,将长春打造成东北亚电影发展中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进入新时代,长春电影产业振兴需要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建议在长春建设“1+X”电影特色文化小镇,打造“电影之城”。

长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颖强调,长春市无论是*府官员、学者,还是企业家,大家已经形成共识,一定要发展电影事业、电影产业。

李前宽馆员说,长春电影文化深深扎根在全国人民的心里。我们要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发扬“电影摇篮”精神,把长春打造成在东北亚乃至在世界有影响的新电影基地。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则:国家意志、*府支持、专业团队、市场运作、互利共盈。可以在东北亚博览会框架下,升级长春电影节成为“东北亚光影彩墨艺术节”。电影牵头,把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都带动起来。

肖桂云导演激动地说,今天座谈会看到这么多有识之士已经行动起来了,我特别感动。上午看了长拖旧址、南航旧机场,位置很理想,工业文化厚重,如果用来做电影可以发挥最好的作用。

陈平原馆员说,我曾问做投资的朋友,为什么说“投资不过山海关”?朋友说到广东,*府是热情服务的,到东北就不是这样子。这次来,我很高兴地发现省、市领导都想振兴长春的电影事业。应该更多考虑如何调动民间的力量,他们比国企更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