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是中国新闻之父,胡适赞他为中国的伊藤博 [复制链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述中国历史上那些敢为人先的历史开创者们。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很多使得中国大为改变的历史事件,而推动历史运转的,则是那些做出种种功绩的风云人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记住,有些为中国历史做出贡献,却因为一些原因名不见经传,但是他们却对后世影响巨大!

说起新闻,最早的传播媒介是报纸,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第一份报纸是什么,而他的创办者又是谁,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浪花中,事物不断涌现消失,后浪消除了前浪的痕迹,甚至使得很多历史埋没在废纸堆里,只能凭借偶然的发现,才能发现不为人知的历史深处的真实。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他是中国新闻之父,胡适赞他为中国的伊藤博文,如今却无人知其名。那么中国第一份报纸是什么呢?这位杰出的人物又是何方神圣?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中国第一份中文日报是《循环日报》,而创办这份报纸的人是中国思想家就是王韬。他还创造了近代中国最早的新闻评论文体——王韬体,林语堂称赞他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胡适则说,王韬生不逢时,若是生在日本,便可和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并驾齐驱,再不济也是西乡隆盛的水平。如此高的评价出自胡适之口,看来此人非比寻常。但是,这样一位人物,却晚年盛名不复,生卒年月不详,直到学者邬国义先生在废纸堆里发现了相关的史料,才让关于他的生平重见天日。

王韬本名王利宾,字子久,年他出生于苏州城外一世代书香之家,本是昆山王家,是明代望族,族中很多在明代为官的大臣,明末清初,王家多为国捐躯,最后只剩下他们家一脉,后来靠读书为业。

他九岁就已经能读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有神童的美誉。之后就开始开馆教书。王韬的三个哥哥出生不久都因为痘疾相继去世,而弟弟因为吸食鸦片,27岁去世。家里只有王韬擅长读书,所以父亲对他倾心栽培。13岁开始,王韬在当时的名儒顾惺门下,师傅喜好喝酒,两人常常一边探讨学问一边豪饮,所以王韬有好酒量世人皆知。

但是神童王韬却从年16岁开始屡次县试失败,但是因为文章有奇气被赏识进入县学,第二年考中秀才,19岁乡试又大败,大病一场,从此以后王韬就不再打算走科举这条路了。

年,王韬在父亲的推荐下,进入洋人麦都思的墨海书馆,麦都思非常喜欢王韬的才华,但是王韬却因为不喜欢外国人,觉得工作非常疲惫,麦都思给他每月二百金的工资,可是王韬却依然觉得穷困,因为王韬爱好书籍,常常花钱购置,他在这段时间内结识了李善兰,蒋敦复,徐寿,华蘅芳等近代思想家。年,他和传奇女子廖宝儿结识,聊宝儿嗜好*博,使得千万家财散尽,王韬对廖接济颇多。

年,王韬上书太平天国,信件被清*查获,王韬因此被通缉,但是王韬又有上书的嗜好,甚至还曾上书曾国藩李鸿章。据说,王韬在太平天国参加过考试,并获得了太平天国的状元。

在麦都思的儿子麦华佗的帮助下,王韬流亡香港。这期间,他加入理雅各的英华书院,先后把《诗》,《易》,《书》,《礼》,《春秋》翻译到西方,有的翻译本至今还在西方通行。

在香港,王韬眼界大开,年,理雅各邀请王韬到欧2年,他亲身经历了法国世博会,到英国议会旁听,并受邀在牛津大学演讲。年,王韬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并创造出了著名的王韬体。王韬的议论具有世界眼光,超越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在任职期间写了上千篇时论,因为言论犀利,见识不凡,引起轰动。

年,王韬在李鸿章的帮助下,从香港回到上海担任《申报》编辑。王韬没有儿子,大女儿出嫁早逝,二女儿残障,不会说话,王家五代单传,至此绝后。王曾表示只要自己文章能留给后世五百年,不需要儿孙传代也可以。但是并没有如他所愿。晚年王韬帮孙中山润色过写给李鸿章的书信。晚年王韬闭门谢客,70岁去世的时候,知道他的人已经不多了。

说起王韬的一生,起初他以士大夫心态鄙夷西洋,再到后来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开始从世界新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并且创造出中国最早的新闻报纸,开启国人面向世界的视野,这种气量值得我们去学习。在那样一个时代里,正是因为像王韬这样的开眼看世界的杰出人士一直以来通过报刊丰富国人的视野,才把中国从沾沾自喜的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点醒过来,正是这种气魄,使得中国这头睡狮醒了过来。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向王韬致敬!

好了,本期就说到这里,评论区留给大家,下期更精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