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颠疯会自己好吗 http://m.39.net/pf/a_7458236.html本文转自:大连晚报
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修齐图受访者提供
镜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寻常物件。如果不仔细琢磨,你多半会忽略一个现象——不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在不自觉中将镜子赋予神奇的力量——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西方古老童话中,缺乏自信的王后要时时向镜子求证“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镜子虽然不开口,却好像非常会“讲故事”。
东方近邻日本,古时候也和我们中国一样使用铜镜。据考证,中国铜镜传入日本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年前后。多年来,日本匠人走过了一条由仿制中国镜到独创日本镜——和镜的创作之路。
如今,即使在日本,和镜也早已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无形文化财”——日本的“非遗”。
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大连全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关键之年。从本月初开始,位于傅家庄的大云书库美术馆推出“观镜知彼日本铜镜艺术展”。展览规模虽然不大,却宛如一条时光长廊,一件件有十足年代感的艺术精品将中日文化自古以来交流互鉴的经历娓娓道来,观众从中亦可读出古老的东亚文明对于人性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大云书库美术馆馆长杨嘉林介绍:这是中国文博业界第三次,也是东北地区首次举办同类题材展览。我们希望通过展览提升大连的城市气质、突出城市内涵,展示大连开放包容的文化吸引力、文明亲和力,以此助力大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高砂翁媪——
日本版的“牛郎织女”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同样表现两地相思、矢志不渝的爱情神话在日本也有,不同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白发苍苍的树精。
在“观镜知彼”展厅中间一座展柜里,单独陈列着一对大尺寸铜镜。一面镜子背面的图案有汉字“高砂”字样,另一面的图案是一棵雕刻精细的遒劲老树下,一对和服装束的翁媪在扫落叶,这幅画面就源自树精的神话。
高砂是日本的古地名,今天的日本兵库县南部还有一座名为高砂的城市。在日本铜镜中,高砂常代表夫妻相生松的故事。素有“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之称的清代外交家、*治家、文化学者*遵宪在其所著《日本国志》中记述:“(日本)婚嫁例用铜镜,多铸为高砂翁媪拜旭日。高砂,播磨国(在今日本兵库县界内)地,世传有老松成精为夫妇,其寿无量,故取为祥征”。
相传,一棵生长在高砂的古松与一棵生长在住吉(在今大阪府界内)的古松是夫妻相生松,但高砂、住吉两地相隔甚远。一次,肥后国(在今熊本县界内)阿苏神社的神主友成游览高砂,遇见一对老夫妻在夕阳下一边赏景,一边打扫树荫下的落叶,友成上前与之交谈,得知这两位老人就是那两棵古松树精,因两地距离限制,只得在特定时间幻化成人形在此地相聚。
日本以“高砂”为题材的谣曲,常以连理松颂扬夫妻恩爱,江户时代的婚仪贺歌中即有“连理松,并蒂莲”,这似乎与汉文化中“连理枝”“比翼鸟”“并蒂莲”有着某种渊源。
策展人王德亮介绍,此次展示的这面高砂蓬莱大镜,直径达30厘米,尺寸之大在同类高砂题材铜镜中实属罕见。
蓬莱仙山——
铜镜背后“中国风”的诗和远方
展览的日本铜镜中,很多纹饰主题是龟、鹤、松、山石,它们被统称“蓬莱纹饰”。
蓬莱,我们似乎耳熟能详,山东蓬莱与大连隔海相望,但此蓬莱非彼蓬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蓬莱、方丈、瀛洲是道教文化中的位于大海中的三座神山,被古人视为神仙的居所。中国人习惯以“蓬莱仙岛”代称三座神山,而日本则称为“蓬莱山”。蓬莱是长寿理念的象征。
日本蓬莱纹饰铜镜出现于镰仓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宋元时期),这种纹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展览带来一面“巨鳌背负蓬莱山”镜。据《列子·汤问》记载,海上仙山因无根而随波逐流,天帝派遣巨鳌支撑仙山。在传说中,蓬莱仙山上有“不死之药”。
“巨鳌背负蓬莱山”雕刻浮游于水中的巨鳌,背负仙山,山上长着结满“不死之药”的仙树……喻义祛病除灾。
到了江户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铜镜纹饰创作题材更加丰富,其中一类就是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故事,如寒山拾得、张良追韩信、二十四孝等题材,流行于江户时代前中期。
策展人张岩介绍,这次展出的一面“李白望瀑”柄镜,创作题材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说明当时的日本民众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敬仰和对唐诗文化的推崇,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铜镜背面的繁复花纹,则可以映照出时代、地缘与岁月留下的痕迹。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大连铜镜研究爱好者提供的面铜镜,涵盖了从公元八世纪的日本平安时代至江户时代,体系脉络完整,展品种类丰富。
品鉴其间,扑面而来的不仅有雕刻在方寸器物上的扶桑艺术之美,还能明显感受到中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轨迹。
史书记载的,大抵是那些宏大的叙事,而这些历经久远年代流传下来的宝贝,则在绘声绘色地讲述历史的柔软和细腻。
展览“趣看点”
1.日本铜镜为什么越来越大?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些铜镜镜面尺寸似乎随着年代的推进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镜面的变大与日本女性发型的衍变有直接关系。江户中晚期,日本女性的流行风尚发生变化,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女性发型日渐变长、变大。
据说,江户时代的女性有数十种分发形式,这些发型虽然美观大方,但梳理起来却非常复杂,往往还配有各种头饰,因此,日本女性对大直径的铜镜需求增加。于是,镜师们顺应需求,铜镜的镜面于是逐渐变大。
2.日本铜镜里的“大连朋友”
本次展览中,有四面铜镜映衬出了与大连保持友好往来的日本城市。
(1)狮子牡丹镜。该镜铭文为“伊豫(予)守吉重”。伊予,是日本律令制古国之一,位于今日本爱媛县。爱媛县与大连市是“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结好时间年)。
(2)三阶菱纹柄镜。三阶菱纹是江户时代小笠原家族的家纹,该家族以礼法严明著称,受封于丰前小仓藩,位于今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小仓北区。北九州市与大连市是“国际友好城市”(结好时间年)。
(3)梅钵纹蓬莱圆镜与梅钵纹柄镜。梅钵纹由著名的前田家族所有。代表人物前田利家是“加贺百万石”金泽藩的首任藩主。金泽是江户时代仅次于江户、大阪、京都的日本第四大城市,位于今日本石川县金泽市。金泽市与大连市是“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结好时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