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楚河汉界变幻无穷,一代棋王谢侠逊用中国象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天津哪家好 http://m.39.net/pf/a_9775915.html

谢侠逊(.10.1-.12.22)中国近代著名象棋大师。四岁初知象棋门径,六岁领悟棋理,九岁通晓棋谱,十岁全县称雄,十三岁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名噪东瓯。年,在上海力挫群雄获中国象棋个人冠*;年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称“中国棋王”。年首创介绍象棋比赛实况、可供观众欣赏的挂式大棋盘,此创造后被推广向全球。

图注:下象棋

芦沟桥事变发生一个月以后,上海发生“八一三”事变,日寇大举侵华。谢侠逊虽年已半百,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决心为抗日救亡尽一份力量。他将妻儿送回平阳老家,只身来到南京请缨救国。无奈国民*当局对此置之不理,谢侠逊报国无门,心急如焚。后逢国民**府准备派五位巡回大使出国募捐,其中赴欧美四人已定,惟去南洋的苦无适当人选。谢侠逊找到邵力子,毛遂自荐。邵力子为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为之保荐,并题词相赠:“胜者所用败者之棋,明乎此义,复兴中国何难哉!”张治中也赠题词一帧:“虽剩一兵一卒,亦必抗战到底,必得胜利而后已。”冯玉祥手书“象棋国手”以勉。

图注:卢沟桥

谢侠逊从菲律宾到印尼,又从印尼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取道缅甸回国,从年11月至年,历时两年。谢侠逊以弈棋形式在侨胞中宣传抗日救国,为慰劳抗日伤兵、救济难民募捐,计得捐款多万元及许多金银珠宝首饰。先后归国参加抗战的华侨余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国家特使只身两度赴南洋诸国以弈棋形式,宣传抗日救国,动员侨胞为祖国募捐,支援抗日,为祖国神圣的民族解放大业作出贡献,被誉为“古今以来以象棋报国之一人者”,周恩来曾赞誉他为“爱国象棋家”。由于他积极宣传抗日,曾遭国民*特务殴打致重伤。

图注:象棋

年,出生于年的棋王已是百岁高龄的老寿星。年为谢老百岁寿辰在上海举办的祝寿活动,有中外各界人士多人参加。为表彰他一生对中国象棋事业的贡献,国家体委特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棋坛上对谢老的赞誉很多。曾有所谓“卡”字棋形盛传一时,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青年时代的谢侠逊使过一个“绝招”,他利用象棋残局图形排了一个“卡”字,讽刺当时窃国太盗袁世凯的复辟称帝。袁世凯你要想当皇帝吗?你上不去,又下不来,你要被卡住了。残局在报上发表,人们心领神会,一致叫好。可惜当谢侠逊再运用“绝招”与友人共同写成《帝制纪事象棋新局》一书,拟继续揭露袁的丑行时,却遭到当局压制,被迫停止发行。然而,当公元年谢侠逊在重庆与周恩来同志会晤以后,这绝招不绝,终于得到了大大的发挥。

图注:袁世凯(前排左三)

夏末秋初的一天,谢侠逊正在东方文化协会与棋友下棋,突然有人报告:“周恩来同志来啦!”喜出望外的谢侠逊迎上前去。周恩来一见就赞扬开了:“你是有名的象棋家,这次在南洋爱国华侨中,利用象棋比赛做抗日救亡宣传,成绩很不错!”随后两人在下棋和论棋当中,谢侠逊深深感到:作为延安象棋赛亚*的周恩来同志,对棋谱十分熟悉。周恩来“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重兵卒”的精辟见解,与谢的看法不谋而合。就是在这次会见中,谢侠逊向周恩来同志提出了自己萦绕脑际已久的愿望——他想到延安去。但周恩来同志却说:“重庆到陕北困难重重,还有许多危险。你就在重庆,也有很多工作可做的。”

图注:下棋

“那我能做什么呢?”

“当年你和潘定思同志合著的《国耻纪念象棋新局》就是宣传爱国,就是对人民作贡献呀。”

谢侠逊听了这番话,联系周恩来同志所说象棋的兵卒就是群众,抗日救国就要广泛发动群众的话,悟到这个工作确是自己能做的。在这以后,棋王一系列以*治时事为题的象棋残局,如《抗战到底》《惩办祸首》《最后胜利》等陆续在报纸上出现了。他与周恩来同志下的那盘和棋残局,就提名为《共捍国难》,发表在重庆《大公报》象棋专栏第一百期上,成为我国象棋史上的珍贵资料。以后又发表了《止戈为武》《制止内战》《悬崖勒马》《暴*必败》等残局图形,抒发他对国事的意见。

图注:抗战

 下棋不忘爱国,爱国结合下棋,这是棋王谢侠逊棋道的最大特点。但就是在抗日时期,这也不是一条一帆风顺的道路,谢侠逊曾为此付出了百般辛劳,也招致了种种危险。他不仅在南洋宣传抗日时受到过匕首和手枪的威胁,在重庆与周恩来交往时,也遭到特务暴徒的袭击,被打断过两根肋骨。然而谢侠逊始终不屈不挠,真无愧“爱国象棋家”的称誉。

棋王谢侠逊有五女二男,繁衍到第四代,子孙已达人。其中除已故大儿子谢秉毅擅长象棋外,其余多不工此道。有的虽然懂得点普通棋艺,但只是作为业余爱好,不时陪老人玩玩而已,并没有能继承谢老衣钵的人。“棋王,棋王,难道你就不想把*传给子孙吗?”这是旁人有时不免要问起的问题。可谢侠逊并不在乎这个,他考虑的是另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图注:街头象棋

