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汉字的改革史差一点就输给了拉丁语系 [复制链接]

1#

汉字的改革史:差一点就输给了拉丁语系!

文言文流行了几千年,但可以想见历代的中国人,平日言谈绝不会整天“之乎者也”,只是在古代很少人把平民百姓的日常口语记录下来而已,敦煌石窟中的唐代俗文和历代民间谣谚,实际上正是当时的白话文,到宋代元代,印刷业大发展,这样的口语记录陆续增加,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如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风行一时,但文人学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可以辗转流传,却不能成为正宗的文学,官方和文人认可的仍然是文言文。

到清朝末年,为鼓动民众,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纸,梁启超的时论文章已经有明显的白话文倾向,所以当时非常醒目,被称为笔端常带感情,文言文也可以带感情,但总归在语感上隔着一层,需要体会,不如白话文,可以使读者形成质感,来得自然直接和强烈,直到辛亥革命以后,白话文的倾向也只限于部分报刊,学术著作和诗歌小说还是文言文的一统天下。

最早提出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适,他在美国留学,有一位信仰基督徒的华侨,给留学生分发宣传新式文明的白话传单,如不满25岁不要娶妻,多种树等,其中有一张是废除汉字,使用字母,胡适因此受到启发,开始研究文言文如何易于教授的问题,他认为文言文是死的语言,白话文是活的语言,主张文学革命,最早用白话文写诗的是胡适等留学生,写自由体的白话诗,也用白话写格律诗填词。

年,苏联学者越俎代庖,制定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中国字母,在苏联华侨中推行出版了字典书籍和报纸,据说扫盲效果还不错,所以想更进一步用以取代汉字,这一套中国字母被山东学者戏称为山东方言字母,因为在俄华侨大都是下关东的山东人,所以苏制的中国字母采取了山东土音,如果用这套山东味儿的字母拼写一封信寄给北京人,他只好到鲁菜系的同和居饭馆去找人翻译才能熟悉一切,当时吴玉章等人在国内也曾大力主张用拉丁字母拼音的方法取代汉字,但是没有多少实际的结果,这不单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允许学者文人坐而论道,从中讨论语言文字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汉字和汉语的需要,有其内在的逻辑,因而汉字本身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道理,不是什么人振臂一呼就可以改头换面的,50年代以来,汉字的改革主要是推行简化汉字,拉丁化的方案只能说是胎死腹中了。

简化字古已有之,称为破体字,是在长期的使用中约定俗成的,出现之初是为了节省笔画,便于书写,50年代的简化字则是由专家学者根据汉字特点加以整理和创造,由*府以法令推广成为通用文字,这些简化字结构科学和汉字形音结合的特点,受到群众欢迎,对于普及文化教育大有裨益,当时寓居美国的胡适被批评为买办学者,但是他对简化字方案认真评阅后称赞不已。

在简化字推行的同时,汉语拼音方案也逐渐完善,终于替代了流行几十年的注音符号,但是如果以为拼音字母可以取代方块字,拼音文字比象形文字科学,那么就矫枉过正了,可以想象任何文字最初出现都是象形的,很可能是由图画变到符号再变到文字,据说拉丁字母的a就是牛形之首,a的发音是从牛的发音转化而来的。

也许是思维方式不同的缘故,一些民族形成了拼音文字,一些民族形成了汉象形文字。至于汉族的方块字流传至今,而其他民族的象形文字终于失传,应当有更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拉丁语系发展形成几十个国家的不同文字,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不同知识,不同文字的字汇和语法非常复杂,而汉字是单音节文字,组合,词汇,简洁明了,唐德刚先生对此有精辟和风趣的介绍,如羊字可以组合出公羊,母羊,羊羔,山羊,绵羊等等,无论何种羊认得一个羊字,都可以一目了然或八九不离十,而拼音文字的羊就大不相同了,看起来似乎不大搭界,只有借助语言和思维的中介才能联系到一起,所以需要记忆的内容就会大大增加

汉字的书写可能不如拉丁文便捷,但汉字未见得比拼音字母难记,而学习汉字需要记忆的词汇量,却比学习拼音文字需要记忆的词汇量少得多,汉字大约有6万个,但只学会字,就可以看懂94%的报刊书籍,一个职业文化人,如果认得四五千字,就算是呱呱叫了,知道汉字,也就可以玩文字吃饭了,而要看得懂,周末版的纽约时报非认识5万个英文单词不可,这几乎和康熙字典所收的汉字一样多,试问有几个中国人需要做到这样的地步,才能看懂地方报纸?

汉字不但容易掌握利用,而且靠自行辨识的特点,还有利于开发右半脑,从而提高智力水平,据日本学者研究,从五岁学汉字的孩子智商可以达到,从四岁学习可达,从三岁学习可以高达,此外五笔字型等拼行方法输入汉字词组的技术,使得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拼音文字,从而使得汉字难写的看法,在信息时代失去了依据,有专家认为,东亚汉字技术圈与英语技术圈将以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对话,这对人类发展会产生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

我们不但有必要纠正对汉字不正确的看法,而且应该看到在中国这样地广人众,方言方音非常复杂的国家,人人可以看得懂的方块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主要功臣,是分久必合的持久动力,北方人看广东的粤语电影和看英文片没什么区别,如果没有汉字沟通,也许河北人和广东人只好算两个民族,持之已久,说不定就成了两个国家。

汉字的另一大功劳是维系历史和文化,传统汉字的读音古往今来有不少变化,但自已变化不大,学过文言知识的高中生可以把24史当小说看,而对于拼音文字来说,几百年的语言文化就可能使古文变成天书,莎士比亚的原著在今天已经有许多英语读者看不懂,拉丁文更已经成为专门学问,没有多少人可以运用自如,这样比较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汉字拉丁化,窒碍难行,不能像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那样得到社会承认,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到,简化字不是汉字改革的目的,至少不是最终目的,繁体字不可能一笔抹上,说不定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复兴,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提出的识繁写简,不失为一种适当的学习中文的方法。

近代以来,中国语言文字的变化说明,传统必须改变,但是传统不可能完全改变,也不需要完全改变,黎锦熙先生是近代中国国语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曾经有敢于国语运动的艰难历程,写了一首《龟德颂》自勉,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儿走,不睡。这种快快的慢慢走的规则,合乎辩证法,也合乎传统,改造的实际需要,现在还值得我们玩味和发扬光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