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茶科技茶树新品种中茶111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茶叶,作者陈亮,等

中国茶叶

报道茶叶科研进展,推广茶叶实用技术,传播茶业资讯,普及饮茶知识,弘扬茶文化。

“中茶”是从“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筛选的二级优异种质资源“云桂大叶”群体中选育而成的绿茶新品种。—年在杭州进行品系比较试验,—年参加湄潭、长沙和武汉三地第四轮全国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年3月通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茶树新品种鉴定,鉴定编号为国品鉴茶009。

一、生物学与农艺性状

“中茶”灌木型,树姿半开张,生长势强,中叶类,叶片椭圆形,大小10.5cm×5.1cm,叶片着生状态平;中生种,春季一芽一叶期和对照福鼎大白茶相当;新梢芽叶黄绿色,茸毛较少,芽头较肥壮,一芽三叶长7.1cm,百芽质量54.3g,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图1)。

图1中茶新梢

盛花期10月中下旬,花梗长1.1cm,花冠直径4.3cm,花瓣白带绿,长2.4cm,花柱1.5cm,柱头3浅裂,雌雄蕊等高,结实性较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6%、咖啡碱3.2%、茶多酚31.3%和水浸出物41.9%;制烘青绿茶,香气清香,滋味浓爽,感官品质明显优于对照,耐寒性较强。

二、品比试验表现

“中茶”于—年在杭州布置品系比较试验,对照为“福鼎大白茶”。品比区设3个重复,采用单行双株条栽,行距cm,丛距33cm。分3次进行定型修剪,第一次在定植时在株高20cm处修剪,次年和第三年在春茶前分别在前一次剪口上提高15~20cm进行第二、第三次定剪,第三年夏秋季打顶养蓬。田间施肥、耕作等按照丰产生产茶园的标准进行。

品比定植1年后,“中茶”的丛成活率为%。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在第二、第三次定型修剪时的生物量均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第四年开始鉴定后,“中茶”的小区全年鲜叶产量较高,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春季一芽二叶烘青茶样的茶汤清香,滋味浓爽,感官品质与对照相当,审评总分均在90分以上。春季一芽二叶的生化成分分析表明,“中茶”水浸出物含量为41.9%、咖啡碱为3.2%、茶多酚31.3%、氨基酸3.6%,除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外,其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抗性表现上,“中茶”的越冬抗寒性较强,特别是在年的南方暴雪及冰冻灾害下,抗寒级别在2级以上。对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炭疽病等病虫的抗性中等。

三、区域试验表现

“中茶”于—年在湄潭、长沙和武汉进行区域比较试验,对照为“福鼎大白茶”;同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品质专业鉴定,所有试验均设3个重复,按照《全国茶树品种区试技术规程》要求进行。

定植1年后,“中茶”在前述3个点的移栽成活率均达到或超过对照,定植3年后树高树幅也均高于对照,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定植3年开始鉴定后,“中茶”的物候期在3个区试点和不同年度间的表现有差异,以一芽一叶期为例,湄潭点平均比对照晚2.7d(晚0~4d),长沙点平均早3d(早11d~晚2d),而武汉点与对照相当(早2d~晚2d);一芽二叶期、一芽三叶期与一芽一叶期基本相似。“中茶”发芽密度高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区试平均鲜叶产量比对照高1.7%~41.9%,以武汉点最高,达极显著水平。春季一芽二叶制成烘青绿茶后,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中茶”制绿茶品质优,在3个区试点和杭州专业品质鉴定点共12批次感官审评中,有5批次在所有茶样中得分排名第一或第二,尤其是第三年在3个区试点和专业鉴定点均位列前三名。在抗性表现上,“中茶”在各区试点的适应性均比较强,其中耐寒性均为强或较强;抗病虫性未进行系统鉴定。

四、栽培技术要点

“中茶”适宜在浙江、贵州、湖南和湖北等省适宜茶区种植。选择土层较深厚,肥力中等以上坡地,全面深翻60~80cm后,按cm行距开30~40cm宽的种植沟,每公顷施入~kg饼肥作为基肥,覆土10~15cm,以cm×33cm株行距,每穴2~3株定植,每公顷用苗~株。定植时间以每年秋季10—11月或春季2—3月为宜,定植后应及时进行定型修剪,以保留15cm为宜,以后每年适时进行修剪以降低茶树高度。

(详见《中国茶叶》年第11期P8-10,作者:陈亮,姚明哲,虞富莲,金基强,马春雷,王新超,马建强)

图文转自中国茶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