6岁的谢侠逊就开始跟父亲学下棋,10岁就能照古谱《韬略玄机》作练习,13岁在家乡温州就因挫败了当地的棋坛高手崭露头角,而被誉为神童。虽然家境贫寒,年轻时不得不以教书,替人抄抄写写糊口,但他却从来间断过对棋艺的钻研。“下棋不过是游戏,值得花大工夫吗?”这是社会上普遍的看法。是的,谢侠逊不是不知道,象棋在古时又名“象戏”。从唐文宗的相国牛僧儒创制以来,历代虽传下许多精妙的棋谱,而且名家高手相继出现,但却始终为文入学士所轻,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儿。

图注:下棋

可是谢侠逊经过刻苦研究之后,深信中国象棋既是种艺术,也是一项能锻炼脑力、有益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大大地值得推广。于是他力排众议,于年在上海《时事新报》首先开辟了象棋专栏,研究残局,介绍古谱。以后又陆续为《神州新报》《新闻报》《大公报》的象棋专栏撰稿,先后刊登几千个棋局,大力倡导象棋运动。中国象棋历史悠久,棋书、棋谱是祖国文化宝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些东西多年来散失各地,记载上也有不少谬误。谢侠逊便把整理古棋书的任务主动承担起来。从年起,他就四方奔走,搜集古今棋谱,加以校正核实。经过七年努力,终于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棋书《象棋谱大全》,全书有12册,两百多万字。其中的《橘中秘》《梅花谱》《百局》《百变》等棋谱,至今仍被棋迷们奉作经典。周恩来同志在同谢侠逊论棋的时候,就曾大谈《橘中秘》的“当头炮”,《梅花谱》的“屏风马”。一时议论风生,宾主兴趣盎然。

图注:下棋

除了整理、编辑棋谱,谢侠逊还根据自己的心得撰写新著。从年发表第一部著作《国耻纪念象棋新局》到年出版《象棋指要》,60多年棋艺生涯中,他共编著了棋书20余部,可说是我国历史上著述最丰富的象棋家了。这些专著中的《南洋象棋专集》三册,《海内外象棋新谱》一册,更显示出棋王视角开阔,不把目光局限于本国,而有要使中国象棋打入国际棋坛的勃勃雄心。谢老还曾和丹麦的查理士葛麟瑞合作,把30多个残局著作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第一个向国外介绍中国棋的,也就是这位可敬的百岁老人。

谢老一生所做的和所关心的,是要给炎*后裔留下有关象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明白了这点,我们就知道他为什么没有致力于使桂冠留给自己的子孙了。

图注:百岁棋王谢侠逊

棋王老寿星家住上海零陵路天阴新村。他的子孙遍及大陆各地和港澳台,第三、第四代孙辈,不少侨居欧美,也常常回来看望老人。子孙们环绕老人膝下,融洽的天伦之乐,无疑是老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老人红光满面,全秃的头顶光亮润泽,显示它饱藏着过人的智慧。而略略板滞的眼神,仍透着睿逸的光采。老人声音洪亮清晰,还保留着当年叱咤棋坛的气派。经医生检查,老人心血管及内脏运行还很正常。五官中唯一有缺憾的是,听力减退了。

奇怪的是,老寿星从来不爱吃滋补药品。他的机体正常运转所需营养,完全来之于常规的饮食。且看他一日五餐的安排:

早餐:稀饭,配以肉松及清淡的小菜;

早午两餐之间:牛奶一杯;

午餐:干饭。菜蔬以肉食、鸡蛋为主(爱吃炖烂的猪肉),并佐以葡萄酒或啤酒一小杯;

午晚两餐之间:少量蛋糕点心、水果;

晚餐:与午餐内容大致相同。

图注:下棋

老人食欲很好,每餐进食津津有味,凡送到他面前的东西都能吃光。肠胃消化也正常,习惯两三天大便一次。为利于排泄,子女们便经常多给老人吃香蕉、蜂蜜,食物注意不给过量,酒及咖啡也不多给。为此老人有时还要发点脾气。大女儿谢秉杭说她爸爸真像个老小孩。老人除了每天午睡时间,活动范围就是居室和小阳台。有时也散散步,运动一下筋骨。更多的时间是静坐品茶,或读读报纸。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棋坛近况。

老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还是下棋。由于耳背,他不多说话,但喜欢客人来访,尤其喜欢与客人下棋。常到他家里来的棋友,有著名的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上海棋界名手朱剑秋等。只要棋局一摆开,老人就聚精会神地布局走子,一步不苟。一局下完,接着再来,从不先提出罢战,倒是客人们怕他过于疲劳,总是看看手表,借故辞去

图注;下棋

90多年的棋坛生活养成了老人恬静的心境,开朗的胸怀,好像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早被他的车马炮一轰而散了。从事棋艺也培养了老人精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做事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当他下棋时或考虑一种棋局时,一切私心杂念都会一扫而光。他一生以这样的专注精神来从事他的事业,现在仍然保持着这种精神,当他和人下棋时,如果有小辈在旁高声讲话会受到他的训斥,对一盘棋的胜负也从不马虎。这不正表明老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吗?

图注:寿星

谢侠逊老人另一爱好是写诗。以诗寄托感情,表达对时局的关心。他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年李公朴、闻一多遭到国民*特务暗杀,谢老追悼二公的诗中就有“伫望弦歌宏乐育,谁知魑魅逞凶横。河山劫后犹如此,未死人心太不平”之句,抒发了对法西斯暴*的极大愤慨。(彭忠富/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