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勤工俭学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心理锻炼方式, [复制链接]

1#

文丨孩童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打工是一种人生的体验和磨砺,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

每到夏天,细心的武汉市民会惊讶地发现,很多向他们销售报纸的年轻人大多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顶着烈日和酷暑,在武汉三镇街头热情卖报,成为都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大学生们在利用暑期打工挣钱,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问题。大学生暑期打工挣钱的主要方式是做家教、搞推销等,卖报纸只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工种。

在武汉,暑期前夕,一些大大小小的报纸就纷纷给大学生们出“点子”,宣称大学生卖报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还可以提成,并附送背包和马甲之类,所举的例子更是诱人,月收入动辄上千元。

于是,大学生们就蜂拥地聚集到了当地报社磨下。华中理工大学98级一同学,因地制宜,就在校门口关山站卖报。

他每天早上从报社取35份左右报纸,差不多9点半以前就可以卖完,赚来的钱基本上可以解决当天的生活,他下午和晚上还要抓紧时间学习,准备考研。

华中师范大学一名女生更是聪明,在每天早上去做家教的步行途中,捎上20来份报纸,一路卖去,还可赚点“外快”。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一名男同学在街道口站卖报,他总是在街道的两边跑来跑去,专往人多的地方钻,这样,他手头的几十份报纸很快就卖光了。

当然,从“天之骄子”到“街头报贩”这一角色的转换,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都经历一番“痛苦”的过程。

一位大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尽管都是20来岁的人了,但刚开始卖报时就是开不了口,受到人家的冷眼和像打发叫花子的神色时,心理特别难受。

有时候还会碰到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也感到怪难为情的。现在胆子大了,不怎么怕了,自己多吃点苦,父母少花点钱,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卖报并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体力劳动,更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天上的烈日,地上的灰尘,街上的喧闹,无一不让久居宁静校园的大学生们感到口干舌燥,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身疲力竭常是难免的事情。

湖北大学一位同学颇为诚恳地说:“卖报虽然并不能赚多少钱,但它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交际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却是金钱无法买到的。这种锻炼让我感到了什么是劳动,什么是竞争,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科技文化含量高是当代大学生打工的一大特点。大学生打工虽然有一部分尚属体力型的,如饭店或餐厅服务员,商店营业员,帮个体户看摊位,还有在宾馆门口洗擦小轿车等,但大部分是智商型的,如计算机操作、资料翻译、市场调研、新产品推销、图纸设计等。

其实,大学生走出校园,端盘子、站柜台、从事课余推销等,在国外早就习以为常,大学生也以依赖父母为耻,而我国则刚刚起步,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大学生走上街头劳务市场,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立精神。

中国年轻一代以往过分依赖父母,家庭条件优越的就自视高贵,家庭贫寒的就深感自卑,从摇篮到结婚、生孩子都要靠双方父母,并且不以为耻。

因此,在中国这种温馨的环境里成长的人,进人社会以后依然缺少独立感,只是把对家庭的依赖转化为对他人的依赖。可见,当代大学生这种观念的转变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

打工者谈打工感受,总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有感慨,有无奈,有兴奋,有期待,但总的来说,还是欣慰多于苦涩,愉悦胜过抱怨,因为既然付出了代价,总会有收获的。打工是一种人生的体验和磨砺,因而打工也将获得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